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切脉针灸系列之一中西融汇篇

 龙行天下之龙一 2016-10-14

切脉针灸重视辨病施治,中西医学互补互融

辨病,亦称诊病,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无论是古代文献,但还是近现代的文献中,都可以找到辨病施治的印迹。当代,如何辨病施治?医家们各抒己见,各显神通。俞教授在统筹各家见解后,提出

中、西医学应相互补充,逐步融合。


中医学的四诊与西医学诊断技术结合,共同指导治疗战略


俞教授认为,传统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长于对患者整体状况的判断,容易造成肿瘤的漏诊及对肿瘤局部病变性质等情况判断不清晰,影响预后评估;西医学对肿瘤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的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实验及临床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先进,结果相对客观、可靠,有利于提高中医学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和病程进展的评估。


据此,俞教授提出当代中医师治疗肿瘤战略应分三步骤:①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其中针对患者癌性疼痛等不适症状,俞教授要求立竿见影疗效,饮食、睡眠状况和二便功能正常是调整的重点。②减缓肿瘤病情进展,控制或者缩小肿瘤病灶。此阶段治疗时间相对长,根据各种检验、检查,监测病情进展,提高医患的思想重视度和治疗积极性,为当代中医治疗“添翼”。③消除肿瘤病灶,恢复健康,包括脏腑、经络功能及西医学各种检验、检查的正常,俞教授特别强调基因检测正常是肿瘤患者康复的重要参考标准。融合中、西医医理和医技,共同指导肿瘤患者预后。

中医学整体观与西医学局部优势结合,共同指导肿瘤具体治疗决策

一方面,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西医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时机做出更好的选择。如中药和针灸治疗方案和技术不成熟、攻治肿瘤病灶时机不具备及患者心理抗拒中医药治疗时,应在整体调整的基础上,可针对局部病灶开展适度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但不赞成予患者行过大创伤性手术、过度放疗与化疗。

另一方面,根据西医明确的部位诊断及当代科研的研究成果,在整体布局的中药、针灸处方中,可针对性地适当配伍单方、验方、特效药或药对、特效穴位。如肝癌患者,俞教授在整体处方中,中药常配伍鳖甲、大蒜,针灸常配伍肝神4穴(鸠尾旁5分、章门、鸠尾与章门之间沿肋缘边取两穴),加强对肝癌的局部治疗。

待续



俞云切脉针灸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