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人之道

 圆角望 2016-10-13

◎ 钟 洁

今年暑假,表弟参加完高考,即将去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家里的长辈们都叮嘱他:“你已经成人啦,凡事要有点成年人的样子啊……”

表弟今年3月刚过十八岁,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跨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在我国古代,男子加入成年人时要举行加冠礼仪,古人所说的“冠”类似于现在的帽子,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孔子的弟子子路在一次卫国战争中被砍下了冠,他在临时之前对自己的同伴说,倘若自己死了,一定要帮他把冠帽头巾整理好,由此可见冠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早在西周时期,年满20岁的男子就可以举行加冠仪式,《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举行冠礼时,家族会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正宾为其取一个表字,标志着男子马上就要步入仕途,进入社会。

冠礼为什么如此重要?《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冠者,礼之始也。”原来所谓成人,就是用成人的礼仪来要求他。作为人子、作为人弟、作为人臣、作为晚辈,理应做到孝、悌、忠、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王、言辞恭顺,只有具备了这些品德,便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大人。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古时女子的成人礼叫做“笄礼”。“笄”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饰,它的形状酷似一根细细的长钎子,一头比较锋利,另一头则有漂亮的装饰,通常用来固定发髻,女子的其他头饰如簪子、钗等都是由“笄”发展而来的。顾名思义,笄礼就是将女子的头发挽起,用笄簪上,所以笄礼又称“上头礼”。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可以充分体现出儒家所倡导的“成人”之道。十五有志于学,强调学是起点,是开端,是“成人”关键的第一步,是作为个体修身求知的重要途径。三十而立,是初步的成人,是社会眼中的成人,不仅事业刚刚起步,而且家庭也开始确立,即所谓的“成家立业”。四十而不惑,此时的人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性和稳定的情感,在大是大非面前不会犯根本性的错误。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命”既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运命”,“知天命”便是一个人大成之时。六十而耳顺,所谓的“耳顺”是对他人,对社会,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人到达了真正的自由之境,是天、地、人的契合,真、善、美的圆融。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成人观特别强调“修己”的重要性,不管是“十五志于学”还是“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都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成人”需要经历一个刻苦学习、内省反思、砥砺磨炼的过程,以达到理想中的至善境界,这便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成人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