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协同创作,思维控制和主观现实(下)

 凌寒留香之腊梅 2016-10-14

图片来源:vait_mcright,Pixabay


协同创作的一种模式


如果我们推想,就像Erin暗示的那样,梦中的人物角色并非真正清醒自主,只是在遵从某种和预先编好的剧本一样的事物。那么下面就是解释在梦中世界进行协同创作的一种方式:


其他梦中人物角色并非真正清醒自主,但他们都遵从着预先编好的一个故事情节。这个故事情节属于更高层次的结构,由我们的潜意识思维所创造。当我们对其他人物角色进行主宰或思维控制时,会使其偏离原先剧本,从而打断了故事的本来进展。没错,我们拥有这样做的能力,但跟随故事(或梦境)的自然发展,看看它最终导向何方,或许会是更佳选择。也许原先的故事中,存在着一种我们应该倾听和理解的目的意义。


假如要在清醒世界中应用主观现实的透镜视角,我们也能联想出类似的解读方式。四处走动的其他人,并非和我们分离的意识生命,而是预先进行过编程,前来帮助创造一个特定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不是我们清醒主动创造的某样事物。它由我们的潜意识创造而出。虽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主宰意志来控制他人,但这样做可能会打乱整个故事情节。允许其他人物角色追随自己原有的剧本设置,应当是更佳选择,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理解故事情节将如何发展,并随之而动。


那么协同创作在主观视角下又是什么?协同创作就是与我们的潜意识进行合作。此时的共同创造,就是让我们自己与自然展开的故事情节保持一致。其他人物角色全都代表着我们意识的不同部分。他们可能不是独立自主、完全清醒的生命存在,但都已被预先编程出特定行为。因为这种情形也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如果确实不喜欢故事的发展方向,我们始终都有做出改变的力量,可以清醒介入其中,掌控全局并重新导演一个场景。但最好的做法,也许是让故事自行展开,同时扮演好自己的那部分角色,与其他人物角色所做的事情保持和谐一致。


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协同创作,就是承认在此现实世界中,的确有个故事在自行展开,而我们都是其中的人物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其价值,因为每个角色对整个故事都有贡献。所以这种协创形式,并不一定是为了实现合作,参与各方必须采用不同行为的那种做法。它更像是一种愿意合作的总体态度... 重视现实世界当前自然进展的价值,并随之而动。换句话说,请放松坐下,好好享受这趟旅程,不要抵制正在发生的一切。


这种观察视角存在某些价值,但整体而言我并不倾向使用此模式进行协同创作。它看起来有点过于被动,其他人物角色在其中的作用,也不比自动机器人或NPC(泛指一切游戏中不受玩家控制的角色。译者注)强多少。



协同创作的另一种模式


与使用剧本和编程来描述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我们还可以说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只有一位创造者,每个人都是那位创造者的一部分,就像你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属于更宏大整体的一部分一样。


因此协同创作只不过是意识主体在其内部进行的协作过程。就像你可以跟自己进行讨论,倾听自己脑中的不同声音以得出最终决定,你也可以和其他人去做相同的事情,而这两种情形在本质上都是同一过程。


当自我的不同方面都意见一致时 — 你的想法、语言和行为都保持一致 — 你就能享受内在的和谐平静。与之相似,当你生活中的人们都相互支持时,你就能创造出外在的和谐平静。


外部的协同创作与内部的创造性工作真的是同一件事。为了创造出任何成果,你必须以某种方式,让自我的所有不同部分在给定时间内,对需要去做的事情达成一致。假如你的思维同时想去写作、睡觉、进食和洗澡,你就只能手忙脚乱地原地打转。


虽然你可以采用基于主宰意志的行为模式让自己付诸行动,但长远而言它没有太大的可持续性。就像对其他梦中角色进行思维控制一样,这种做法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旦你的关注度松懈,控制力就会下降。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难长时间保持这种行动状态。


针对这种协创模式,我们需要专注于创造和谐一致感。在行动上取得进展要求人们身处合作状态,不管是内部合作,还是外部合作。


在此情形下,我们不认为其他人本身拥有各自分离的意识主体,但你的阿凡达也不会有那种意识主体。世界上依然只有一个意识主体,所有活在其中的不同人类个体,都是这个意识主体不同方面的投射表现。所以那些人并非各自分离的意识主体,但他们都拥有意识觉悟… 就像你的手指并非各不相同的人,但他们都属于人体一部分。


因此和他人进行主观性的协同创作,并非意味着我们都是各不相同的意识存在。我们其实都属于一个整体意识,是其不同方面的独立投射表现。协同创作就是这个意识主体在其内部创建和谐成果的具体过程。


你的阿凡达躯体就是创造这种和谐成果的载具。与被动观看整个故事自行展开不同,你还可以对故事情节施加某些影响。你既可以作为制作人,也可以作为观众参与其中。


进行协同创作,就是去影响这个整体意识的其他方面,去探索大家能在哪里达成一致。然后发挥这份一致性的杠杆作用,拓展并创造出更强大精彩的故事情节。



探索协同创作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实践的清醒创作模式,就是设定目标并将其达成,或者设定意愿并实现它们。这种创作模式十分有效 — 它也确实管用。


但我还想尝试协同创作模式,见证当两个或更多人为共同目标或意愿贡献各自力量,而且这个目标或意愿的意义会超越任何一人单独做出的选择时,可以创造出什么结果。


协同创作远非只是团队工作。单个人就能想出一个目标,再组建团队,并通过共同工作来达成那个目标。协同创作,则是让目标也由整个团队共同想出。因此这个目标并非由上到下传递执行。


