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仡佬族墓葬形制考察纪实

 刘文祥7ao230an 2016-10-15

仡佬族墓葬形制考察纪实

道真自治县全境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79%,丘陵谷坝占总面积的18.9%,水域占总面积的2.1%。相对高度约1620米。地形地貌呈悬崖峭壁,深涧峡谷,到处有溶洞崖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世居在这里的仡佬族等山民,对老人“百年归天”的藏骸之所,及归宿地——墓,从古至今非常讲究。因此,墓葬形式特别多样,有岩棺葬(包括 “仙人洞” )、“石板棺”、(包括“石灰坟”)、“生基”(生前修筑的墓葬而得名。包括“明堂生基”和“响堂生基”)等,充分呈现出道真仡佬族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墓文化的概貌和民俗民风的稳定性及延续性。笔者就仡佬族墓葬形制考察记述如下。

一、岩棺葬

岩棺,又称“癞子坟”。据明田汝成《炎徼记闻》载:“仡佬一曰仡僚 ,其种有五……殓死有棺而不葬,置山洞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道真境内,将尸置于棺内,山洞及崖穴间,不用土石遮掩岩棺,据上世纪八十年代调查统计:玉溪镇有8具;隆兴镇有10具;旧城镇有25具(包括现棕坪乡);忠信镇有15具(包括桃源);洛龙镇有7具(包括阳溪镇);三桥镇有20具;大镇有44具(包括平模镇)。此类墓葬,有一岩穴三棺的,如旧城镇毛田“癞子坟”。有一穴双棺的,如旧城镇柏木洞杜家沟“癞子坟”,棺木完好,棺木两头置于高板櫈上。其余均为一穴一墓,大都棺木腐朽,骨骸不全。在境内,人们统称此葬式为“癞子坟”。据1983年张祥辉调查大镇大埫村的“癞子坟”时,该棺内骨架完好,没被侵扰,头部有发鞭尚存,证实此类岩棺死者生前并非全都患 “癞子病”,而是仡佬族人传统的墓葬方式——岩棺葬。

二、岩墓葬

1、岩墓葬,即在岩穴或岩洞中置棺,人们用土石包砌成坟墓(即施以蔽盖)。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调查,全县有19具,其中有墓主人者三所。如阳溪大沙河的马孬股洞(又称蹇家洞),洞内葬两所坟,均向洞内取向。一所为土垒毛石包砌,另一所用石条包砌,墓碑载,乾隆18年癸酉岁(1735年),墓主人是仡佬族人蹇思源。又如上坝土家族乡街上场口岩洞,旧城镇半坡庙岭岗岩墓,都为石条包坟,嵌有墓碑,有年代和墓主人姓名,朝洞外取向山。不难看出仡佬族这一葬式一直延续到乾隆中期。

2、岩圹。即“先人洞”,就是凿岩为圹而置棺其中

1)“邱家先人洞”。1983年夏,发现在青球岩岩壁上有人工开凿的洞穴。经调查访问,人称“邱家先人洞”,下临梅江河千余米。据传,仡佬族邱姓老祖宗在“追苗赶汉”时,架簸箕云飞到那洞里躲避才得以幸存,还据当地张姓群众口述,大石礅下那个“先人洞”是他们在六十年代垦荒,才将已朽的棺木和大骨掀下岩烧毁的。“邱家先人洞”共有七穴。其中一穴较宽大。高1.4米,宽2.7米,深2.2米。认定为双棺穴。据族人邱明宣讲述,始祖邱尚忠余氏,二世祖邱官环胡氏,三世祖邱天成等葬于“先人洞”,但哪个祖人葬哪个洞,由于年代久远而失闻。

2)、“酉家仙人洞”,位于玉溪镇桑木坝窑罐厂崖壁。下临玉溪河数百米,共5穴,已竣工仅凿成3穴,墓室较宽大,墓顶为弧形,可置棺两具。其中三号洞穴较为特别,墓门四周凿叠涩式三道门框线条,墓门上方崖壁上,以0.61厘米作半径画半圆,约凿石沟,墓门左右凿石槽与半圆弧相连。墓门上半圆内正中,依圆弧凿一道錾路。岩圹门外,形似一道下直上圆的圆光门。一用于排水,不致渗蚀墓室;崖棺;二具有一种装饰效果,显现“门楣”的美观大方。三是以示纪念,就象查阅谱谍一样,即某某祖宗葬于何处,凭碑石为记,便于追宗溯源。仡佬族酉姓人家自称为“先人洞”,是祖宗安息之所。也说是“追苗赶汉”时期其先祖躲藏洞穴里方得幸存下来,这就是“古老户”的来历。

