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3日,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尽管三十多年来,鲍勃·迪伦一直活跃在音乐圈,但他创作的歌词被认为“朗读出来就是一首诗”,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伯格曾评价其为“最棒的诗人”。 他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 昨晚7点(瑞典时间下午1点),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长莎拉·丹纽尔宣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颁奖词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 至于鲍勃·迪伦获奖的原因,莎拉·丹纽尔给出了解释,她认为迪伦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一个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45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 因为消息“爆冷”,加之迪伦没有为大家所熟悉的文学作品,他的获奖让不少网友颇感意外,甚至不忘调侃一下爱跑步的热门入围作家村上春树,“跑步不行了,得唱歌!” 尽管迪伦的获奖看起来似乎将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范围扩大了,但莎拉·丹纽尔并不这么认为,她在颁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回首历史,就会发现在2500年前,“荷马和萨福写下的也是本应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我们现在依然在阅读欣赏荷马与萨福的著作,鲍勃·迪伦也是如此。” 并非首次结缘 早在20年前获诺奖提名 相比村上春树、阿多尼斯等热门得奖候选作家来说,文学界对于鲍勃·迪伦得奖颇感意外,但这次并非实鲍勃·迪伦首次与诺奖触电。 早在1996年,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为鲍勃·迪伦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向媒体宣读艾伦·金斯伯格的推荐信:“虽然他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十年后的2006年,鲍勃·迪伦凭借回忆录《像一块滚石》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当时诺贝尔奖评委员会对鲍勃·迪伦的评价是:“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 鲍勃·迪伦还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个奖项。2008年摘得普利策文学奖时,评委会称其“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及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 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伯格曾直言“迪伦是最棒的诗人”,“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我哭了出来。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得知鲍勃·迪伦获奖的消息后,《午夜之子》作者萨尔曼·拉什迪发推特祝贺,他说:“从《俄耳甫斯》到巴基斯坦作家法伊兹,音乐和诗歌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迪伦是吟游诗人伟大传统的杰出继承者。选得真好!” 文学评论界声音 诺奖别出心裁得匪夷所思 中国文学评论家是如何看待鲍勃·迪伦获奖的?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这有点类似崔健获得文学奖,“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妙想天外,别出心裁得匪夷所思,真可以说是黑天鹅事件了。鲍勃·迪伦当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超级音乐巨星,也对新社会运动有过影响。但对于一个多年来已经稳定在纯文学领域的大奖,这实在是极为大胆的跨界之举。实在可以说是大创新,互联网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张颐武觉得,虽然诺贝尔文学奖给过历史学家,丘吉尔这样的跨界人物,但他们都是著作家。“那都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向来稳定。这次说明这个百年老奖也要引发公众的注意。至于村上春树,我觉得评奖的认为给他其实就容易‘降格’到畅销文学,而给鲍勃·迪伦则是一个‘别格’,反而在震惊中让人觉得很独特,超过期待就是成功。” 另一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在接受采访时,也觉得把诺奖颁给鲍勃·迪伦有点“匪夷所思”,他说:“这或许是诺奖评委的个人趣味吧,对他们自己的青春做一点缅怀。或许是评委们读到他的传记的时候,想起自己的青年时代,这有点行为艺术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或许是诺奖希望大家不要这么多地去关注它,你们都猜阿多尼斯,那我颁给鲍勃·迪伦好了,不想让大家把诺奖觉得那么神圣。” 鲍勃·迪伦北京行 2011年4月6日,鲍勃·迪伦曾在工人体育馆举办演唱会,吸引了近万名观众到场。演唱会结束后,主办方歌华莱恩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迪伦老爷子为人特别随和,不爱说话。这两天特意起早去了南池子,参观北京胡同。演唱会结束回到后台,迪伦还在说北京的观众很热情。” 巡演主办方工作人员昨天谈到鲍勃·迪伦时还说,他曾表示很想来中国开唱。老爷子有跑步的习惯,还在北京夜跑,当时他戴着帽子,路人也没有认出来,就是主办方有点小紧张。(京华时报记者侯艳) 译者周公度谈鲍勃·迪伦 |
|
来自: 老刘tdrhg > 《10.综合/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