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小县城重点中学越来越难考上清华北大?

 美文云中飞 2016-10-14

不知道现在的家长朋友们注意到这个问题没有:那就是小地方、小县城的重点中学越来越难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知名学府了!照理说考试的内容是一样的,教授的知识也是那些,不至于小县城的中学和大城市的重点中学的考试质量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啊。但是这个差距是确实存在的,甚至有被拉大的趋势。

接下来我为各位家长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希望能作为各位家长朋友的参考。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尖子生之间的互相竞争,以及尖子生的存在对整个学生队伍的激励作用几乎说是重点中学战胜一般中学的核心原因。如果大家不信的话,可以想象如下场景:

省会市重点和省重点交换生源,省重点的老师教市重点的学生,市重点的老师教省重点的学生,大家觉得最后谁会胜出?至少我个人认为省重点的学生尽管师资衰退,但最后还是会强于市重点的学生。

再举一个旁证,我以前的高三毕业班老师对我说过一句话:其实对于学到班级前十(一个班五十人)的学生,老师能够帮他的已经很少了,关键靠他自己,老师的重点是鼓励中流学生继续努力,还有鞭策后进学生不要放弃。这句话也从侧面反映出,培养高分段拔尖考生不在老师在学生!

所以,只要优质生源继续向少数几个超级中学流动,县城中学与超级中学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不是县城的师资一定比超级中学差多少,而是这届学生不行。

1:负责的教师没有那么多了。

这个论点肯定会有很多人跳出来反驳,什么老师明明很负责啦,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啦,什么老师精力也有限啦,等等。

但事实上确实负责的老师没有那么多了。和我们这一辈就读小学时老师每天亲自检查作业亲自抽背课文相比。孩子们的作业都是同学检查,试卷是同学阅卷,抽背课文是同学互抽。

孩子们的字迹也越来越差。

不比较是不行的。以前的小学,老师手把手教写字,平时每天都有书法比较,每月学校都有字迹展出。那时候写字不好老师直接撕本儿,不敢找家长要钱的只能老老实实写。那时我的数学老师曾经最苛刻,一个黑疤疤(四川土话,意思是涂改痕迹)都不允许有。而字写得好的在每月一次的评比中不但全校公开表扬还能奖励一个作业本!

老师不检查作业的后果就是,四年级学习线段直线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养成了个坏习惯,画直线的时候直接图省事一笔划过,直尺都不用,并把这种坏习惯延续到了期末考试,然后交叉阅卷,全是一把大叉!当天开家长会,数学老师直接没来面对家长!

作为一个老师,因为以前多是责任制,就是今年你教这个班明年可能还是这个班。所以很多老师在一开始就给孩子打下基础以便下学期自己能轻松。但现在频繁的跳槽换班级换学校调动让很多老师觉得我反正这学期教了下学期不一定教了。

没错,孩子们到了五年级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统统换完,新的老师面对基础差的孩子作业不规范的孩子一阵头疼,然后祈祷混到这批孩子读六年级时自己能换个其他好教一点的年级教。

2:最开始提前招生的学校尝到了甜头,生源出现滚雪球效应。

大约在2000年左右开始有外地的私立学校来小县城招生。那时候只要一等一的好成绩,因为有很多承诺和诱惑,然后很多好成绩去了那些学校。无一例外,三年后高考,那些学校一鸣惊人!升学率超高!名气打响后,开始有人后悔没有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

当然那时候小县城的教育质量还不算太差,毕竟还是有尖子生因为不习惯高中去外地读书而留在了本地重点中学,所以那时候县重点中学的成绩还是拿得出手的。

然而,当这部分家长挤破头送孩子去外地读书的时候,相对比的,县城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录取比例也越来越离谱。

3:高中名师开始流失,中小学教育质量开始严重下滑。

因为私立校名气打响后生源不断,教师待遇提高,不少有真本事的名师开始被挖角,跳槽到私立校。

而小县城的师资力量因为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开始实行招聘制度,而教师开始实行资格证制度。

有人说有资格证是好事啊!

以前的幼儿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幼儿园教师,中等师范专业学校专门培养小学教师,师范院校专门培养中学教师,而本科师范大学培养高中教师。但是自从有了招考制度和资格证证书后,你们知道在小县城教书的都是些什么人吗?

读书的时候自身就是不爱学习的混了大专文凭走走关系抱两天书应急考个资格证然后就可以去参加招考考试,然后就开始去乡下教书,教几年有关系了就转城里小学教书,教几年混了文凭就教中学。

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的,你稍微用点心可以考到教师资格证。你要是花钱函授函授混个文凭,准备两个试讲课,你还可以去教高中,哪怕你自己其实一天高中都没有读过!

