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本好书丨谢谢你偶然瞥见,花了我二十四年的书

 fyh7698 2016-10-16
吴明益,一个在国际文坛闪闪发亮的名字,
一个用文字向现实世界挥拳的创作人,
一个不满足于现有书写疆域的拓荒者。

这一次,
他举起背了二十年的相机,
透过观景窗向外对焦的同时,
也披露了自己的故事、他不轻易示人的內心。

台湾知名作家吴明益摄影散文著作《浮光》,以摄影史和摄影史上的关键人物为脉络,书写通过摄影之眼捕捉的自然之美,以及影像带给人类的自我反观和重新发现。

从摄影史到生态与摄影的关系,从个人记忆到野地光影,吴明益以快门、文字与思索,重新显影散文的新界限。

吴明益现任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有时写作、画图、摄影、旅行、谈论文学,副业是文学研究。

著有散文集《迷蝶志》、《蝶道》、《家离水边那么近》、《浮光》;短篇小说集《本日公休》、《虎爷》、《天桥上的魔术师》;长篇小说《睡眠的航线》、《复眼人》;论文“以书写解放自然系列”三册。

曾五度获《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两度获“金石堂”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书。并获法国岛屿文学奖小说奖[Prix du livre insulaire]、Time Out Beijing“20世纪最佳中文小说”、《亚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台北国际书展小说大奖、《联合报》小说大奖等。作品已售出英、美、法、捷克、土耳其、日、韩、印度尼西亚等多国版权。


概括《浮光》一书的写法在于:响应摄影一系列技法所进行的摄影实践与体会。所以,吴明益告诉我们捕捉世界的是我们眼底的光;他也提示我们:每一张照片都有它存在的目的;甚至,影像往往给了我们反省自身阶级视野的教养。

在这本精心安排书写结构的作品中,我们看见正片与负片、摄影与现实、技术与情感的交缠:“或许我的照片仍称不上是作品,但它总能让我找回被现实磨损的感情冲动……某一刻我似乎清楚、洞悉了美是什么,但下一刻又回到‘我不知道那是什么’的懵懂无知里。”

“世事一无所知”,这是小说家契诃夫的名言。也正是一无所知,所以我们才得以远行出航,才得以重新定义、看待世界。

相对于历来那么多的摄影论,《浮光》企图表达的,既是技术的探析,也是人世的洞穿,故而与其说《浮光》是一本摄影之书,不如说是一本发现之书,发现摄影的“灵光”(aura),踏查那些机械复制时代无从捕捉的独一无二的街道、景致,并且想象照片里“献出我自己”的对象,无论是柬埔寨兜售照片的童騃女孩,或者台北万华地区那些或坐或卧或贩卖二手商品的街友(游民)们。
▲ 吴明益,柬埔寨达松将军庙,2010年

“献出自我”乃是罗兰·巴特所说的“照片的刺点”,也就是细节。故而这本书最迷人的所在,并不在那些抖包袱似的知识系谱。相较于那些大部分来自西方视野的文献,我们更期待看见的是吴明益反身回照自我的瞬间:“这张照片始终对我发生感情作用的不只是我所不认识的他们,还有那六排鞋子、用浆糊贴在鞋盒上的店标……那是我家茅屋像星星一样的光,坚忍地仍在那个画面里,等待、盼望、催眠着我不愿离弃而去”(《负片:对场所的回应》),或者“直到现在,我都还不晓得人生即将从后头追赶而来的会是什么样的未来,但每回打开这些照片,我看到过去在眼前展开,淹没我、主宰我、摇撼我,质疑我为何放弃独立、悠闲、自由。”(《负片:美丽世》)

而整本书即是在这一基础上,反复凝望与献出自我。其中最深刻的作品即是深夜里对于万华的街头考察。在《负片:我将是你的镜子》中,吴明益走进昆明街、广州街,目睹“深夜市集”(半街友半摊商的二手市集)、安慰底层之人的“地下那卡西”,他对新闻事件“深夜洒水驱赶露宿街友”提出思索:“促成此事的应晓薇议员并不需要‘懂得游民的苦’,她得先懂自己的苦才行。

不同情、不自责地往自己里头,找到畏惧这些生活辛苦的人的根源,是人类最难做到的事之一。”尽管秉持着中产阶级的笔触,但比起大多数篇章,这篇作品在我看来是全篇之中最具“人味”,也最抵达摄影核心的篇章,那即是: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将往何处去?
▲ 吴明益,弥陀二高村,1994 年

人们在阅读这本摄影论的同时,揣度着吴明益于书末所言“摄影与文字,都可以说是一种生于火、浮于光的技术与艺术”,以及他不断想要表达的“离开书桌”的初衷。前者以及后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因为追索“现实台湾”而有过短暂的交轨。吊诡的是,《浮光》一书只字未提,甚且所有的摄影论述几乎源于西方,攸关台湾的“摄影简史”几乎付之阙如。

诚然,这并非民族主义作祟,而是当时经由《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提倡“生活摄影/报导摄影”、《人间》杂志提倡纪实摄影,以致纪实摄影、报导摄影曾经引领一时风骚,则吴明益难道不该回望这一时期“走出书房、走进人群”的摄影观?斯土斯民以及生活在他方,不正是他在本书反复检视、求索的本质?

再回到本文开篇所提的拉罗夏,当他提出摄影图像制作的同时,也触及了此一技术与绘画艺术本质的差异:时间。恰巧吴明益也提到“稍纵即逝”的概念,他说:“我们曾经按下的快门,就像放了数十年后的印书纸一样纤薄易碎,是我们追问或想象照片背后的故事让它有了骨骼。”因为追问,所以“浮光”也足以被定格,也因为追问,我们由衷期许吴明益下一次更深入本土摄影的内里,看见那来自乡野的呼唤,一如拉罗夏所言:“用你的双眼观察吧!……这些有力量的人们,这些伟大的功绩所留下来的是什么呢?他们为人类留下最大的财富——就是这些影像都固定了下来。”
——就是我们都发现了影像,并且,发现自我。

▲ 深夜市集的小摊。(吴明益,万华,2012年)

美文节选

随着年纪渐长,我明白成为一个摄影家,特别是以影像带给人新的世界观的摄影者,这样的梦想是不再可能的了,我缺乏面对现实人生时,以镜头挥拳的勇气。

我们曾经按下的快门,就像放了数十年后的印书纸一样纤薄易碎,是我们追问或想像照片背后的故事让它有了骨骼。它挽救、停留、无能为力却又像是阻挡了稍纵即逝的什么。

美有时候靠近「善」一点,有时候靠近「真」一点,有时候它们彼此推开,有时又像是扶住彼此的一面墙,得互相倚靠才不会坍塌,得互相温暖才不会碎成尘埃。没有人能真正厘清它们的关系,就像没有人能够到达地心,或情人的心底。

——吴明益《浮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