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非流氓——全方位解析青年刘邦

 曹悦芬 2016-10-12
 秦昭王五十一年,一个男婴在苏北普通农村呱呱坠地。
    
    没有香气盈室,没有红光满天,老刘家第四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没有任何奇异的自然现象发生,除了当天邻居老卢家也有个孩子出生,这一天没有什么特殊。
    
    同里人凑份子置办羊酒庆祝,刘大妈抱着孩子,满脸都是幸福,邻里人喝酒完后来看这个小家伙,张大嫂指指这娃,说道,你看这孩子白嫩的小左腿上有这么多痣,肯定是不一般的人。李大叔指着鼻子,这娃鼻子笔挺,额头宽大,和他娘一个模样,贵人相啊。喝醉酒的赵老伯说道,这娃儿鼻子比他爹漂亮多了,长的一点不随他爹……
    
    如果不是这个男孩成为后来的汉高祖,没人关心这个战国乱世出生的小生命。当时天下人的目光聚焦在洛阳。野心勃勃的秦王赢则派军攻打此处,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攻城略地,洛阳是周王的所在,尽管周赧王面黄肌瘦,每天在高台上躲着讨债的商人,一副窝囊样,但没有一个诸侯敢拿老主人开刀下菜,因为他是天子,和他过不去,就是和老天过不去。
    
    秦昭王例外,这个志在一统天下的男人决心扯掉周朝的旗帜,换上酷炫的黑色飘带,表明改朝换代的志向。于是大秦兵团云集洛阳城下,可怜巴巴的周老头出门投降,献上城邑三十六座,周朝退出历史舞台。秦国大军就像宋祖德的嘴,没有人知道下一个受伤的是谁。
    
    (一)
    在险恶的乱世中,平民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老实巴交地过日子,新生的儿子对刘家多了一张吃饭的嘴,但家道殷实还能养活这个娃,刘太公指望着这个孩子长大好好干活,添个劳动力。
    
    刘邦落户刘家前,太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伯早死,二儿子刘仲已经成家,按照古人伯仲叔季的排行取名,刘太公给这孩子取名季,就是刘老四的意思(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发明出刘小三的说法)。
    
    这个名字很平常,平常得跟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一样,最后这个上不了台面的名字将青史留名。事实上,刘邦父亲的本名也不正规,古汉语叫太公,网络语言叫蜀黍,(母亲刘媪相应是刘大妈的意思,女性姓名能在古书留下的可能性更小)魏晋玄幻小说写手皇甫谧叫他刘执嘉,在他的学术著作《帝王本纪》中宣布了刘邦的父亲真名,还公布了刘邦母亲的真名——王含始,这位砖家厉害,爆了个太史司马迁都没写的猛料。
    
    《史记》没有老三刘叔的记载,《汉书》上写道刘家还有个女孩,可能也和大哥一样早死,刘邦称帝后追谥她为“宣夫人”,在高后七年(前181年)再加封“昭哀后”,排行老三的极有可能是这位。刘邦出生后,刘家又添了个新丁刘交,司马迁对他的介绍很委婉 ——高祖同母少弟,看来很可能又是个私生子哦。刘交长大后游学四方,拜荀子的门人为师。
    
    除了亲兄弟外,《史记》中出现一个刘贾,后来封为代王。据班固考证,他是刘邦同一个祖父的堂兄,早年的生活情况失考,刘邦被封为汉王的那一年,他已经是一个将军。
    
    刘太公养的起一个无赖闻名的刘邦和一个研读诗书的刘交,可推测刘家应当算作是一个“温饱户”,如果按照阶级观点来搞土改的话,刘家则可以算作是“中农”的样子,既不会因为生活贫困,而受雇于他人,受人剥削,也不需要雇长工,剥削别人。
    
    所以刘氏宗族在沛县的成员很少,要想改变这种门单户薄的情况,最好不如析户,老大刘伯和老二刘仲相继娶妻后,都和刘大叔分家另过。刘伯早死,刘仲像父亲一样治理产业,勤于稼穑,善于经营,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外面的世界快要风平浪静,秦军横扫六国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天下渐渐要一同,而刘邦也一天天地成长。
    (二)
    早年刘邦却辜负了老爸养家糊口的指望。在少年刘老四的价值观中,种田经商实在是没出息的活,此时正逢天下大乱,男人不在外头扬威,就在家里头阳痿。刘老四有着普通青少年的热血壮志,希望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他每天带着一把剑游走于大街小巷,装出维护世界和平的模样。
    
    但是老爸总是骂他。年轻的刘邦气血方刚,将一把剑舞得虎虎有生气。太公却老是叹气。
    
    很显然,他不满意儿子这样,事实上刘邦也的确令人担心。
    
    因为他舞剑的目的不是要强身健体,也不是要建功立业,而是要称霸乡里。
    
    他和一群无赖混在一起,立志要做地头王。
    这显然不是个远大的人生理想。
    
    刘季转身成为刘邦后,他天天和那群江湖朋友混在一起、阳光灿烂的日子被赋予了政治学上的意义。无数人称赞高祖皇帝志存高远,从小就立志要统一中国。
    
    太公不能理解儿子拯救世界的豪情壮志,每次看到儿子行侠仗义就气打不出来:手头没几个铜钱,还学人闯江湖。在刘太公心目中,老二和老四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他常用拼命挣钱养家的二哥刘仲为榜样来教训老四。
    
