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最浅的入门教程

 宝安个人图书馆 2016-10-14

摄影最浅的入门教程一、 前言及概述

在写这篇之前我想先穿插一些前言,请大家看完可以思考一下,并且再次对摄影下一个诠释。这篇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主要想要帮助新手认识摄影,内容会非常的浅,再针对一些专有名词做解释,如果有什麼错误的地方也请不吝指正(或是帮助我更正专有名词)。在我拍了三年之后,觉得最舒服的照片就是普通的生活照与街拍。那种为了纪录或是抒发的照片,不带有炫技或哗众取宠的属性,只要试著去贴近就能分享到摄影者的一丝想法,也不是说商业摄影就完全没有这些了,只是比较少。

摄影通常都会跟单反扯上关系,就我认为相机最好要可以设置光圈及快门,不过其实只要能拍照都可以称为摄影,而器材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当然更好的器材可以让你的照片画质更好,宽容度更高,对焦更准确等等…但那始终不是摄影的精随。说穿了,摄影就是按下快门而已,不同的经历与想法才是构筑照片最美的部份。

摄影最浅的入门教程一、 摄影原理与EV

相机的工作原理说起来很简单,光通过镜头聚焦到感光元件上,然后类比讯号转为数位讯号,就成为一张张的照片了。而测光就是给予感光元件适量的光,太多的光会让画面变白,也就是所谓过曝,太少的光会让画面变黑,也就是曝光不足。

通常让光进入的量可以通过光圈、快门、ISO感光速度来控制,我们用个简单的比喻好了,假如一张正常曝光的照片刚好是一杯刚好满杯的水,那我们可以把光圈想成水壶出水口的口径,快门想成倒水的时间,ISO感光速度想成水流出来的速度。通过调整这三者的比例来倒出一杯刚好满杯的水就是。这边我们理解EV就是-2..-1..0..+1..+2这个表格就好,在M模式以外的模式下滑杆是不会动的,通常固定在中间,这是因为相机帮你设定好预设曝光,你也可以自己增加或减少,而在M模式下由於光圈及快门固定了,在不同光量的环境下它就会跑动来告诉你现场环境用现在的数值是偏不足还是偏过曝。

现代的相机基本上测光都很准确,但由於测光系统还是依靠中性灰的模式工作(权衡式测光是将最多的部份测为18%中性灰),所以遇到一些极端状况,例如拍大范围黑色或白色的时候测光就不会那麼准确了,通常拍白色EV可以+1,拍黑色EV可以-1。

*ISO感光速度在底片机时代是随底片固定的,所以在定义上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光圈值+快门值+ISO感光速度=EV”而是” EV=光圈值+快门值=ISO感光速度+亮度”,

摄影最浅的入门教程一、 快门

在上述介绍下,我们可以把曝光想为三元一次方程式,而当我们确定要以什麼样的速度拍摄时,就确定了其中一元,再把ISO感光速度设为最小,便可以求出要用什麼光圈才能使这个方程式的解为1。当我们设定了想要的快门,相机会计算该用多少光圈来使得方程式的解维持1就是所谓的快门先决。既然方程式解都为1那何必调整呢?因为快门时间的长短会决定运动中物体是清楚的冻结或是呈现模糊的动感,即使曝光都一样,但是画面内容可是大不相同。

再来讲一个安全快门的概念,顾名思义安全快门就是比较不容易发生手震时的快门。

通常我们以镜头焦段的倒数为安全快门,例如50mm就是1/50秒,100mm就是1/100秒以此类推。但是安全快门仅仅是一个概念,因人而异。有些很手很稳,有些人的手非常抖,或是再加上防手震及单脚架的帮助都会有不同的安全快门,所以参考就可以了。

摄影最浅的入门教程一、 光圈

光圈先决与上述也是同理,只是改成设定想要的光圈,相机再帮助你计算快门,但是基本上还是会优先维持安全快门。光圈影响的是什麼呢?就是所谓的景深。景深就不得不提到模糊圈的概念,我们试著想像,成像都是一个个的圆圈,当圆圈够小肉眼无法分辨得时候就是合焦,而在这个焦平面之外就是景深了。当光圈越小的时候,模糊圈也越小,所以就会觉得景深没有那麼明显了。影响模糊圈的因素有片幅尺寸,光圈大小,被摄物体的位置,焦段等等…另外光圈因为光学特性会有所谓的最佳光圈,通常在最大光圈减少1~2格,但具体还是要根据各镜头而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开到极小光圈时通常成像都会有明显衰弱,所以最好避免。

摄影最浅的入门教程对焦有两种,相位式及对比式对焦,通常单反是前者,而使用LiveView则是后者居多。工作原理不大相同,但是要知道的是相机都是需要在有反差的地方对焦,纯色的画面通常无法对焦。