3)、“大河沟先人洞”。位于大镇福兴大河坝沟岩,下临大河约100米,上距岩沿约50米。共二穴,相距约300余米。为人工开凿在峭壁上,墓门方正,上下无路,不能进穴查看。据当地群众讲,那个洞是仙家修来仙人享用的,非常显灵,要是男女婚后久不怀孕生子,已婚男女,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将石子、泥丸子甩进洞内,定能保证你当年怀孕生子,因此当地百性叫他为“打儿洞”。

4)、“桴鄢坪先人洞”,位于河口乡凌霄桴鄢坪崖壁上,下临凌霄河约千余米。墓室深220厘米,宽115厘米,高140厘米。墓顶弧形,墓室右壁正中下镌刻“先人洞”3个字。墓门凿三道可关三层石门的痕迹。在圹壁下松林中查看,未发现墓门石板。桴鄢坪“先人洞”传说是“仙人”下凡开凿的。

三、石板棺

1、石板棺。由人工开凿六块石板镶成长约2.3,宽约0.95,高约1.2的长方体石板棺,置棺于内。石板厚度不等,一般厚15——35厘米,经加工的毛石板扣成。这类石板棺俗称“古墓”、“暗罐”、“苗罐”。县境内,村塞边,田野里,公路边比比皆有,多为单函,亦有一式双函,四函,六函,八函。最多的有一式十六函。大多石门被破坏而无门,无墓志碑铭。少数墓只有口传墓主姓氏。如隆兴镇火石坡十六函“暗罐”是申氏八弟兄八妯娌的墓;玉溪镇淞江八函墓是韩氏八弟兄古墓等。19984月,玉溪镇联盟村韩学清在自家园子犁土,发现是一函石板古墓,掀开毛石板棺盖,棺内仅存两枚铜钱。20003月,笔者曾往现场察看,没有新的发现。两枚铜钱,完整的一枚被其亲戚带走,破的一枚只有半边。经量,该铜钱外圆直径为3.5厘米,方孔直径0.9厘米,经拓片现“崇宁”二字,方知该钱币为北宋徽宗时(公元1102——1106年)铜币,该墓主人应是同时期的人。像这样的毛石板古墓县境内数不胜数,而发现宋币,尚不多见。玉溪、上坝、隆兴、旧城、三桥、大等乡镇用砂石建造的宋墓,与黔北一些县市已发现的宋墓相比并不逊色。遵义的杨灿墓媲美。还有旧城、长坝、古坟堡等汉墓。只要各级领导重视,加强文物保护,聘请考古专家考古发掘,道真悠久的历史会在贵州古代史增添浓浓的一笔。

2、石灰坟。县境内,已发现石灰坟六处,共18函。除大镇东山村一排五函连墓外,其于均为单函。墓室底,左右墙壁,前后回头均平直,墓门呈下直上半圆形,墓盖均为穹顶。棕坪乡赵山村的石灰坟,是用竹子一根接一根铺设成穹顶模式,然后用三合泥筑实而成,至今竹的迹印清析可辩。尤为特殊的是县民族中学2002年建办公楼挖基础时,在乾隆32年韩氏墓基下一米多深的土里,错落(相距3以上)挖出七具石灰坟,都有全骨架。据工人讲,墓室内没有其它东西,七具一模一样。墓室长192厘米,宽37厘米,高40厘米,灰壁厚15厘米。墓室不能置棺木,只能纳尸体。同时棺盖与棺墙、底板前后的回头都是整体,看起来似三合泥做的棺木。仡佬族张姓族谱对“石灰坟”修筑工艺和作用有所记载。石灰坟的特点有:年久坚硬如石、避水蚁、截树根等。岩棺、岩圹、石灰坟三种葬法,其功能有三:一是避水的浸蚀;二是防蛇虫蚂蚁的侵害。三是避树根伸入棺内扰乱尸骸。让死者尸骸永远安息,荫佑后世子孙们无苦无难。由此,道真仡佬族筑“石灰坟”这一葬式,将是研究仡佬族墓文化最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资料。

