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芙蓉不及美人妆,古代美女是这样“妆”出来的!

 中土勾陈 2016-10-16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化妆已经几乎成为一种必备技能,职场妆、日常妆、宴会妆样样不同,甚至连口红也能琳琅满目的堆一桌子。


女子对美的追求可以说是天生的,现在我们有这么多高科技生产的化妆品,古代却是没有的,那从前的女子要如何修饰自己的容貌呢?

 

其实在中国,化妆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且古代女子的化妆步骤其实也不比我们现在要简单,拿唐朝女子来举例,光是妆容就有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七个步骤,更别提还有复杂的发型,繁丽的衣饰,古代女子出门可比我们艰难多了啊。


古代的化妆箱——彩绘双层九子妆奁




傅粉

 

《说文解字》中曰:“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

 

没错,最开始人们用来抹脸的就是米粉,由于制作方法简单,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旧会使用米粉化妆。由于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

 

但米粉还是不够持久,人们又发现了铅粉。秦汉时期《神农百草经》就提到铅丹和粉锡被用于妇女化妆。经醋化的白铅变的和米粉一样细腻,被称为胡粉,“洗净铅华”中的铅华就是铅粉了。诗中有云:“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



图源:中国装束复原小组



除了这些,各朝也有许多独特的妆粉: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还有水银粉、紫粉、珠粉、珍珠粉、干粉、粉水、养颜粉、香粉等等种类。





胭脂


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

 

早在商周,妇女以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饰自己,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所用材质为朱砂。汉代胭脂从匈奴传入我国,改变了汉妆的材料并且使面部红妆得到进一步推广。

 

据史书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唐代女子流行流行浓艳的红妆,红妆中最浓者当属酒晕妆,亦称为“醉妆”。且唐朝胭脂涂抹的范围也比我们今天习惯的要大得多,基本是整个脸颊了。

 

史书记载,杨贵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红色的,可见她所抹胭脂之多。但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连整盆的水都染成了红色,这得涂多少啊!




酒晕妆与桃花妆



眉黛

 

眉妆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远高于眼妆,诗词中多以“远山黛青”、“翠螺玉舒”等华丽美好的词语来描写女子的双眉,甚至还有“张敞画眉”这样的流传千古的闺房轶事。

 

画眉的起源也是很早的,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

 

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




唐代的“绿眉毛”



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


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出土唐代陶俑



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

 

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而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





但其实古代也是有眼线的,称为凤梢。且中国古典审美中更喜欢细长的眼型,因此眼线大多向眼尾拉长,这种眼型,更能衬托出东方女子的温柔妩媚。(其实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就是典型的丹凤眼,在现在西方人眼中,这是最有特色的中国女性形象。)

 


宋代佚名画家《宋仁宗皇后像》


敦煌壁画上的侍女画着长及鬓角的凤稍



唇脂

 

中国古代一直喜欢小巧娇艳的唇形,俗称“樱桃小口”。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便记载了点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

 

而古代的唇脂也是分透明和有色两种,且皇帝也会赏赐大臣无色的口脂,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润唇膏啦。

 

唇脂一般在在动物脂肪中加入香料和红蓝花染色,有的配方还会加入朱砂、蜜蜡、香油等等。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脂,尽管过来两千多年依然鲜艳夺目!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点唇彩绘女侍乐俑



唐朝的唇妆种类更是异常丰富,仅晚唐三十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而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面饰

 

面饰是女子饰容的常见手法,主要分为四种“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

 

“额黄”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而得名,也称“鹅黄”“贴黄”“鸦黄”等。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唐代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载:“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五代牛峤《女冠子》词:“鹅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





花钿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贴花钿流行于唐朝。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面靥又称妆靥。一般指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代的面靥名称叫“的”(也称“勺”)。指女子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




影视剧中的唐妆造型与画中的唐妆造型

 


斜红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如两道刀痕伤疤,亦有作卷曲花纹者。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中曾云:“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





时世妆

 

除了前面提到的“梅花妆”、“酒晕妆”、“飞霞妆”等,历朝历代也有许多有时代特色的妆容。

 

汉朝流行过“愁眉啼妆”,细长弯眉,眉梢向下,眼下涂白,看起来好像刚刚哭过一样。赵合德的“慵懒妆”也十分著名,眉如远山,胭脂淡妆。

 




魏晋南北朝之唐朝流行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额黄妆”等。魏武帝至齐梁时期一度还兴起过“连头眉”,就是眉头连起来的眉式。(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一字眉”?)

 

宋袭唐制。红妆延续,上层社会妇女也继续贴花子,但总体妆容逐渐变得清秀。开始时兴耳饰。辽人尚金粉涂面,称“佛妆”;金人作花钿;蒙人额敷黄粉,流行一字细眉。

 

明朝之后的妆容更接近我们现在的审美,大约可概括为“鸡蛋脸、柳叶眉、鲤鱼嘴、葱管鼻”。





古代的妆容整体来说分为白妆和红妆两种:白妆及是只敷粉画眉,不施胭脂,较为素雅,又称为玉颜。红妆则是施以各色胭脂,不同的画法和深浅有着不同的名字。也就是淡妆与浓妆的区别了。

 

无论是怎样的妆容,其实都展现出了当时女子追求美的渴望,无论是天生丽质者淡扫眉黛,还是为悦己容者精心打扮,说到底都是想让自己呈现出最美好的一面。而偶有一些怪诞、奇异的审美,想来也是为了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大可理解。

 

好在现在我们的生产水平大有提高,不需要再用铅粉、水银来“美白”,而这一颗爱美之心,却是几千年来不曾改变的。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回复「转载查看相关注意事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