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下个月上映的新片,也许会重新定义电影

 开心华之里 2016-10-15

11月的电影市场实在有点猛。


《奇异博士》(11月4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1月11日)、《神奇动物在哪里》(11月18日)均已经确定同步引进,而且一刀未剪




而迪士尼动画《海洋奇缘》(北美11月23日上映)、灾难片《深海浩劫》、战争片《血战钢锯岭》(北美11月4日上映)也都有可能在11月登录内陆。




再加上改档至11月18日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等国产片,一张图表明叔的心情:




前两天,我们还在为10年来首个负增长的国庆档忧心忡忡。


现在看来,11月才是2016年最值得欢庆的时刻。


其实所谓“市场萎靡”本质上还是佳作太少,换句话说,观众不好骗了。


有好片谁不愿意去影院欣赏?


不过11月的好电影虽多,最吸引叔的还要算《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为什么?


也许你会说道:这部电影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但是叔觉得,技术层面的创新虽然耀眼,但这还不是李安对于娱乐产业做出的最大贡献。




究竟这部新片有什么样的魔力,听叔来说道说道。


1、120帧、4K分辨率


这是大家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新闻中听到的最多概念。


但其实大多数人的内心是:




李安采取的拍摄和放映技术是一个十分超前的完整体系。


超前到什么样?直到现在,这个格式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


我们只知道它在索尼的工作名是“ImmersiveDigital”,翻译过来就是“沉浸式数字化”。


相比较“IMAX”、“杜比全景声”、“6FL”这样在市场上已经叫开的技术标准来说,这个格式的要求之高令人惊叹。




之前所说的120帧和4K分辨率只是它的拍摄格式,要算上放映格式,这种技术应该有如下这些特征:


每秒120帧画面

3D拍摄

4K分辨率

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

6原色激光放映

28福特朗伯(FL)


这一切都是带有很大实验性的,用李安自己的话来说“做电影就得拼命”。


120帧这个概念大家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每秒银幕上出现了120张的画面(FPS=Frames Per Second)。


而以往这个数字是24帧,从所以电影也被称为“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让-吕克·戈达尔)。




但事实上,这个技术标准之所以延续了快100年,主要原因是……


这样做比较省钱(因为24FPS人眼已经识别不出来断续感了)。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祖制”却限制了很多技术的发展。


比如,当你在观察一些快速移动的画面时,是否会产生拖影感(尤其是在观看3D电影时)?




叔在观看《X战警:天启》时,在开头这段移动画面里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拖影。


电影在诞生之初,可没有人打算拍出《谍影重重》这样手持摄像的作品。


越来越多的运动拍摄,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撕裂画面。


此前彼得·杰克逊用48FPS的格式拍摄《霍比特人》,就是为了要弥补这种缺憾。




3D拍摄大家也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在拍摄时就使用3D摄影机,而不是后期转制出的“叠影重重”。




4K分辨率在电视市场上已经被吵得很热,也很好理解。


目前绝大部分的电影画面均为2K格式,采用4K格式放映意味着画面信息是2K的4倍。




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HDR)其实已经在很多人的“手”上了,很多相机和手机都提供HDR拍照模式。


简单来说,HDR就是在拍照时以不同的曝光标准拍摄多张照片,再合成出一个成片。



(图片来源:蜂鸟网)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让观众看到画面中更多的细节。


6原色激光放映技术能从两组各3原色光源中分别产生左右眼不同画面,无需像单组光源那样轮流产生左右眼画面,提升了光的利用率。


而激光放映可以大幅度提升亮度,还比灯泡光源有更好的可维护性。




福特朗伯是亮度单位。28福特朗伯(FL)意味着超高亮度。


高到什么程度?目前6FL影厅在国内都算比较稀罕的玩意,大多数人体验的依旧是原始的3D放映系统。




换句话说,此前看3D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太暗了


除了影厅故意调低灯泡亮度节省成本之外,3D电影本身就有亮度不足的先天缺陷。


一般2D电影放映时的亮度是14FL,但3D电影只有3FL左右。


这让人怎么愉快的观影啊?