3生基墓。人生前修的坟墓(又叫“修山”或“活人坟”),供人死后享用。生基分为明堂生基和响堂生基两种。

1)、明堂生基,以石板棺为基础,加25——30厘米的石横梁,梁正面浮刻《二龙抢宝》或人物图案,石梁上雕凿的覆瓦屋面石。墓室左右用石柱扣榫,镶嵌70——90厘米不等石板作八字墙(与墓室成八字形),墓柱上阳刻或阴刻墓对,石板墙面有刻墓志铭、有刻家训格言,有刻诗词,有浮各种图案。如《麒麟图》、《雄狮图》及自然风光图等,全凭墓主的钱财和匠师技艺。墙壁上扣瓦屋面似的石脊岭,脊岭末端雕石狮和石鸟屹立左右,显得雄姿威武,非常有气魄,加之每墓门分成三截制作,上截有各式花窗,中截是形形色色的《万卷书》,下截是《鱼》、《樵》、《耕》、《读》、《牧》等民风民俗图案,形似生前居住的推窗亮格楼阁的大门,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建“阴龛”。建“阴龛”视其墓室的多少来定“阴龛”的高矮大小,墓室越多,“阴龛”建设就高大,反之则矮小(师匠们说要比例协调,才显得美观)。首先在墓室瓦屋面石脊正中左右各竖一根雕有六方或八方石磉礅相连的石圆柱,墓室多则立四至六根石柱,柱上刻对联。柱顶上扣石梁,梁正面隽刻《双凤朝阳》或《八仙图》。在横上面覆盖凿有瓦屋面石条,柱后30——40厘米是墓主人碑位,碑位左右立小石柱扣榫成八字形石板,刻孝子贤孙姓名,“阴龛”大者,在左右石壁上题诗作词,隽刻于上。因此第二层亦雕梁画栋,寓意为亡者的魂魄居住之所。第三层是在“阴龛”的瓦屋脊梁正中竖“望山石”。“望山石”多浮雕笑咪咪的“捧腹罗汉”,亦有雕“太级图”,今为多雕“福”、“寿”。左右两边多镶配三角形的刻有《凤》、《凰》、《人物》于上,石板与“望山石”形成整体,形成两边矮正中高的一座山形壮,所以凡是修生基墓又叫“修山”,有三层大小不同等,墓室与“望山石”(除瓦屋面)在一条垂直线上,所以匠师们又称“三叠式”建筑。据笔者调查,此类建筑,上限始于明中期,下限至今,明代建筑的此类墓,阴龛没有吞口式,如棕坪乡“牟氏佳城”,从右至左横书,墓柱没有对联。墓门壁前多为叠一礅礅长石条封闭墓门,可能为避盗墓贼盗墓。

2)、响堂生墓,相对明堂生墓而言,兴起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第一层墓前加宽80——130厘米不等的吞口。吞口前沿基石上树一根至多根(墓室多少)不等的四方石柱(亦有圆柱)。石柱多为文人墨客题写诗词或绘画隽刻其上。墓室左右镶80——150厘米不等石板,撰写墓志铭或浮雕各种画。两函响堂生的吞口。如遇暴雨,可供十来人站在里面躲雨,小孩还可以在里面抛杄抛子,较为宽敞,里面说话有回音,因此而名响堂生基墓。二层的“阴龛”在吞口瓦屋面脊岭处竖柱建筑,“望山石”树在“阴龛”上,建筑式样与明堂生基完全相同。据三桥镇杨伯勋之祖墓志,熊洪声之墓志,玉溪镇宣统元年王以三为冉云山撰墓志载:“夫自古本无墓也,亲死委壑,前贤不无遗训。人亡弃野,曩者尚有留言。迨至面目达心中,始反虆里而掩之矣。而后人仁孝子,预避禽餐兽食……。则为莹掩埋之道尚也。”由此看来,黔北墓文化的发展由弃尸——岩棺——岩圹——石板棺——石灰坟——生基坟的低级弃尸向高级修生基发展。也就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关于“岩圹墓”可不可以推测为:在古代族群中,凡有较高权利者,死后亦应有很高的权益享受,凿“岩圹”具有避水蚁,截树根的功能,人又不能随便去岩圹,更具有权威性,高不可攀。因此是古代族群中首领死后的归宿之所。

