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是一位诗人,但诗人中像贾岛这样的寥寥无几,为了作一首好诗而走火入魔,“苦吟”不已,以至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样的例子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其实人会不会作诗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小事情,没必要自我折磨,钻进牛角尖里,好像写不出好诗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可贾岛不这样想,作诗对他是生命中的头等大事。 关于贾岛的“苦吟”有不少传说,最有名的当属“推敲”的故事。他骑马漫游,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佳句,仍然不满足,觉得“推”字不如“敲”字,又拿不定主意了。于是满脑子“推敲”,不觉骑马冲进人群之中,竟然遇到了大名鼎鼎的韩愈。韩愈同样有些神经质,对这问题也是兴味十足,考虑了很长时间,终于认定“敲”字更佳。有人觉得两人真是迂腐的可笑,因为是推是敲不是他们俩做主的,而是那位僧人的事情,他推就是推敲就是敲。不过这种解释也不圆熟,因为贾岛并不是亲眼看到僧人的动作,而是在写他的想象,于是这就成为一个问题了。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有诗歌,所以大家都作诗,所谓“日日攻诗亦自强,年年供应在明场”。鲁迅曾说过,唐朝的好诗之所以超过历朝历代,是因为作诗的人太多,这样好诗也就多了。这也是贾岛那么重视写诗的一个原因。可命运是喜欢作弄人的,贾岛费了那么大的劲写诗,自谓“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可不知怎地,考试成绩却很差,总是落榜,付出与所得相差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这样做人也会特别狼狈,心里窝囊的很,长时间下去会把人刺激成精神病的。贾岛深通佛理,能“悟浮幻之莫实,信无生之可求”,相信会有一些自我排解,事实上他确实增多了和僧人道士的交往,大家一起谈玄说理,算是得到暂时的解脱,终于没有精神崩溃。 年逾六十时,贾岛忽然做了四川蓬溪的一名主薄,官阶是“从九品上”。三年后升为司仓参军,官阶是“正八品下”,可没多久他就死在任上,只活了六十五岁。可就是这次出仕,也有些糊里糊涂的。有说是“无官受谪”,他自己也说是“逐客”,因为本来就没有做官,何来“贬谪”呢?这事大家语焉不详,显得非常神秘。后来才知道他是得罪了皇帝。贾岛在长安混了三十年,虽然没有当上官,可名气很大,时人都认为他是怀才不遇的大诗人,这对他自然是一种宽慰,他应该是不愿离开京城的。但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对达官贵人免不了冷嘲热讽,这也符合一般落魄诗人的做派。 可有一次宣宗皇帝微服私访,恰巧来到贾岛住的寺院,看到桌上有贾岛的诗作,就拿过来看看。贾岛没有见过皇帝,见他衣着华丽,就已经有些反感,又看他要读自己“苦吟”得来的诗篇,更加恼火,就走过去夺过诗卷,而且出言不逊。等知道闯祸已经悔之晚矣,没过多久,就有了这次“仕宦生涯”,永远离开了长安城。看来宣宗皇帝用这种巧妙的方式满足了自己的报复欲,还让别人包括贾岛本人都说不出什么来。 无论贾岛的同时代人还是后人对他都有一种因怜才而产生的同情心,韩愈有“天恐文章浑断绝,故生贾岛著人间”的诗句,算是最高的赞誉了。有韩愈这样的知音,贾岛就不会寂寞了。中国有四处贾岛的墓地,人们却不嫌其多,也不去分辨真伪,经过时总会去凭吊一下这位苦命的苦吟诗人。 原标题:关于贾岛 *作者:田欣,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