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物语 | 公交车哲学

 圆角望 2016-10-14



每次到外地,如果时间足够充裕,我通常乐于乘坐公交车和地铁。似乎只有这样,才让我感觉自己真正进入了一座城市的内里,一点点触摸到它真切的呼吸。


那一次是在沈阳。我上车的时候,车门旁边正巧有一个空位。过了两站,一位老人上车,我下意识起身让座。老人谦让再三,坐下了,但是又深感不安,似乎接受了一个陌生晚辈的厚礼,总觉得有所亏欠。于是我有意站得离她远一点儿。但老人一直留意着我,过了两三站,又招呼我回去坐。见我执意不肯坐,老人提出帮我拿提包。包倒是不沉,老人把它安顿在自己的膝盖上,终于安下了心,高高兴兴地把沿途的那些老地方指给我看。


临下车之前,老人把我按到座位上,怜惜的神情让我心头温暖。


这件事本来早已过去,但是事后想起来,总觉得哪里有点儿不对——在我常年居住的小城,很少有老人为遭遇让座而表现不安的,恰恰相反,他们早已习以为常。这难道是说,沈阳的年轻市民们素质有问题?


后来我明白了:这种事情与素质无关,无法以空洞的道德进行解释和评判。毕竟,沈阳城实在太大了,公交线路如此之长,这么多沈阳人和外地人穿梭其间,公交车上往往座无虚席,连地铁里也满满当当。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让座于人,自己很可能需要在拥挤中坚持站立一个多小时。而身体上的劳累还在其次——站立着的乘客永远比坐着的乘客更有可能遭受小偷的觊觎和光临……那种时刻紧张着的小心和防范,足以让人心生烦躁。


而我所在的小城,恰恰因为地域狭小,最长的公交线路也只不过运行半个小时。而且,只有市中心的繁华区域乘客较多,所以一旦有老弱妇孺上车后没有座位,青壮年乘客基本都会主动让座。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