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覃赏析》一首有关女子思念亲人的山歌

 青梅煮茶 2016-10-16


这是一个女子思念亲人的山歌,她来到山谷准备刈割葛草,看见黄鸟飞去来,叽叽啾啾相对唱,便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然后她挑选生长得不大好的葛草割下,准备将它们织成衣物,送给亲人。想到亲人们穿上或贮藏她织的衣物,她心中充满喜悦。


这亦是两千多年前周南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社会行为规范,女子在家割草织布,丈夫出去上学,她要他安心学业,不要分心来做家务活,这里的赠送有两重意思,一是她织好衣物送给他,另一个是他学成归来将他的成就、成功的喜悦送给父母亲。这样的赠送难道不是胜过一切吗?这就是“义”——最佳行为方式。


如果我们到现在都有这样的行为规范,人人都选择这样的行为方式,荀子还会说“性恶论”吗?法家们还要“以法治国”吗?这就是孔子“从周”的理由。



正如动物的雌雄有分工一样(比如蜜蜂、蚂蚁等等),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的角色也有分工。男子汉种田耕地打猎经商骑马打枪,吃苦耐劳粗犷骠悍是男子汉的本色。女子采桑织布浆洗做饭哺育子女,灵巧细心温柔贤慧周到体贴是女人的本色。这是自然法则。


这亦是两千多年前周南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社会行为规范,女子在家割草织布,丈夫出去上学,她要他安心学业,不要分心来做家务活,这里的赠送有两重意思,一是她织好衣物送给他,另一个是他学成归来将他的成就、成功的喜悦送给父母亲。这样的赠送难道不是胜过一切吗?这就是“义”——最佳行为方式。


过去数千年中,我们的祖先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


纺纱织布,缝衣浆洗既是女子的职责,无可非议,也就怀着快乐的心情歌唱它。父母是亲人中最可尊敬和想念的,因此思念父母、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更在情理之中,同样也值得歌唱。朴实恬淡的生活,辛勤繁忙的劳作,深深眷念的亲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


倘若在现在,这样的诗恐怕绝不会被看作艺术品,唱这歌的人恐怕绝不会被称为诗人,朴实自然的生活恐怕会让习惯了电灯电视洗衣机自来水出租车的都市人鄙弃。毕竟时代不同了嘛。


然而,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男、女角色的差别和分工,却不应当由此被抹杀。但如果抹杀了男女的差别,肯定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现代的女子不一定非要纺纱织布、缝衣浆洗,也不一定非要相夫教子、做饭持家,但如果非得抛弃灵巧细心温柔贤惠周到体贴,变得象男子汉一样粗犷骠悍,那这世界也将变得十分可怕。



男女有分工,这是自然法则。吃苦耐劳粗犷剽悍是男子汉的本色,灵巧细心温柔贤慧周到体贴是女人的本色。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


父母是亲人中最可尊敬和想念的,因此思念父母、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更在情理之中。朴实恬淡的生活,辛勤繁忙的劳作,深深眷念的亲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


我们对于《葛覃》,遇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难题。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


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我们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作诗人对证,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了。


不管抒情主人公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却毫无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zhao1zha1,拟声词。形容声音烦杂而细碎--寒砧注)。


不过这“无人”的境界,毕竟只是种错觉,因为你忘记了,在那绿葛、黄雀背后,不分明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么?二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行,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你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


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呢!那一句“服之无斁”,又透露着辛勤劳作后的多少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



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


这秘密无疑也被读者偷听到了,于是你恍然大悟,不禁莞尔而笑:站立在你面前的女主人公,原来是这样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那么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关于织女有一个流传了千年的神话,早已占据了每一个梦想宏阔的士子之心,七月七日鹊桥会,早已凝接成一个美丽的节日.不过,那始终只是一个仙影,如同她洁白的仙影在男人眼中飘荡,始终抓她不着,真实的仙女不在天界,也没有银河阻拦,她活在诗经里.葛覃中的织女不仅因善织而成为天下男人共同的温暖,而且还因其孝敬父母而深得诗人的歌咏.如果说织女在采葛织布的过程中享受到和谐的夫妻生活的话,这里则是因为能够回家去探望父母,而感到格外的欢悦了.


读懂了织女这样的心境,就难怪诗人要把粗野的葛藤和青青的叶子,婉转啼鸣的黄鸟作为织女的衬托了,也就难怪即使是经学家们也认为,诗人是以葛藤来比喻织女的柔情,以葛叶来比喻织女容色美盛,以黄鸟的歌唱比喻织女的神色悠远了,这样的女子不成为天下男人心中的温暖吗?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