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杀死”了驴友

 安好2016 2016-10-12
随着户外活动逐渐升温,大部分人享受户外运动带来的快乐时,伴随而来的却还有这样的字眼:救援,坠崖,失踪……
作为一个热爱户外活动的你,是否真的准备好了一切呢?参加户外活动我们可能面临怎样的危险呢?
滑坠/失足

坠落的直接原因,也许是悬崖边一脚踩空;也许是同伴不经意的碰撞;也许是攀援时抓着的树枝突然折断;也许是上坡或下坡时误踩上松动的浮石、滚动的断枝、结冰的岩面;也许是攀爬器械的误操作等等。
如何避免
在不熟悉的地区,登山活动尽量安排在白天,避免走夜路。行进中以联络通畅、避免碰撞为原则,相互间保持两三米的安全距离。在陡峭、狭窄、易打滑的危险地段,看清地貌再落脚,借助绳索和器械;利用树枝攀援时,要手抓活枝,决不可抓枯枝。

迷路

迷路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迷路后若不能及时脱离险境,随之而来的缺水断粮、寒冷和心理恐惧,是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
如何避免
出行前应作充分准备,对目标区域的行走路线、主要标志物、求助地点、联络方法等事项有清晰的了解。将纸质地图做好防水。
参与户外运动者要具备在晴朗与阴雨、白天与黑夜、城市与山野等不同条件下辨识方向的能力,有条件的可配备指北针、GPS等野外定向设备。
一般驴友可常备一个应急口哨,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使你在危境中绝处逢生。团队活动出行前要规定成员之间、团队与后方基地之间的联络方法,在陌生地域不可单独行动。携带的饮水和食粮要适当留有余地,以应对意外情况。

中暑/失温

夏季高温,若不注意防暑,有可能在野外活动时中暑(体温升高,往往伴有脱水);冬季严寒,在衣着单薄、落水等情况下,易失温,引发冻伤。
如何避免
夏季活动,避免在阳光下曝晒,避开高温时间段(10-15时)的野外活动,戴遮阳帽,带上足够饮水。适量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
冬季出行要事先了解目标区域的气温,特别注意海拔高度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穿着衣物和携带的睡袋要足够保暖。大致上,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度。以此推算,城市市区地面(海拔仅十几米)温度5度时,山峰附近营地(海拔1700多米)气温可低至零下5度。同一山峰,南坡向阳,北坡背阴,温差也可达5至10度。

溺水

户外活动中的溺水事故,往往由于对水情不了解而发生。例如夏季溯溪活动时,遇上游水库突然开闸放水,或大雨导致山洪暴发,不及撤离而被冲走。又如大热天遇山溪,禁不住清凉溪水的诱惑而下水洗澡,肢体突遇低温发生痉挛,以致沉溺。
如何避免
事先了解目标区域水情,学会应急救护技能。溯溪活动前应了解上游有无水库及放水规律,目标区域及其上游的近日降雨情况。野外扎营不要选在溪沟边或其他地势低洼处。陌生水域不可单独下水。万一有人溺水,首先要争取第一时间积极抢救,同时呼叫求援

突发疾病

包括身体各种疾病,还包括高原反应等。
如何避免
正确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轻视即将前往的户外线路,敬畏自然,携带常备和急救药品,不逞强不抢先,合理分配体力,适度安排休息时间。

受困

包括因天气、地势等原因导致的被困等。
如何避免
1.进行安全报备,设置紧急联络人
在户外活动中每离开一地应该或者说必须向友人(他人)告之去向,或者在报备软件上进行报备。一旦没有在约好的时间联络,对方会帮助报警。
2.建立标志
前往陌生地段前除了应携带小型强光手电和救生哨外等求救工具外最好带上一块红绸布,在途中需要改变线路时,应及时做好标志,以便搜救人员辨明。;或利用削去树叉和树叶的树枝指示路线、在途中的大树树杆、岩石上刻划出箭头指示方向;还可拾取多个小石子在岔路口摆出箭头标志指示发向。
3.建立庇护所,原地待援
在人烟稀少、罕至的陌生地段一旦迷失方位,在无法判明道路的情况下,请千万不要盲目的自寻出路。这时应当原地等待救援,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地形地貌和一切可利用物搭建简单的庇护场所,以便应付恶劣天气,在此过程中不要进行大运动量的操作,避免大量出汗,防止感冒,注意保持体能。
另外装备不足,过度自信,盲目探险也是在户外活动中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的重要原因;户外活动有诸多不可控因素,不同活动的地理环境、强度、危险度各不相同,参加者把每次出行都当成是第一次,给予足够的重视,做最充足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最大程度的保障出行安全,才能真正体验到户外活动带来的乐趣,也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