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 无论什么时候, 你都要相信, 真正治愈自己的, 只有自己。 ——国馆君按 她生民国时期,出身名门,天生丽质,极具才情,颇有声誉。 胡适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郁达夫说:她是一位曾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刘海粟说:她的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常规,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徐志摩说: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 她就是民国十大才女之一——陆小曼。 但她又是一位倍受争议,遭受诸多误读的女子。 世人太爱热闹。她的美貌、她的不羁,以及她的情感纠葛,掩盖了她骨子里的灵性与才情。
少女时代的她喜欢绘画并初露头角,却在日后的虚荣与掌声中迷失了自己。 陆小曼自幼受到母亲的影响,喜欢绘画。她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再加上母亲对她的悉心栽培,少女时代的她便已初露头角。 陆小曼15岁那年,进入了由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读书,当时她的一幅油画在学校展出。恰逢一位外国人来圣心学堂参观,当即以200法郎将画买了回去。 陆小曼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同时精通多国语言,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一朵交际花。 陆小曼年少成名,赢得了大家众星拱月一般的娇宠。 但也因此,年轻的陆小曼开始沉浸于声色犬马的交际圈,迷失在了虚幻与热闹的声音中。 19岁那年,陆小曼嫁给了陆军上校王庚。但在生活习惯上两人显得那么不和谐。王庚严格自律,小曼散漫慵懒。 王庚因工作忙不在家的时候,陆小曼也拿起画笔,聊以打发寂寞无聊的时光。 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候,和徐志摩相遇,再以不恰当的方式相爱、结合 陆小曼与徐志摩相识以后,两人经常一起出去玩。 一个才子,一个佳人。在朝夕相处中你,两人互生情愫。 为了与徐志摩在一起,陆小曼不顾父母的反对、外人的眼光,执意与王庚离婚。 最终陆小曼如愿以偿,在梁启超颇具特色的证婚词和众人的质疑声中,与徐志摩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但婚后的陆小曼并没有打算改变自己,依然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白天睡到日晒三杆才起床,晚上跳舞、看戏、打牌…… 她挥霍无度,意志消沉,人也变得愈发慵懒,甚至还抽上了鸦片,画笔更是早已搁置。 徐志摩苦口相劝,希望她远离这些虚无缥缈的浮华生活,莫要荒废了自己一身的才华。 但小曼非但不听劝告,反而觉得志摩约束了她的自由。徐志摩无可奈何,才子佳人的爱情,少了一份期许的浪漫。 爱人的离去让她痛定思痛,唯有重新执起画笔,才能抵抗孤寂漫长的岁月,书写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1931年冬天,徐志摩因空难去世。唯一的遗物是陆小曼所绘的一幅山水画长卷。 听到这个消息的陆小曼悲痛欲绝。一直养尊处优、一掷千金的她也仿佛瞬间从天堂掉进了无底的深渊。 但徐志摩的逝世并未让她消沉,她反而勇敢站了起来。她在《哭摩》里向志摩承诺:“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所能成为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 陆小曼重新拿起了画笔。 她毅然远离了交际圈,深居简出,不施粉黛。 陆小曼拜贺天健与陈半丁为师,把自己余生所有的时间与热情都倾注在了绘画上。 在徐志摩逝世后的第十年,陆小曼还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多件,有山水卷,也有花鸟虫鱼卷,赋色清丽雅致,格调脱俗,轰动一时。 后来,她的作品还入选了全国美展,她也成为了上海中国画院的专业画师。 在病痛和孤独的双重折磨下,陆小曼反而凭借自己的坚毅和隐忍戒除了鸦片。 绘画为她在孤寂难熬的岁月中打开了一扇窗,有光亮从窗外照了进来,也照亮了她的生命。陆小曼曾自述:“我爱大自然,但我无法旅游(因病),因此我愿陶醉在丹青的河山风景中。” 1964年春天,62岁的陆小曼,在病痛的折磨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她把《徐志摩全集》的手稿样本交给徐志摩的表妹夫陈从周,再三嘱咐一定要将其出版,还有徐志摩临终时带在身边的她画的那幅山水画卷。 她的葬礼很冷清,与她年轻时的万众瞩目与追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她的灵堂前,只有好友王亦令送的一幅挽联,上书:推心唯赤城,人生长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 徐志摩是陆小曼人生中的分水岭。 与徐志摩的相识、相爱,陆小曼摆脱了世俗分阴的束缚,勇敢追求自己所爱。但是,并没有将她从声色犬马的世俗热闹中拉出来。 徐志摩的离去,没有将她击垮,反而让她活成了陆小曼该有的样子。 陆小曼在《随着日子往前走》中写到:“随着日子往前走。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不去抱怨,尽量担待;不怕孤单,努力沉淀。” 人一生中,总会有经历痛苦、孤独,它们会彻底击垮一个人,却也会成就一个人。 当我们尝试着、努力与这些孤独与痛苦握手言欢时,就会发现另外一个自己。 因为就在这些无形却无法摆脱的痛苦与孤独中,承载许多至真至诚、深入骨髓和灵魂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