所以要想提升观众的观影感受,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大力提升亮度,也就是目前高亮度影厅不断建设的原因。


至于李安这次的28FL么,天知道会有怎样震撼的感受!


如果你仔细品味这些技术细节,会发现它们之间也是相互支撑的。


比如更多画面细节,要求要有更高亮度的放映设备。


而选择《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影片当这种新格式的试验田,也有其原因。




在预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对现实(中场)和回忆(战事)的交叉展现形式。


中场部分正是夜景,也正是HDR技术和高亮度放映技术展现魔力的大好机会。


在夜景下,感受体育场中的种种细节,感受烟花落下时光影效果的变化。


这种体验一定很奇妙!


但如果用现在的技术体验这种场面,一定是一场灾难……


比如正在上映的《宾虚》,战车戏还好,但海战戏和宾虚返乡等场面均为夜戏,戴着3D眼镜的观影体验实在很差。




相比之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战事部分更突显了新技术的意义。


在120FPS的格式下,战斗会变得前所未有的真实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并没有使用战争片常见的慢镜头。




像《变形金刚》这样战斗场面众多的影片,经常使用慢镜头来展现战斗过程的惊叹。


一些原因是导演的个人喜好,但另一些是因为在24FPS下没法在短时间内展现更多细节,只能让时间变慢,也就是慢镜头。


而对于李安来说,120FPS/4K的拍摄格式保证了战斗中的种种细节都已经收录到镜头中。


剩下的,就是把战争放到观众眼前了。


距看过完整格式放映样片的观众描述,影片中的战斗场面“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


2、为什么要这么做?




其实让李安当“技术尝鲜者”,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这应该是詹姆斯·卡梅隆这样到过地球最深处的探索狂人才会做的事。




其实他的确在技术上已经有比较激进的做法,那就是用60帧的格式拍摄《阿凡达2》。


结果么……大家也懂得。


不跳票,不超支还叫卡神?


目前《阿凡达2》已经定档2018年12月,距离最早说的“2014年上映”已经跳票了不知道多少次……


毕竟,像《阿凡达2》这样的大项目,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


而李安从确定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到影片上映,也就用了2年多的时间。




事实上,整个项目也是临时决定的,因为当时李安打算拍摄的拳击题材电影进展不顺,所以才决定先拍一部“小制作”再说。


这期间,李安要完成选角、拍摄等日常工作,还要把这些超前技术整合到一起。


而整部电影的成本才4800万美元……


更不用说期间还有不少战争场景,天知道李安是如何用如此少的预算,用如此先进的技术打造出这部作品的。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小制作影片当技术验证平台也意味着更低的风险。


千万不要觉得这样做无非是“画面更清楚了点”,在拍摄中李安需要面对很多颠覆性的改变。




比如当摄影机可以捕捉到角色更多的信息时,化妆的意义就被颠覆了。


讲述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如果角色时时刻刻带着妆,会显得不真实。


这在传统电影的拍摄中无所谓,因为摄影机没法拍摄到如此清晰的细节,化妆可以帮助演员更好诠释角色。


但在4K画面下就需要做出改变,所以片中的演员都是素颜出镜。


化妆师也被换成了营养师,因为需要演员用更好的气色去表现角色。




此外,由于画面变得更清晰,灯光师也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策略。


甚至很多基本的拍摄技法都因为新格式需要推倒重来,因为之前的定律统统失效了。


这一切,都需要李安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自己探索。


让叔说,这真是为华人挣了口气!


谁能想到,一个61岁、外表温文尔雅的人,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成为技术领航人?




叔突然想到了这张照片。


很多时候我们没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只是想得太多。


所以李安来当“外来和尚”,看似是机缘巧合,实则是某种命运的必然


电影行业太完美了,需要一个破冰者,而他只需要有一颗热爱电影的心就好了。


对于自己的举动,李安表示:“我现在用的高规格,到将来大家都习惯以后,就根本不需要什么运用的理由了”。


简单,有力。




当然,任何创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彼得·杰克逊用48帧/秒格式放映《霍比特人》之时,就有人反馈“没了电影的感觉”、“画面太清晰了”。




沉浸在“真理”中太久的人们,对传统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


你会发现一边有人用更清晰的画面讲故事,一边有人呼吁拯救胶片电影。


对于此次李安的创新之举,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曾经表示“我不喜欢高帧率,因为那会让电影看起来不像电影,像真实的世界。对我而言,看电影是为了逃离现实,我不想去复制现实”。


不过詹姆斯·卡梅隆却对此赞赏有加,表示这是“新白金标准”。


两方面的观点都没错,这正反映了这个娱乐方式极速进化的年代,电影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3、李安给未来带去了什么?




