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材料中的“感点”

 江山携手 2016-10-14

材料中的“感点”

 

近年来,无论是中考作文还是高考作文,也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命题者都喜欢用一段富有启示性的材料“引路”:一方面开启考生思路,提示写作内容;一方面规定立意方向,防止偏题跑题,有一石二鸟之效,确实值得重视。

简单地说,材料中的“感点”,就是从材料中获得的灵感触发点。创作的灵感绝不会凭空而来,须有某种触动,才能产生。中考作文时间紧,压力大,最快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材料中去找寻写作的灵感。

怎样才能找到“感点”呢?

首先要读懂材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把材料多读几遍,读出文字背后的话语,读出命题者的意图。读懂了,才能保证写作的正确方向。

其次是联系生活。命题者所给的材料,一般都与考生生活有关。要善于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共鸣点,打通材料与生活——无论是直接的生活体验,还是从书本获得的间接经验——的联系,这样就能做到有话可说。

以四川德阳2015年中考作文为例。题目是一道半命题作文,         孤独。命题者给了一段材料:

孤独可以是一种正能量。孤独是杜小康成长中注定的磨难,孤独是信客用一生对“信”的坚守,孤独是镰刀头羊最后走入彩虹的灿烂……

先要读懂材料。材料第一句是总写,由此规定了立意的方向是要写“正能量”的孤独。什么样的孤独才是正能量,接下来的三个分句作了有层次的引导。第一层次,“孤独是杜小康……”,可解读为“孤独是我们成长中注定的磨难”,可引起考生生活的共鸣。第二层次,“孤独是信客……”,一下子就触到了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可理解为“孤独是普通人用一生对美德的坚守”。第三层次,“孤独是镰刀头羊……”,“头羊”有杰出人物的隐喻,“彩虹的灿烂”是对他们在孤独中做出的贡献和人格中所闪亮的精神的赞美,可考察考生对孤独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由此联系生活。“我”的生活中有没有杜小康式的孤独呢?于是有考生从中找到了“感点”,写自己在中学的孤独再推及到妈妈没有“我”在身边的孤独,写出了一篇叫《不算孤独》的高分作文。也有考生从一个“信”字找到了“感点”,想起了自己曾经读过的三国故事,写了的卢马忠心护主而不被理解的孤独,令阅卷老师眼睛一亮。还有考生从“彩虹的灿烂”中感悟到了人物孤独时的精神之美,于是想起了陶渊明弃官归隐的高士孤独,灵光一闪,初中所学的几篇陶氏诗文在想象中勾连生成,也同样写出了美轮美奂的作文。具体可参看《意林》最近推出的《2015中考作文真题阅卷解析及满分作文》一书,里面有我的详细分析。

懂得“感点”,就是懂得了借材料的启示点亮自己的智慧。如果遇到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

(本文已发表于《意林作文素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