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诱惑,如何做到不动心?

 昨夜又西风 2016-10-14

文 | 兰川  · 主 播 | 阿成

有书日签:爱在你来我往间


众所周知,王阳明心学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简易明快的哲学之一。无论是它的思想,还是表达思想的语句都让人一目了然。王阳明心学又是一门实用的哲学,它告诉了我们极易被我们忽略的真理,同时也为我们每个人规划出了一张完美的、直观的人生路线图。王阳明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答案已不言自明。


它首先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极易被我们忽略的真理:“人人平等。”


“人人平等”思想的背后其实就是主张人的“自尊”。王阳明心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有“骄傲”的成分,既然我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既然我是圣人,那我就是自信的,我就是独尊的。


有弟子问王阳明:“老师您说过,人心与物同体,我不太明白。固然,我的身体里血气畅通,所以能称同体。可我和别人,那就是异体了,至于您说的与禽兽草木同体,简直就是儿戏啊。”


王阳明回答:“岂止禽兽草木,就是天地也是与我同体的,岂止是天地,如果世界上有鬼神,那鬼神也是与我同体的。”


这名弟子大惑不解。


王阳明问他:“你看看在天地之间,什么东西是天地的心?”

弟子回答:“圣人说,人是天地的心。”

王阳明又问:“人又把什么东西称为心?”

弟子回答:“恐怕是那个良知吧。”


王阳明见已把弟子带进了门里,就满意地笑了笑,解释说:“这就很明白了,充盈天地之间的,唯有这个良知。人只是具有形体,从而把自己与其他一切都隔离开了。我的良知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他的弟子急忙打断他:“等等,老师,您说人能主宰天地鬼神?”

王阳明很吃惊的反问:“难道不是吗?”

弟子也吃惊:“怎么可能啊。”

王阳明说:“那我问你,天高不高?”

“高!”

“地厚不厚?”

“厚!”

“你是怎么知道天高地厚的?”


弟子回答:“天高是我看到的,地厚是我感觉到的。”

王阳明追问:“你是用什么感觉到的?”

“当然是用良知啊。”


王阳明更为满意了:“好。天如果没有我的良知,谁去看它的高?地如果没有我的良知,谁去感觉它的厚?天高地厚,只是因为你用良知去看它感觉它了。我们可以继续发挥,鬼神如果没有我的良知,谁去分辨它的吉凶福祸?即使是石头,如果没有我的良知,谁去感觉它的坚硬?如果这一切离开了我的良知,你认为它们还存在吗?”


弟子正在琢磨,他总感觉哪里不对劲。王阳明已接着说了下去:“但是我的良知如果离开了天地鬼神万物,也就是说,我的良知不工作了,那么,良知也就不存在了。”


弟子琢磨出了哪里不对劲,他以高尚的唯物主义的身份质问:“天地鬼神万物是客观存在的,为何认为没有我的良知它们就不存在了?”

王阳明:“你去问问那些死人,他们的天地鬼神万物何在?”


实际上这段话和唯心唯物思想没有一毛钱关系,它是王阳明强烈主张人“自尊”的终极演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而不应该成为他们的奴隶,这种情况是终我们一生的。


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上帝就在我们心中,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必求神拜佛,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神佛。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不要做任何人和事物的奴隶,只俯首于自己那颗拥有良知的心,就可以了。


各位书友好,今晚我们继续共读《知行合一王阳明》第273至281页。请大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心外无物?

2.为什么要过简单生活?



1.心外无物

 

王阳明提倡人要凡事用心,因为我们的心和万事万物都有感应,正如宋代张载《西铭》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都是上天所赐,因此要爱人如己,体贴外物。因此,心外无物。

 

关于心外无物,还有一个颇为浪漫的故事。说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里玩儿,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天下事物都在你心中,还说什么心外无物。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得了吗?”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眼睛受心灵控制,你未看时,你的心在花身上就没有动,于是心和花一样,处于寂静状态。看此花时,花在心上动了起来,它们处于同一频率和状态之中。因此万物一体,心外无物。



2.心外无事


很多人为世俗事所累,大事小情都会让内心不平静。在王阳明看来,一切事都是“心”在指示人去做,只要不动心,就不会有任何事。例如财富、权势、名声、尊位,本来都是心外之事,却都被人拉到心里来,甚至成了一辈子放不下的事。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君子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就可以了,追求太多的感官刺激,只能让人心放荡发狂,不再有人的样子。相反,简朴的生活,更有益于专注。曾子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焉的人,看不到眼睛所看的东西,听不到耳朵所听的声音,嘴里吃着食物,却不知食物的真正味道。选择余地多了,真是奢繁得贫瘠。 而身无长物,就不会有那么多乱人心智的干扰项。


正如梭罗所说:“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寺院的建筑师,这寺院就是它的身体,按照纯属他自己的方式向神顶礼膜拜,即使他去雕凿大理石,也离不开自己的寺院。我们都是雕刻家和画家,我们使用的材料就是我们的血肉和骨骼。崇高的品行使人的风貌立时变得高雅,而卑劣或者淫荡则又会使人立时沦为禽兽。”


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事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做那些贪图利益的事,而要做应当去做的事。听从良知指引,扬善弃恶,该得到的终归得到,得不到的不必强求。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需求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受益无穷。对于一个在物欲上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精神生活的疆域会更加宽阔。




3.顺其自然


王阳明作为一代儒者,深知凡事不动心的道理,一切顺其自然,该来的回来,不该来的莫强求。《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这几句话,归其要旨,无非两个意思:


第一,君子依其所处而行,不怨天尤人,要居易俟命。居易,就是要安心居,甘心居,智慧居。绝非不思进取,终日饱食,碌碌无成,而是居易而学,居易而进,居易以行,居易以韬光,以养晦,最终“一鸣惊人”。第二,君子不能像小人一样,去冒险来得到一时的幸运,而应顺天以承佑,俟时候命,因天行事。


孔子有两个处境截然不同的弟子,一个叫颜回,一个叫子贡。颜回穷得箪食瓢饮,子贡却出身名门,慷慨多金。而颜回从不因贫穷而动心求富,因此孔子反复慨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贡恰恰相反,不仅多金,还总爱做生意。虽然他做生意每次都能有钱赚,但范氏还是这样评价子贡——“贫富在天,而子贡以货殖为心,则是不能安受天命矣。”言下之意是,子贡不能安于天命,不安的表现是劳心致力于做生意,而做生意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侥幸,所以并不值得提倡。


当然,在商业社会不可能完全逆潮流而行,只能说即便是生意场上也应该诚实守信,听从良知,才不至于成为奸商。有钱是好,但不能不择手段,尽自己的一份力,顺其自然就好。


顺其自然的前提是知行合一,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明早我们继续共读《知行合一王阳明》第282至287页,与你一起思考。



《知行合一王阳明》拆书包回顾:


周一早读 / 周一晚读

周二早读 / 周二晚读

周三早读 / 周三晚读


回复关键字“爱情”,获得爱情成功秘笈

作者

兰川,朴野堂堂主(puyetang),新经典(Thinkingdom)新媒体编辑,在杨无锐《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一书中负责朗读。

主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