协同创作会从想法阶段便开始进行,所以甚至初始想法也是通过协作得出。假如我已提前知道自己的目标或意愿,或其他某位独立个人也已知道自己的目标或意愿,此时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有一人会服从于另一人的行动方向。一个协创团队会想出属于自己的团队项目。


在协同创作中,你甚至不会提前知道未来的目标或意愿是什么。那是需要通过协作得出的结果。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想法并让它在团队成员间反馈激荡,但这种讨论的重点,并非为了让一个人去说服另一人,使对方认为某个特定想法是最佳选择。其目的在于让所有参与协作的成员集体达成一致,使每个人都愿意为此一致决定做出贡献。



协同创作和感情关系


虽然我可以将此协创模式应用到生意上(我也已经开始这样去做,正在实践一些新鲜有趣的想法),自己其实对把它先应用到社交生活上更感兴趣。鉴于协同创作极高的社交性本质,这种做法在我看来也合乎情理。但在现实行动中,我必须比这种想法表现得更加灵活,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协创结果会导向何方。所以社交生活只是自己刚开始尝试的地方。


由于去清醒主动地协同创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常见(我们通常是无意识地这样去做),在这种互动过程的展现方式上,大家常会落入“主宰-顺从”的交往领域。一个人会决定大家想要什么,然后寻求他人能跟随自己行动。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管用,但就像对梦中人物角色进行思维控制一样,它常会遇到一些抵制。


在自己已采用协创模式的一些情境中,所得结果一直都令人满意。我的工作坊就是个好例子。我在其中并不会感到难以招架或超出负荷。大家共同创造出了某种能量,似乎能让事情保持极佳的平衡和谐状态。我认为那种面对面的反馈式交往,对产生这种结果也有很大帮助。面对我无法同时和5个人进行对话的事实,大家都倾向于表现得友好开放但又充满尊重。我不需要制定一系列规则来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又不可以。在我们共同创造的那个环境里,大家在社交上表现得非常优雅。你可能会说那是得益于面对面沟通的因素,但我在网上某些地方也能看到这种场景。


我确实相信在大型群体中进行协同创作有可能实现,但让其中每个人都达成一致可能要更为困难。请注意这种做法和对大型群体进行主宰和控制并非同一件事,比如希特勒做过的。我的工作坊是用共同兴趣爱好来吸引众人,所以协同创作能从中获得立足点便合情合理。不过面对人员组成更丰富多样的群体时,实现协同创作可能就更具挑战性。


因此,我现在打算专注于和少数个人,以及很小的团体进行协同创作,比如自己现有的朋友。我很可能没有时间马上和每个人都尝试这种创作,但我认为跟一位朋友进行这种讨论会是极为有益和深受启发的事情。双方可以探讨各自想看到彼此的交往关系如何进化,然后了解能对何事达成一致,再决心实现双方关系接下来想要前往的协创愿景。当然我们必须不断随着自身成长和改变调整共同愿景,从而使其不致于陈旧乏味。


我昨天已经和Rachelle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我们针对双方接下来想创造何种感情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入讨论。与只是探讨各自作为独立个体想要什么结果不同,我们尝试深入了解双方可以共同创造出何种能够激励启发彼此的交往结果。我认为个人欲望有其存在的必要,因为它们给集体愿景提供了充足燃料。但你也必须让他人欲望与你的欲望结合起来,以共同创造出某种结果,而且它将超越各人独自想出的那些结果。


今早和一位生意伙伴交谈时,我收获了另一种体验。在电话交谈期间,我们有两个要讨论的独立项目,一个项目属于他,另一个项目属于我。但我们在谈论过一段时间后,这位伙伴建议采用一种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创意做法。我马上就喜欢上了这个点子,认识到它将是对每个人都有益处的结果。我们同意立即着手此事,现在双方正朝着这个目标共同前进。这是创造出一种共赢安排的极快方式。最妙的部分是,此目标最终将创作出某样对每个人都免费的产品,但同时会给双方生意带来好处。因此它不只是对我们俩有利的结果,对其他每个会受其影响的人也将十分有利。



协同创作的态度


从个人层面来讲,你可能会基于自身欲望设定目标和意愿。


协同创作的态度则全部专注于共赢结果。它并非只关心对你有益的事情,而将关心对所有人都有益的事情。你既可以从决定什么会对团队有益的层面出发,进行协同创作,也可以像Marc Allen推荐的那样 — 为了全人类的最高福祉,进行协同创作。


因为自己刚开始走上这条道路,我对此事的经验也十分有限,但我已能看出,与自己习惯使用的目标设置或意念变现等传统做法相比,协同创作的能量特征会有所不同。


协同创作要求具备更灵活的应对态度。此时把自身欲望摆到桌面上非常重要,但之后你还必须愿意允许他人欲望能量和自己的欲望进行融合,以便大家最终形成所有人都喜爱的意愿或目标。


我很期待和更多朋友进行沟通,去探讨大家接下来可能一起创造什么成果。现在就说这些结果会是什么还为时尚早,但到目前为止我对此事非常乐观。自己在过去两天里抱着这种思维心态进行的互动交流也都十分美好。


我感到现在就是走上这条道路的极佳时机,但我无法预测它将导向何方。为了真正实现协同创作,而非采用主宰模式,我必须敞开自己,愿意看到个人感情关系,会以我原本不会选择的方式进化发展。


我不打算把此事看作一个30天尝试,因为自己期待它将需要相当长的探索时间。但这种体验确实感觉有点像是进行一次新的30天尝试,自己并不知道最终结果会是什么。


在十月份即将举办的主观现实工作坊上,我肯定会分享更多有关主观现实和协同创作的内容。现在工作坊已有几十位注册参加者,但我仍期待自己将一路通过博客写作,来分享新的深入见解。



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

2011.08.18



“聪明人的个人发展”中文网站

www.stevepavlinachina.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