    很多年后,世人价值观扭转了下,刘邦的一个叫刘縯的N重孙以高祖风范自诩,嘲笑自己的弟弟就像灰头土脸的庄稼汉刘仲。当天下风起云涌时,这个刘縯混成一时枭雄,最后横死,而他的老弟则建立了祖先曾建立的事业,这个庄稼汉叫刘秀。 
    
    固执的刘邦不为世俗观念所动,矢志不渝追求自己的梦想,其志气、其毅力、其决心,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太公郁闷了,孩子咋这不听劝,他再也没说什么,他也不做啥了,直接卡住刘邦的经济来源,不给你饭吃,看你听不听话。还好,刘邦除了有个老爸,还有二哥大嫂。
    
    老四向兄嫂寻求后勤保障。时不时带一帮难兄难弟到哥嫂家蹭饭吃。二哥二嫂没有什么不满,但时间一长,大嫂心生厌烦。久而久之,大嫂的不满情绪爆发了,某天刘邦又呼朋唤友带人前来吃饭,她忙走到灶前,拿其勺子猛刮锅沿。
    
    刮的很用力,声音吱吱嘎嘎发的很响,刘邦的脸色很难看,一帮朋友见此情景,也挺识趣,纷纷找借口告辞。朋友走后,刘邦到灶台一看,饭菜尚在。刘邦长叹一声,扭身就走,并抛下一句很伤感情的话:“从今天起,俺不认你这个嫂子!” 
    
    说是这么说的,真做起来也碍着情面,刘邦当上皇帝后,分封宗亲勋臣,这位大嫂也被封了一个阴安侯,但他孩子刘信却迟迟未封。刘太公问其故,刘邦埋怨:我不是故意不封的,就因他娘当初不厚道。最后,刘邦给了刘信一个很黑色幽默的封号——羹颉侯,“羹颉”即刮饭锅响之意。
    
    无独有偶,秦汉之交的蹭饭男不止一位。刘邦的谋士陈平年轻时家贫,喜欢读书交游,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伯平常在家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陈平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有人问,陈平家里那么穷,吃什么长得这么富态?陈平的嫂子恼恨陈平不干农活,阴阳怪气地回答:“也不过吃糠咽菜罢了,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后果很严重,陈伯知道后,一纸休书,赶走了他的妻子。
    
    刘邦与二哥、二嫂的关系还不错,二哥、二嫂经常接济他。但刘老二没有什么抱负,只喜欢伺候庄稼,做个小生意。大汉开国后,刘仲得到了弟弟的回报——代王,一个诸侯王的待遇。
    
    刘母在史书上的印记则少的可怜,从周围环境看,她应该是个典型的中国妇女,疼爱子女,艰苦朴素。除了和神龙的艳遇外,她的生活平淡无奇,最后在跟随儿子起兵,死于小黄乡。
    
    当秦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时,已经撑出一片小康局面的太公和刘仲自然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在他们看来刘邦虽有“沛公”的名号,但是兔子尾巴长不了的造反者,莫如不早分清界限。尽管许多沛丰老乡跟着刘老四铤而走险,刘太公和刘仲选择继续留在乡下当大秦良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子兄弟间的基本立场的矛盾,是不可免地牵扯到刘家地位最高的女性。
    
    震撼大秦帝国的农民起义风暴,已经进入了促成整个社会大动荡、大分化的历史关头,处在偏乡僻壤的丰沛老刘家成为最敏感的家庭。家庭成员面临何去何从,靠精打细算发家的太公属于理智型人物,所以留在这片他们辛勤创业起家的故土。而刘母呢,自古到今,做母亲的在对待子女的选择上,几乎都属于情感型(刘母的儿媳妇例外),所以当小儿子提着脑袋走上造反,她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随军行动。与其说是农民阶级的思想觉悟,不如说是出于爱子情深的母性关怀更实际。
    
    再从刘邦的立场看,一旦失败,株连全家的秦律他是明白的,这也是当初人望更高的萧何、曹参不肯当头,非要推举他做沛公的原因。
    
    以后的事实表明,太公也好,亲生的女儿、儿子也好,谁都不可能成为敌人胁迫刘邦动摇妥协的情感软肋!但是子女对母亲的依偎之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可以说,刘媪的选择,无疑是最终斩断这个浪子对故乡最后的一丝留恋。从此刘邦头也不回地走出沛县,踏上漫漫江湖路
    
    战争中让女人走开,疾病、饥饿、乱兵任何一样都可以轻易地将女人的生命夺走。刘邦称帝后颁布第一批诏令,追尊母亲为昭灵夫人。刘母死时正处于战争期间,戎马倥偬,刘邦只得草草就地葬母。待战争结束后,小黄乡已被战火改变了模样,刘邦无法找到母亲的葬地,更找不到母亲的尸骸。无奈之下,就在小黄城用梓宫为母亲招魂,“梓宫”,即皇帝级别的棺椁,并就地营建陵庙,以纪念母亲。
    
    刘家的最后一个成员刘伯早死,刘邦对他印象似乎不错,打败项羽后,还未称帝,就下诏追封他为武哀侯了。看得出,这位大哥给他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