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把壶上只因多了一匹马,就成为了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

 zpin 2016-10-12

1970年10月5日,陕西西安市南郊的何家村发现了一个套瓮和一个银罐。消息报告给考古所之后,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很快就赶到了现场。当他们赶到现场的时候,陶瓮和银罐已经被打开,里面慢慢的黄金白银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一把壶上只因多了一匹马,就成为了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

考古专家们迅速在挖出陶瓮的地基周围继续勘探,不出所料,在离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一米左右的地方,又发现了第二个陶瓮。

出图的两个陶瓮里,装满了精美绝伦的金银器、玉器、钱币和铜器,甚至还有琥珀、石乳等珍贵药材,琳琅满目,多达千余件。其中,仅钱币就有近40种,包括30枚金“开元通宝”,421枚银“开元通宝”,还有西域高昌国的吉利钱、日本元明天皇时期的“和同开珎 ”银币、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帝国的金币。

从这些东西可以看出,文物所在的朝代应该是唐朝。罐子中的每一件器物都精巧华丽,光彩夺目。可见埋下陶瓮的人一定是大富大贵之人,而且是皇室的可能性非常之高。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推断,此物可能是安史之乱时,逃跑的唐王朝临走时留下的。

在所有的出土物品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件银壶。

银壶的壶形如扁圆的皮囊,以银片捶打、焊接而成,上有鎏金提梁。提梁前为壶口,盖以鎏金覆莲瓣纹壶盖,盖顶铆接银环。一条细巧的银链将壶盖和提梁连接起来。在壶身两面,有两匹对应的鎏金骏马。

中国古代,金银器物的制作在唐代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高峰。匠人们利用金属的延展性捶打出器形和纹饰的捶揲技法到了唐代的时候已经十分成熟,制造出极为轻巧而纹饰精细的器物已非常容易。唐朝精湛的捶揲技法,使银壶上骏马的细节制作的非常精细。

这把银壶上的马后腿弯曲蹲坐,前腿直立,马尾高扬。马口中衔一只酒杯,脖子上系有彩带,飘洒于身后。马的形状是在壶壁上捶打出来,所以如浮雕般凸起,富有立体感。皮囊形的壶身,显然是借鉴了游牧民族的器物形制。北方的契丹民族常常携带这种形状的皮囊,用来盛水盛酒。唐朝的工匠毫不顾忌地借鉴了少数民族的器物外形,创造出独特的华美之制。

一把壶上只因多了一匹马,就成为了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

让人过目难忘的,是壶身上两匹鎏金骏马的姿态。

这样的马姿势,在中国除了唐朝之后,再一次见到可能就是近年了。此种马姿只有唐朝的舞马和近年所见的舞步马才会出现。

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多年,喜爱音乐,凡设宴聚会,就到勤政楼。头一天,掌管皇帝警卫和仪仗的金吾带领北衙禁军,在天色未明之时陈设仪仗,光禄寺准备膳食。及至天亮,百官朝贺。之后,百官和贵戚、前两朝的王族后裔,以及诸蕃酋长依次就坐。之后,执掌礼仪音乐的太常寺奏响了音乐,丝竹鼓乐之声错杂华丽如锦缎,声音震动了城阙。盛宴持续到天黑,此时从皇宫的马厩牵来三十匹“舞马”,也就是会跳舞的骏马。

演出时,三十匹马昂首甩尾,按着音乐的节拍纵横舞动。又在楼前安设三层板床,令人乘马而上,抃转如飞。毫无疑问,这些善于舞蹈的骏马,是深得玄宗喜爱的。

一把壶上只因多了一匹马,就成为了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

从历史的记载拉看,唐玄宗时期的舞马,所能做的动作远比现在的舞步马要复杂。有当然了,舞马和舞步马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很不相同的。舞马表演的时候,并没有骑手骑乘,而舞步则有骑手着盛装骑乘。这样一来,银壶上马的动作就自然不会出现。但是在很厉害的驯马师哪里,这样的动作还是会完成的。

笔者在锡林浩特的《千古马颂》中见过这个动作,在武汉的《梦幻马术》中也见过这个马术。因为经常接触马术赛事的缘故,在很多马术比赛的开幕式中,也经常能够看到马匹做这种动作的表演。现在驯马的人,一般都把这个动作成为犬坐。马是个非常胆小的动物,因此训练马做一些动作也就非常之难。

马能做出犬坐的动作已经非常之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再加下衔杯就更难了。这件银壶的面世,证实了我国唐朝时期高超的驯马技艺。这把壶也就是因为多了这一匹马,才大大的提升了价值。这把壶如今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并成为少数禁止出国展览的重要文物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