那什麼是一字对焦,什麼是十字对焦?什麼又是f2.8对焦?什麼又是f5.6对焦?一字对焦就是使用横的或是竖方式来对焦,此种情况通可以让最大光圈f5.6以上的镜头对焦,但是若遇到与之平行的物体则很有可能无法对焦。再来通常十字对焦有f2.8与f4的,同理也跟一字对焦一样,不过通过十字的交错对焦更为精准,但需要有f2.8或f4以上的大光圈镜头才有实际效用,否则与一样是使用f5.6的一字对焦。可能会有人不解那我如果设定f8呢?现代数位单反都是在快门启动时才会调到对应的光圈,所以在对焦及平常检视的时候都是以最大光圈工作的,尝试在LiveView模式下调整光圈,会发现景深没有变化,相机通常也会一个光圈预览键,不过在哪就要看说明书了。(有老镜也可以转到f8来测试,通常无法对焦或是非常难对焦。)

摄影最浅的入门教程一、 燥点

燥点是由於感光元件过热而产生的杂讯,这点在目前数位上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除非需要维持安全快门的必要,否则尽量使用低ISO感光速度,在长时间曝光的情况下最好还是用脚架开低ISO感光速度来稳定。

现在的相机都有所谓的降燥功能,尤其高阶机种通常都比低阶机种处理的好,但实际上现场降燥很浪费时间(曝一秒就需要降燥一秒),而且在强的机身处理都不会有电脑的运算强大,所以可以试著回家找一些好用的降燥软体或者PS外挂降燥就好,也不要单单为了燥点这个项目花大钱买高阶机。

通常我们都知道ISO感光速度越高画质越差,不过有一些些微的例外,譬如ISO800

可能会画质比ISO640好,这是某些测试之后的结果,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不过我想应该差别不是非常的大,所以还是简单认知ISO感光速度越高画质越差就可以了。

片幅越小燥点也会越多,但是没关系,可以试著使用高ISO拍单色来营造颗粒感,也许会有让你非常惊艳的感觉(上几楼应该就有高ISO的颗粒)。

摄影最浅的入门教程一、 白平衡

(拿旧的过来沿用,别拍我)色温就是色彩的温度,它的定义是假如有一个不会透射与反射任何光线的黑体,在温度上升时会辐射出的不同的光线颜色,而对应光线颜色的温度就称为色温。色温越低颜色越偏红,色温越高颜色越偏蓝。那为何单反设定3000K拍出来却是蓝色的?不是低色温应该偏红吗?没错,低色温偏红,你设定3000K是告诉单反环境是偏红的3000K,然后单反再用蓝色去修正你偏红的画面。所以如果环境是5500K左右,设定3000K就会偏蓝了。

白平衡的意义是让一个白色的物体在其他光源下都是白色的,但是实际上,黄色的光照到白色物体本来看起来就会变黄的(虽然心里知道它是白的)。所以该如何使用就见仁见智了。

摄影最浅的入门教程

一、 动态范围

假设这世界最亮与最暗可以分一万格,那也许人眼可以看到其中一百格,而单反只能拍到其中十格(数据只是比方,不具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动态范围。但往往一些晨昏日落的反差都远远超过十格,就会造成天空过曝或著地景死白。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黑卡遮住天空,来让反差不要那麼大,从而获得天空及地景的细节。而现在也有一种HDR的技术就是针对天空及地景各取正确的曝光,通过演算再合成一张,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现在HDR延伸成为单张也可以挤出最大的细节,而且也越来越贴近真实的照片了)

摄影最浅的入门教程一、 微距

微距常用到的名词就是放大比或是放大倍率,这两者是一样的,放大比1:4=0.25x放大倍率。定义为像长比物长,也就是感光元件大小比上物体的实际大小,用比较好了解的说法就是1:1的放大比时,物体跟感光元件一样大小就刚好可以填满整个画面,1:4时就需要四个跟感光元件一样大小的尺寸才能填满。这个数值只会跟镜头有关系,也就是镜头标多少的放大比就是多少,而不会因为感光元件尺寸或镜头焦段有所改变。这里有两点常常被误解的知识:

1. 感光元件尺寸越小放大比越大:

会有这个错觉是因为假设全幅1:1下拍一个跟全幅尺寸一样的物体,会是刚好塞满整张照片。但若换成1:1的APSC拍下跟全幅尺寸一样的物体则只能拍到中心的部份,而不能拍到全部,所以在萤幕上把两者比例放到一样大小时,就会有APSC放大的比较多的错觉。但实际上放大比始终是1:1没有改变。

2. 镜头焦段越远放大比越大:

你可能会觉得我拿望远随便拍都比广角来的更近,放大的更多。但实际上放大比是要以最近对焦距离来算的,主要要看该镜头最近成像距离,所以你不能以站在同一地方拿两个不同焦段的镜头来做比较。而是要试试看两者最近对焦距离下的放大状况,如果放大比标的是一样,那应该拍出来的大小也是一样的。

摄影最浅的入门教程一、 等效倍率

所有镜头标示的焦段都是按照35mm全幅所标示的,所以当使用比全幅小的相机时,就要乘等效倍率去比拟全幅上何焦段会拍出的画面(通常APSC是乘1.5或1.6)。这个等效倍率仅仅是一个方便换算的说法,实际上不会有任何光学上的影响,所以在变形及空间感营造上还是要根据镜头上标示的焦段去思考。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思考为什麼APSC的镜头通常都比较便宜,那是因为片幅小的话镜头就可以做的小一些,而APSC专用镜头若是拿到全幅上使用通常就会有大量的暗边与黑角就是这个原因(不要尝试乱装,有些APSC镜头会使全幅反光板打到,尤其5D系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