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插队的心得体会

 杜可的图书 2016-10-15

本文为本人写的,由南京大学出版本《履痕杂忆》第50页,第二篇鄂尔多斯,第四章“鄂尔多斯插队”之第十节

插队的心得体会

 什么藤开什么花、结什么瓜。从南京嫁接到鄂尔多斯的秧苗,又移植回金陵。得耶,失耶?感觉是五味俱全的。

一、13年鄂尔多斯生活对终身的正面影响

47年的职业生涯中,前13年的鄂尔多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黄河岸边筑过水渠、黄河滩上打过牧草、荒漠中拉过骆驼,井下作过采煤工、打过篮球、作过教师……。塞外游牧生活、草原牧民崇尚的“狼图腾”的潜移默化,或多或少地重组、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基因。

“多见生灵(牲畜)少见人”的草原上蓝天白云、无垠无际,是造就宽广胸怀和慈悲善良、包容之心的极好环境;使人极易浸润“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意境。[①]那片“狼图腾”地域中产生的“讲纪律、善团结、懂利他、会合作……”的精神成为我后半生前进的原动力;当然窝里斗也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

对同类仗义地去“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作为[②],那种百折不绕地执著、持之以恒地耐心和奋不顾身的“狼图腾”精神,已成就新的编码基因。对真理的追求、对梦的追求;对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追求,[③]它既渐渐地形成了锲而不舍的性格品质,也成了后人取之不尽的力量泉源。

“狼图腾”认为“顺其自然”是机动灵活性的体现,这种机动灵活是实用的方法论;也是正确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策略的依据;更是评判对错的标准,凡挫折和失败的背后都会有没执行好政策、策略的阴影,反之只有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才能通往胜利的彼岸。借用毛泽东为“抗大”的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来概括它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第二个心得体会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之所以敬重父辈,是因为虽然与大多数知青的家庭相比,还算有点社会关系,但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一贯鄙视“一人得道仙及鸡犬”[④],笃信陶行知的“智育注重自学,德育注重自治,体育注重自强”[④],一切顺其自然,从没有为我的人生成长施加过任何外力影响。是的,坚守底线也许并不能让人立刻快乐起来,但可以让我们获得尊严,而尊严才是最终的快乐。本人也笃信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力图与世俗“熟人社会”划清界限,自己从不企求“额外多余”(拼爹式)的帮助。业余十年获自学本科文凭、几十年如一日闻鸡起舞、笔耕不辍就是明证。这是创建松柏气节、云水襟怀家风的努力;女儿吴迪继承发扬了这个家风,从南京大学任教职调到人生地不熟的四川大学,自强自立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委青年基金资助。就赢得“无愧于出自书香门第”的赞誉。

三、第三是说声“对不起”

应对被自己伤害过的人说声“对不起”,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原谅。尽管是由于年轻和无知被大势所推。至于本人则尤其理解和谅解曾经做过对不起我的事和人,我宽恕他们并希望他们学习陈小鲁对文革中对不起他人的地方自省;希望学习九中吴学长[⑤]。虽没有必要人人道歉,但有必要进行反思。这样才能以利自己、他人和后代。

我特别欣赏鄂尔多斯的那种博大的包容。也明白如果没有与他人的合作是成不了事的。笃信人生境界应是“少年不欲,中年不争,老年不贪”;笃信人之命有性命、生命和使命三说。

一曰性命,性命是父母给的;没有性命就谈不上什么血脉、生命以及心灵、思想,后者是与性命息息相通的;性命是生命、使命的基础。

二曰生命,自到了鄂尔多斯巴音文都尔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地生活,知道性命经“天人合一”便升华为生命了;看到小外孙呱呱坠地才知道什么叫生生不息,什么叫生命;作为教师职业的人应把学生作为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使生命辉煌。

三曰使命,使命源自性命、生命,又高于性命、生命,不少活着的人人仅有性命、而缺生命、更无使命,这些人活着却像死了一样;对使命的追求应像夸父追日那样,生命辉煌的人不见得有使命;有使命感的人既使是性命缺位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只有不辱使命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综上,性命是父母给的,生命来自家庭、同时也来自鄂尔多斯的添加剂,使命来自性命、生命,更来自反思、并要求代代相传。

总之,人的精神的关键词不仅应有“包容、融汇、接受”六个字,还应有“独立、选择、坚守”六个字。

 


[①]原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见 庄子. 庄子.知北游。

[②] 虽千万人吾往矣: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认为这是一种勇气和气魄,代表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出自孟子.公孙丑

[③] 托玛斯.杰斐逊,谢德风等选译.1765~1917年的美国[M].北京三联书店,1957。见托玛斯.杰斐逊,任东来译.独立宣言[A],1776-7-4

[④]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含讽刺意。见[汉]王充.论衡.道虚


[④]见方明.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A],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8):28

[⑤] 见本书第17页,《自我批评和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