如果你是个游戏爱好者,会发现最近一段时间144hz显示器已经开始进入到大众消费领域,随着《守望先锋》这样的游戏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虽然电影和游戏都是借助“视觉残留”现象让静止画面动起来,但由于电脑显示器每一帧的画面都是显卡计算出来的,不存在“曝光时间”这个设定(相当于一台有无限快快门的相机),原始画面没有动态模糊。因此一般游戏需要60FPS以上才会让人感到“不卡”。




一些竞技类的射击游戏,专业选手会使用100FPS以上的刷新率进行游戏,获得更为优秀的体验。


你也许会问,这和电影有什么关系呢?毕竟,两者是不同的娱乐形式。


但叔觉得,未来的娱乐趋势一定会让电影和游戏产生相当程度的融合


而李安用于拍摄电影的技术,将会对两者的融合产生助力。


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游戏提供了“电影级”的游戏体验,还有不少直接利用专业演员进行动作捕捉。




类似像《量子破碎》这样的“播放式游戏”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


在VR技术不断成熟的未来,我们也许完全可以躺在床上进入“西部世界”,在其中为所欲为。


而真人影像的制作,一定会成为未来终极娱乐项目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电影也在不断突破传统边界,你可曾记得不久前的《硬核亨利》?




游戏越来越像电影,电影也越来越像游戏了。


电影因为记录火车进站惊叹了世人,又因作者属性被赞誉为“第七艺术”,同时依靠其商业属性在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但在未来,当虚拟现实技术大大进步,电影是否会被重新定义


人们走进影院,并不是因为《变形金刚15》或者是《复仇者联盟10》,因为他们都只会发售“虚拟现实”版,提半互动式的观看体验。


人们走进影院,只是因为出于对艺术作品的支持。


影院会变得和画廊一样,变成有逼格但又有距离感的地方。




李安之所以选择了120FPS这个格式,就是因为它既是24FPS(电影通用格式)的整数倍,又是30FPS(电影通用格式)的整数倍。


这使得将影片转化为哪种格式都会有比较好的经济性。


不过反过来说,让电影和电视格式升级到120FPS呢?


人类的视觉影像格式,终究会得到统一。


当然要看到这一天还需要很长时间,不过这种趋势不可阻挡。




目前李安关于拳王阿里的下一部电影,也已经决定采用这种新格式制作。


而与《霍比特人》的毁誉参半不同,目前全球已经有5家影院决定升级设备,将完整版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展现给观众。


更幸运的是,5家影院中,中国就占了3家,北京、上海、台北各有一家。


前些天叔在博纳悠唐看《逗鸟外传》,还在奇怪为什么这家影院突然进行范围如此大的装修工作。


但现在看来,叔是肯定要在11月回到这里,重新认识电影了。


4、回到影片本身来吧




上面说了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那么影片本身到底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了这么一件事:19岁的美剧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的一次战斗经历被媒体捕捉到,意外与7名战友成为大众焦点,并被塑造成英雄。之后他们返回国内,在橄榄球赛中场休息时授勋,在这短暂的时光内,他回忆起了在战场发生的事情……


看起来有点玄妙,但其实这是个讽刺故事


小说被誉为当代的《第22条军规》,通过比利·林恩的回忆,人们会对战争、政治、生命等议题都有新的认识。


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描述,那就是:一堆人来庆祝我这辈子最糟糕的一天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一个小彩蛋,那就是李安的儿子也在片中出演了一个角色。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会有怎样的收获不好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将成为电影史的重要“节点”。


就像军人必须义无返顾走向战场一样,李安也在践行着一个电影人的使命。


和电影一同衰老,一同进化。


身为影迷,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