分享

房颤患者 中风发生率比常人增5倍

 nizijun 2016-10-12
房颤患者 中风发生率比常人增5倍
 
        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脑中风,做好三件事,让房颤患者远离中风。  
 
  去年底,65岁的张姨因为时常感觉心悸、头晕,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房颤”。医生给开了抗凝药,叮嘱她要按时用药。前些日子,张姨感觉身体没什么不适,就擅自停药了。谁知一周前的晚上,张姨突发中风,虽然抢救及时,但还是落下了半身瘫痪。“明明是心脏问题,怎么会中风了呢?”张姨的儿子有点想不明白。

  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中风。与普通人相比,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要增加近5倍。但房颤患者若能做好三件事,即到正规医院进行卒中危险风险测评、坚持正确用药、坚持长期规律服用抗凝药,就能预防和减少中风的发生。

  症状虽轻,危害严重

  房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房颤的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气促等,但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的症状虽轻,危害却很大。房颤发生时,心房有效的收缩功能消失,这导致心房内的血液淤积并可能产生血栓。血栓脱落后,会随着血液流动,停在哪里,就可能会造成相应部位血管的堵塞,如脑栓塞和肺栓塞等。在这些栓塞事件中,最常见的是脑栓塞,即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可怕。这是因为相较于血管内的空间,心房内更“宽敞”。若心房中有凝结成块的血栓,其个头更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这就导致了房颤引发的中风有“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

  房颤患者需做好三件事

  幸运的是,虽然房颤引发的中风危害大,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可有效减少中风事件的发生。目前,抗凝是国内外公认的预防房颤引发脑中风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抗凝治疗是通过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块,达到预防脑中风的目的。吴书林提醒说:“我们一直在强调房颤抗凝的重要性。患者若能做好三件事,与房颤相关的中风事件就会大幅减少。”

  首先,到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卒中风险测评。有些房颤病人存在心悸、乏力、心衰等症状,他们误以为服用药物控制好这些症状,也就预防了中风。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无关。广州多家医院如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设有专门的抗凝门诊,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个人的中风危险因素。

  其次,要正确用药。如果评分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就应该服用抗凝药来预防中风。但很多房颤患者仍在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其实不是抗凝药,它是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房颤导致的血栓效果有限。

  最后,坚持长期规律服用抗凝药。抗凝药需要长期坚持服用,不能时断时续。即使没有感觉不适,也不等于说中风的风险消失了,因此不能停药。

  临床更提倡简便抗凝治疗

  过去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由于华法林受食物、药物影响大,需要不断调整剂量,还需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非常不便。此外,如果剂量调整不好,可能不能达到预防中风的效果或增加出血几率。吴书林表示,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让简便抗凝治疗成为现实,建议患者特别是那些食物结构比较复杂,同时又经常服用多种药物尤其是中草药的患者,选择使用方便、安全性更好的以达比加群酯和沙班类为代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这样患者无需频繁监测,更容易坚持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