以前教书的真的有好多精英。我中学的化学老师是农大研究生毕业。

现在的小县城,除开一些老教师苦苦支撑,新进入的教师其实真的水平好的太少太少!不少人读书的时候甚至是倒数!当年的学习尖子自从中等师范取消后都去读了高中考了大学在异地混。

我们读师范的时候,学习的是心理学,教育学,语文教法,普通话,语言,数学教法,书法,简笔画,素描,音乐识谱,弹琴,基本要求每个人样样通。

以前要实习一学期才毕业分配。但是现在招考都不用实习,招聘考试完直接上岗,当班主任的大有人在。当年因为有同学上课讲因为2+4=6所以2+4=6而被数学教法老师轰下台,说这样不懂教法是误人子弟!

我这边有学医的教数学,学畜牧的教语文,学销售的教英语,学酒店管理的教计算机。

以前没读过中学的不可以教中学,现在没读过高中的可以当高中班主任并担任主课教师!

能好吗?能好吗?

经过函授文凭是有了,水平呢?而大一点的城市呢?我的两个同学曾经去市里应聘教师,挨了两个月就受不了了。为啥?强度大,压力大,对真水平要求大!教师要亲自批改作业!要即时备课!那些学校从最开始只招成绩好的学生博取高考率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开始在师资上下功夫!!虽然前期走的是非常手段,但他们很明显懂得市场真正的需求!!

题海战术也好,非常教法也好,紧张学习也好,总之,不一样了,它们和县城中学的水平开始不一样了!

4:温水煮青蛙的学习氛围。

表姐的女儿最近被县重点中学录取了,也是重点班。一问,400多分的录取线,她女儿考了500!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录取线。她女儿的成绩并不是前列,但为什么被录取了呢?因为成绩好的早就都去了市里和省里,去了附近比较大的城市读书。

温水煮青蛙的学习氛围,矮个子里你个高!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好成绩全部去了别的学校,你的成绩虽然名列前茅,但实际上离真正的好还差很多!小县城的孩子已经很难体验到以前那种激烈的竞争。没有压力,动力何来?反正只要不是很蠢努点力就可以上县重点啊!

5:读书拼的不仅是智力还有家长财力和精力!

高中走的已经是家里条件一般的了,大多数条件优越的读小学就去了更好的学校,而我收到的招生宣传册里,附近城市好的学校一年收费大概四万到五万,而小县城大部分家庭年总净收入还不到这个数。

以前一直觉得“孩子成绩好在哪里读都一样”,最近一年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想法。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中学第一名可以甩第二名几十分!而我读书的时候第一名和第二名相差半分甚至一分是常事,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每学期第一名,因为一不小心不是你第二名就是他第二名。

号称教育质量最好的本地某中学,倒数第一的成绩一般是几分,十来分。中间位置的考三四十分,五六十分。

换十来年前,中学考五六十的已经是差生。

没错,我说十几年前题目难度更大,你肯定还是不信。

90年代,很多城市孩子到乡下读书,是因为乡下没有干扰且教育质量好,乡下孩子本分努力,总体学习氛围不错。但是如今不同了,乡下的孩子基本是留守状态,处于无监管无自制力的阶段。而乡下孩子的比重其实远远超过县城的孩子。如今在本县城读书的城里孩子少得可怜,大部分都是乡下孩子父母买房或者租房后在县城就读。而以前那批教师,退休的退休,当学校领导的当领导,调走的调走。而年轻点的呢,稍微有点实力的,大多数不是把精力放在市级省级学校的招考上,就是想着如何考个公务员转行,真正把精力放在教育上的很少。

六:一味追求和大城市接轨。

一味追求和大城市接轨,撤掉乡村学校,大部分的学校合并导致小学一个班级七八十人,初中一个班级八九十人是常态。老师上课靠扩音器。我能说再好的扩音器都不如喉咙吗?没有宽敞明亮的电子教室却追求PPT教学,追求电脑教学,模糊的屏幕上坐远的学生根本看不清上面写的是什么。课本知识都还没教好成天让孩子用这个APP用那个APP。其实教育改革这么多年,因材施教却从来没有做到位。小城市的教学成果更多时候像东施效颦,尤其英语方面落后的更多!大部分英语老师本身自己英语四级都没有过!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终的重点是:大学生太多了,但国家的建设还是需要廉价劳动力的!如果没有好的财力,你的孩子不能去好的学校,在那样的环境下读书,即使你的孩子拥有好的天赋,那也是要历经千辛万苦运气加侥幸才能考上好的学校。如果还是抱着我那种“成绩好在哪里都是一样”,你发现高中三年毕业孩子考了大专或者二本的几率绝对比你发现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的几率大。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