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乐死,在哪些国家开了绿灯?

 张贵之 2016-10-16

最近,一则来自美国医疗界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美国一名叫做贝特西·戴维斯的女子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无望的她决定接受安乐死,她也因此成为加州首批接受安乐死的患者。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笼罩在悲伤气氛中的葬礼,贝特西将自己的告别仪式办得轻松愉快,朋友们从各地赶来,陪伴她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刻。

看过这一新闻的人们无一不被贝特西的豁达和坚强所感动。我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然而科技水平和社会观念的发展正在把人生选择的自主权更多地交到了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安乐死”的来历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语的“Ευθανασ?α”,英文为“Euthanasia”,意指“幸福地死亡”。安乐死旨在为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提供无痛苦或尽量减小痛苦的致死措施。一般而言,安乐死主要针对那些病情到了晚期、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在经过医生和患者本人同意之后,对其进行提前死亡的措施。

事实上加州并不是第一个通过“安乐死法案”的地区。早在1993年荷兰参议院通过了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死法案的国家。荷兰对“安乐死”的权限设置了12岁的最低年龄。并且12岁以上的未成年患者须征得家长、医生同意方可接受安乐死。

1996年5月25日,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通过了《晚期病人权利法》,从而使安乐死在该地区合法化。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类似的法案传播到了澳大利亚其他省份。不过局面在九个月后发生了扭转,澳大利亚参议院宣布废除“安乐死法”,安乐死在澳大利亚重新成为非法行为。在最近的20年中,比利时、美国的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等地区也相继通过了安乐死法案。

他的安乐死过程被全球观众见证

除了开头提到的贝特西的故事,还有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安乐死案例。案例的主人公是英国的一位名叫Simon的男士,他患有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e Disease。在医生的帮助下,Simon于去年10月接受了安乐死。

在患病之前,Simon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精英男士。他曾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高材生,通晓四国语言,拥有自己的疗养院,可以说是事业有成。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Simon应该拥有最令人艳羡的人生。

去年1月Simon得知自己身患了绝症,他将要面临的是大脑和全身肌肉的衰退。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病情十分迅速地恶化。Simon决定要通过安乐死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想法一开始遭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不过Simon仍然坚持联系了瑞士的一家安乐死诊所。在与医生进行一番深度的交谈以后,Simon被认为符合接受安乐死的条件,他的决定终于被提上了日程。

在最后的日子里,Simon举办了一场“告别晚宴”,亲朋好友们、大学时代的同学们纷纷赶来与他相聚。随后在家人的陪同下,Simon如期来到诊所,躺在病床上,按下了结束生命的开关。

Simon的故事被BBC拍成了纪录片【How To Die:Simon’s Choice】,于今年2月11日晚播出,在全球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越来越多的人因此对于安乐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安乐死这种自主选择死亡的方式也引发了对于生命意义的广泛思考。在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延长生命的时间之外,提高生命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尊心极强的人而言,面对一个形容枯槁的自己可能比死亡更加可怕。选择安乐死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他们体面地告别人世的心愿。

危机:安乐死合法化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

尽管安乐死不失为一种为病人解除痛苦的方案,多数国家在考虑通过“安乐死合法化”法案时仍然十分慎重。让我们把视线放回到这方面的“先行者”的荷兰。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目前荷兰安乐死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2013年,荷兰共有4188接受安乐死,2013年上升为4829人,而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这个数字增加至了5516人。要知道在2006年,接受荷兰安乐死的人数还只有1923人。

同样的危机还发生在比利时,据比利时主流法语报纸《南方新闻》报道,比利时安乐死人数在近年内呈迅猛增长的态势。2012年该国安乐死人数为1432,2013年上升至1816,仅2013年就飙升了27%。

除了人数的上升之外,不断地扩大的执行安乐死的标准也是危机之一。越来越多人开始因为精神疾病而要求安乐死。2013年比利时通过了儿童安乐死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取消安乐死年龄限制的国家。这样逐年“宽松”的安乐死政策让不少病重老人开始担心自己被强迫安乐死。

思考:向死而生

每个人对生命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安乐死的制度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建立起来。要形成一套完善的安乐死流程,法律的约束、宽容的价值观、操作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选择的自由更多地是意味着责任,在争取这种自由之前,不妨先扪心自问:是否有对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自觉?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向死而生。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终点,但我们可以好好走过通向这个终点的道路。因为不论是选择安乐死,还是选择与病魔斗争到底,机会都只有一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