道真境内墓文化发展模式,具有历史发展的稳定性、延续性和独特的民族民俗博物收藏功能及展览功能,充分展现了仡佬族墓葬形制特征和墓文化的社会功能及价值。为我们考察研究道真民族和民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仡佬族墓文化的价值

道真仡佬族墓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有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结构形式;有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石刻工艺)风格和内容;有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仡佬族的内心世界(撰写的墓志、诗词歌赋——包括墓联)。墓联是仡佬族墓文化的载体,是丧葬文化的一部分。现就道真仡佬族墓联的教育意义及表现形式作以下概述。

一、爱家爱国

爱家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道真仡佬族世居高山深谷,抬头望天,天只有簸箕那么大。俯首眺坝地,地无三里平。但世居山旮旯的仡佬族,在他们的心眼里“静观滴水秋浦腾波,坐对青山文峰耸翠”。在文人的心目中“东壁图书楼,西园翰墨香”。仡佬先民以青石作纸,钢錾作笔,勤考究苦搜罗,撰写了一对对爱家爱国的墓联,如“乘凤向大土翱翔,千峰拱笔,古寺闻钟,长桥锁水,生成福地,五棺早从群珠山前钟灵秀;老龙随后溪蟠绕,石笋寻春,花岩映月,毛岭采梅,造就夜台,八境都在万卷书里壮奇观”。(三桥镇仡佬族郑荣焕墓对)。“烟锁塘村,杨柳内添色嫩;春归船岭,梅花独占花魁”(三桥镇雷氏墓对)。可见,仡佬族虽然身处高山深壑,在他们看来,家园不是穷山恶水,是一幅幅“青山留凤宿;绿水见龙腾”如诗如画的杏花村。爱国和爱家一样,同样在浩如烟海的仡佬族墓联中反映出来,如咸丰十年,玉溪镇王忠绣伯侄俩率团防镇压号军,伯侄同时被号军打死,仡佬族人庠生韩子惠撰写墓联:“事君致身是父是子;忘家为国仰炽俾倡”,横额“今之完人”。正安州正堂岳钟岳为墓主题墓华表联:“为国捐躯怜群逮殉张巡节;移忠作孝有子能修卞壶坟。”又如玉溪镇徐焕章墓联:“士君子爱才尤爱德;真英雄朽骨不朽名。”洛龙镇仡佬族江明岸,弃文学武,清末癸酉科武魁,因维护地方安全有功,光绪五年,他的同窗刘福田考取进士,升为浙江太平县正堂,专撰墓联:“扬名显亲光昭前烈;抡标夺锦佑启后人”、“千载堪思梧桐第;世代惟寻棠棣碑。”再如务川自治县仡佬族人申佑,19岁中进士,24岁时,明英宗正统年间,“土木之变”殉职,嘉庆十年于务川县城内修建“申忠节公祠”,族人申允继撰祠联:“岁有百死无二,共对君亲师涧孰是彝伦至德;生于三事如一,独全忠孝义,数公为大道完人”。不难看出,仡佬族对族人或他人,但凡只要对国家、对社会作出过有益的事,他们都要挥毫泼墨颂扬,以之启迪后人、教育后人。

