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苦的语文肢解

 苏菲的培根煎蛋 2016-10-16

 

曾经何时,语文课堂教学改到了让人难受的地步?

记得读小学六年级时,我遇到了一位名叫张文安的语文老师,他上课谈吐风趣幽默,逻辑严密,常引经据典,挥洒自如,让我们如沐春风,一堂课往往在不经意间结束了。他从没有布置大量作业,字词的训练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没有,作文往往一下出三五个题,由同学们选择一个完成。说也怪,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常常居年级第一。当我也是老师时,我又听过他的几次示范课,虽然他上课从不用普通话,但他的文学功夫的确让我们惊叹!——语文是一门艺术,文章创作是享受,文章解读也是享受。语文的最高境界恐怕是记录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心理历程。往往文学家又是一位思想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具有怀疑精神的人就更有思想。后现代语文教学常用“互文性”解读一篇文章,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难以旁征博引、以文解文的。当学生在文章学习中感受到的是享受时,他对语文的情感就更加深厚。当儿子从学校回家时,他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妈妈手舞足蹈描述他们董老师如何上课。看着他的兴奋劲,我感到了他已经品尝到学习中的乐趣。

为了学科整合,我踏进了本年度语文课改培训现场。这是针对小学三年级语文的新课程培训,两位上课老师无论是仪表还是普通话都是可圈可点的。设计的确较新,诸如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不知学生学着累不累,反正我听累了。我发现一个富有哲理、饱含深情的语言美文被人扯得血肉模糊,支离破碎。我心有点痛,我小时候的那个很美很美的感觉没有了。《人民教育》曾提倡“亲近母语”,感觉真亲切,我好想再找到学生时代的感觉,走进课堂感受一下……各位专家们,我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外行,在此大放*词,恭拜求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