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望员工会读心术,是老板犯的第一个错误

 天道酬勤YXJ1 2016-10-14

指望员工会读心术,是老板犯的第一个错误

“你明白我意思吧?”

这是很多管理者喜欢说的总结陈词。

有可能这是一句口头禅,但更容易被员工理解为意有所指,是要开始揣摩上司意图的征兆。

因为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很多管理者确实有这样的想法:更希望员工能够领悟自己的良苦用心。

而有这种想法的基础是:彼此长时间一起工作会知道彼此的想法。实际上,妄图让员工精准的理解自己的意思,从而提高效率、节约时间,本身含很大风险,往往更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可以想想,当对方不明白你的意思呢?那就更无从谈下一步该怎么做了。这样的话,与其说是节约时间,不如说你已经把时间浪费了。

比如,当你需要和兄弟部门协调做活动的时候,如果用“只可意会”的言辞告诉下属做法的时候,而这个重要成员实际上和你并没有那么高的默契,那整个活动的效率可想而知。当你总结活动做数据报告的时候,可能都不明白问题出在哪。

员工也会花更多时间去领会你的意图:做什么?怎么做?老板想要什么结果?

当你的目标并不是训练员工思维时候,这样做法完全没必要,反而只会耗费员工时间精力,最终的结果还事倍功半。

更要命的是,这种做法会严重打击员工积极性。员工给的不是你要的东西,做的不是你要的程序,他只能私底下嘀咕:老板又没告诉我要做的是什么。

总而言之,在采取行动之前,最好花时间让别人完全明白你的想法或让自己完全明白别人的想法。这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精力和同事的善意。

当你需要达成一项任务时,首先要明确目标和原因。比如上述的协调组织活动:“外面需要针对某某年龄层次人群做问卷调查,以方便活动精准展开。”

总之在沟通中,一定要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何人,何时,何地,以及如何。

当然,可能有人已经听过这些方法,所以,如果你当面沟通,不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说的话,这浪费他们的时间。如果你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他们也会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快速浏览。

但是记住,人们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之后可能需要回去再浏览一遍。在项目中间时,他们可能需要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有个了解,所以会回去看邮件。

因此,不管是面对面还是沟通工具,第一次沟通结束时都要表示:“有任何问题请来问我”或“请保存书面版本的计划,让我知道我是否漏掉了什么”来显示你愿意多说并帮助他们处理细节,“你明白我意思吧?”可以换成“我刚才有没有表达清楚?”等等,鼓励员工表达迷惑之处。

不仅要明确员工知道你所想,更要力求正确,甚至可以诱导发问。明确告诉你的团队,你别指望任何人读懂你的心思。“没有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如果一个项目你已经解释过一次了,有人让你重复某些信息或提供更多细节,欢迎他们的问题或请求,并且显示出你很高兴他们发问。

再说个现实中的例子。国内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就不说名字了)前两年要做一款内容产品,由高级VP领头,产品总监具体负责。但VP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的过程中就出了纰漏。他试图希望产品总监去理解,自己想依靠搜索等技术来做内容,但只表达自家的分发优势。产品总监自己不能领会意图,再往下表达的时候又衍生出自己理解出的意思:参照每日热点做深度内容。如此下去,沟通成本极高,效率极低,内容形式和规则几乎一天一变。

这样的状态进行了一两个月,毫无进展,参与的人员几乎每天都一头雾水:我们要做什么。最后高级VP不得不召集所有技术、产品、运营、编辑等人开大会,表述自己的初衷,谈及目前想要的结果,以及未来要的方向。这个时候开发已经过半,耗费数百万,却又不得不重新拟定策略。可最初的创业激情也已消耗严重。

实际上,相信这样的例子并不新鲜。判断力的传递如果在源头就出现分叉,那最终的判断也很容易失去了控制。

诚然,一个能准确领悟老板意图的员工很讨喜,往往被认为有默契,有领悟力。但工作沟通,更重要的是准确传达信息,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员工是否理解。总之,不要希望员工会读心术,企业办事不是写诗,不需要营造意境和千面的解读。

随着互联网工作平台的普及,更多公司倾向于用线上公办和沟通。比如今目标,就是企业沟通协作的工作平台,随时随地沟通,不耽误工作。工具能提高效率,但不能管理意识,更不能帮助员工领会你的意图。坦诚深入的沟通,才是消除误解的良方。

如果说谁会读心术的话,那大概就是我吧

不仅能扒开老板内心,还能扒光老板底裤

是我,今目标(jinmubi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