二、亲亲和睦

仡佬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其他民族一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仪和传统道德风尚,如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爱护妇孺等等。同时,还用这些传统美德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贯穿于日常生活中。黔北仡佬族生前全家和睦,殁后修建墓茔,亦修造夫妻合茔、父子婆媳联莹、兄弟妯娌联莹、祖孙三代同穴等形式茔地——“家亲殿”,以示生欢死安。如光绪28年(1902)壬寅岁,玉溪镇仡佬族程思应建墓一式五函,是母子婆媳合葬,墓柱对联为:“廿载守清霜,节孝忠贞,磨不磷捏不淄,流芳千古;二男同寿域,婆媳连穴,长居右次居左,血食万年。”光绪21年(1895年)已未岁,桃源乡仡佬族韩世坚墓一式十函,为祖孙三代连茔,对联:“祖父慈亲居中位;子孙七个占两旁。”宣统元年(1909)己酉年,三桥镇仡佬族肖炳清墓,一式四函,为父子婆媳合葬墓。墓柱对联是:“父子同情又同穴,生死亦觇慈孝;婆媳相爱复相依,存亡何有悖逆。”还有“生前与亲同屋坐;殁后随父登极乐”、“父子有缘共吉地;婆媳同茔映子孙。”这些都是晚清时期父子婆媳联茔的实录对联。清代前期及明墓,如隆兴镇申氏16函,玉溪镇淞江韩氏8函,三桥镇接龙村杨五拖包8函,没有墓志、碑名和墓联、口碑传均为仡佬族父子婆媳连莹的家亲殿。至于夫妻共墓、兄弟合墓、兄弟妯娌连茔,比比皆是。墓联内容最为广泛:“生前风霜雨露曾同宿;殁后石室名山好学仙。”“兄弟有恭相同穴;妯娌合顺共窀穸。”“同穴如同德;吹埙复吹魔。”“伯仲联茔山青水秀;兄弟同穴生欢死安。”“兄弟联茔亲亲为大;山川聚会肫肫其人。”“兄弟同穴流芳远;妯娌联茔世泽长。”“父德肇东鲁,礼乐文章昌前代;母仪启南阳,孝弟勤俭裕后昆。”不难看出,仡佬族墓葬从单函至十六函不同建筑形式的石板棺也好,还是从无墓联发展到有内容极其丰富的墓联也罢,都充分证实了仡佬族现代葬式是古代仡佬族“殓死有棺而不葬置山崖穴间……”号曰“家亲殿”的延续;也充分体现出了仡佬族是一个具有尊老爱幼、团结和睦传统美德的民族。

三、崇尚自然

绿化家园是仡佬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黔北仡佬族村寨,在1949年前,都是以姓氏为村寨聚居,茔地大多按姓氏划地为祖坟山。在房屋周围及墓地四周植树造林,种花种草,仡佬族称为培植风水,实为绿化家园。据道光至光绪年间的《盛氏家乘》、《韩氏家谱》、《雷氏谱谍》等10余部谱书里,专设有培植风水一条:“坟山风水,只宜栽培,以厚其基,以荫其后,方以代代出贤。墓基是祖宗形神所栖,形骸积成。坟山一草一木,寸土尺地,均为祖宗血气所生。若如滥砍乱伐即伤祖宗元气,亏损后代。”又据光绪七年(1988)辛巳岁,上坝土家族乡仡佬族申氏祖墓碑载“……不可不顾祖冢而滥砍乱伐,牛马践踏。倘有不体祖德,罚钱伍仟文。伏翼人人体德,个个怀恩,则世代遐昌矣。”加之大多数墓联是根据人文地理来为墓主撰写的,如“前柜岩后厢城,生成画圃;左撞钟石挞鼓,于乐辟雍。”“苍松绿竹发富发贵;秀水青山肖子肖孙。”“种柏养松遑方劲草;培兰植桂遐兆腾芳。”“青山不语花能笑;绿水无音鸟作歌。”因此仡佬族遵循祖宗规范成文的《家训》,指导自己的作为,为厚培祖基,发富发贵,肖子肖孙,在房前屋后,祖荧四周,植树造休,种花种草,到处古树参天,生人和先灵都沉浸在“水色山光皆画本,鸟语花香尽含情”的大自然中生活。

道真仡佬族古朴的墓联文化,不但反映出仡佬族优秀传统美德世代相承,还反映了仡佬族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地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不提倡还像前几代老祖宗那样修建墓茔——“家亲殿”,要移风易俗。但抢救搜集整理墓文化,具有较高的考古、民俗及民族史研究价值,意义十分现实、十分深远,政府和各界人士应当大力支持,使之得到深入发掘、及时抢救和保护,让我们仡佬族文化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