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汤计 这两天,关于“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新闻让国人兴奋不已,也让无数的癌症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新希望。 新闻中的两位主角是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和浙大二附院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他们近期在著名国际学术杂志eLife上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 在40位晚期肝癌病人身上尝试了一种为“TILATACE”的治疗,有效反应率100%,初步统计病人的累计中位生存期已达3年半。 而且在这个临床研究中用TILA-TACE治疗的肝癌都是难治型肝癌。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著名肿瘤学者的肯定。 看到这条新闻和研究成果,我也感到无比振奋: 一是为医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和突破点赞。中国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全球有4亿慢性乙肝和丙肝感染者,中国现有慢性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肝癌病例占全世界的一半。两位教授在肝癌治疗领域取得如此重大突破,是国人之幸、世界之幸。 二是为两位教授坚持基础和创新研究点赞。从2012年起,拥有30年临床经验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介入科医生主任晁明和胡汛团队,投入到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新型疗法研究中。 板凳要坐十年冷,正是基于对原创性、基础性的坚持不懈的研究,才找到了对肝癌治疗方法的新发现和新突破,在国际医学界拥有了国际话语权,也赢得了世界医学界同行的尊重。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基础性研究和创新工作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得到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首推的当属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正是在她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人类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新药青蒿素,成为中医药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事实上,做到青蒿这一步时,屠呦呦几乎把可以用的药都筛完了,200多种中药,380多次提取试验。这个被命名为91号的试验,是因为做了191次试验才发现了这个有效的部分。 屠呦呦说,“做学问会遇到很多困难,重要的是要坚持下来,不放弃,去战胜这些困难。科研成果能否获得世界公认,不是靠期待和愿望,而是需要创新和发现。” 韩春雨,一个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于不知名的河北科技大学,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却一鸣惊人地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诺贝尔奖级别”的实验成果,引起了国内外顶尖高手的竞相关注。 韩春雨的成功除了靠自己及其团队的努力外,与河北科技大学对科研人员宽松的管理不无关系,因为河北科技大学几乎从未给过他诸如发表论文篇数以及评职称的压力,这才让他有条件泡在实验室专注实验本身。正因如此,他才能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 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无论是浙大的两位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还是年轻的韩春雨,他们的成功关键一点就是对创新研究的执着,毫无浮躁之感,不求名不逐利,一心扑在科研上。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并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 可以说,改革直指多年顽疾,来得正是时候。此举将有效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符合高校科研工作的本质规律,也有助于高校教师沉下心来做更有价值的创新工作。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学术上低层次的重复,远不如有一次或数次打破相关纪录来得更动人心魄,论著数量不是最关键的,学术的深度、高度和广度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至于浙江大学两位教授的这项重大突破是不是诺奖级突破,现在盖棺定论还为时过早,但至少说明我们在医学科研领域取得了重大成绩,在人类攻克癌症上前进了一小步,人类的生命或许因此延长一大步。 这项科研成果值得大家去鼓励与关注。希望媒体和高校能给他们打造更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理性平和地对待每一项创新研究,即能允许他们成功,也要允许他们失败。 在自然规律和真理面前,包括科学家在内,我们都只是蝼蚁,真理才是巨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们要做得还有很多。科学家要做的就是安静地沿着实验的轨道继续前进,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
|
来自: 昵称34978055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