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容器具清洗、干燥、灭菌是否在可以在同一操作间?(QT) 答:请从质量风险管理的角度去考虑,冻干的清洗、干燥、灭菌不就是在同一间的吗?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去考虑,不应没有具体情况及数据支持,就做出是否适当的结论。 381. 胶塞、铝盖清洗、灭菌设备是否可以与容器具清洗灭菌设备放在同一操作间?(QT) 答:原则同上。 382. 高效与反渗透膜更换依据,是根据测试结果还是根据时间更换?(QT) 答:根据监测结果,例如电导,这是很容易测试的项目,如只根据时间,就缺乏科学性,因为生产安排随着市场而变化,原水的水质及产水量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定时却显示不出它的合理性。 383. HVAC系统高、中效过滤器的预警和纠偏限度如何制定?是根据历年数据或测试结果?(QT) 答:与水系统及环境监控等情况有所区别,通常更换是根据压力的变化,当达到初始阻力的二倍即更换。可以保证洁净区有适当的送风量为目标,设警戒和纠偏限度;也可根据历年数据或测试结果,定一个比较安全的时间限度,定时更换。如设计算机报警及自动控制,那么就可凭数据更换了。 384. D级洁净区及微检室消毒周期以及消毒剂的品种选择?(QT) 答:企业应有一个消毒剂使用指南,规定不同洁净区通常采用的消毒剂、浓度、配制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消毒剂的种类很多,可分为杀孢子剂如SPOR-KLENZ? Concentrate,高效消毒剂如LpH系列和Vesphene(酚类消毒剂)、中低效消毒剂,如70%乙醇、含0.5%醋酸洗必泰的70%乙醇液(W/V)、0.1%新洁尔灭、2%(w/v)戊二醛等。低级别的D级区域通常不用杀孢子剂,因为杀孢子剂对彩钢板的表面层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而且该环境对产品的风险很低。 385. 各种不锈钢材料管道、墙体是否需要定期清洁?(QT) 答:需要定期清洁:一般控制区只使用饮用水,清净区的表面消毒可采用上题中的消毒剂。C级及B级区,有时会使用杀孢子剂,如一月一次或在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有必要时。清净区的清洁通常用纯化水,无菌操作区则用注射用水及消毒剂。 386. 阳性微检室排风灭活装置有什么形式?(QT) 答:阳性对照接种通常使用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柜的型号不同,设置也不尽相同,应考虑生物安全柜的型号和工作原理。原则上说,生物安全柜自身带高效过滤器,它们能有效截留微生物甚至病毒。不再需要在排风口另外加HEPA过滤器了,不宜脱离设备、操作及风险去盲目要求设直排风。 387. 液位计计量方式误差如何减少?(QT) 答:液位计种类较多,请与供货商联系。 388. 纯化水输送系统是否一定要用隔膜阀,不能用球阀? 答:在制水的前段可用球阀;在使用回路不采用球阀,而采用隔膜阀,以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389. 设备清洁验证的新方式以及预防性维护保养的要点?(QT) 答:设备不同,清洁方法也不同,要根据供货商的说明书进行维护及清洁。清洁验证的详细要求和注意事项,请参见PDA第29号技术报告《清洁验证》。 390. 定期对各车间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估,多长时间做一次合适?(QT) 答:需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先需要趋势分析的数据,很稳定时,频率低,时间长,例如可一年一次,但不很稳定时,要特别注意查找原因,多长时间,要企业自己根据实际情况作决定。 391. 无菌分装系统,稀配后到罐装前的药液管道如何设计?如何清洗和消毒(非自动配料系统)?(QT) 答:题目太大,只能原则回答。管路安装国外有成熟的标准,即ASME和BPE标准,请参见标准。特别难清洗产品管路的设置,要考虑分段,可拆洗的要求。 392. 组合式净化空调机组是否需要用纯蒸汽来进行加湿(原来用工业蒸汽)?净化空调系统如何设计消毒后排风?(QT) 答:这要看机组的设计,哪些区域采用了独立系统,这些系统如何控制,用纯蒸汽来进行加湿是为了降低对产品的风险,从这个目标去评估是否用纯蒸汽。 HVAC消毒的提法本身是不科学的,因为要消毒的是生产环境,即高效过滤器后的部分,不是风管,风管及机组的位置是外部环境,外观清洁即可。 393. 厂房是否要做压差在线监测和报警,需做哪几个点?(QT) 答:由企业根据品种和工艺来确定,通常是HVAC运行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这样就需要将压力传感器接入系统。通常只限于关键区B、C级以及隧道灭菌器的二侧。 394. 在B+A区,因为A级区吸用B级区的空气,造成B级区气流组织混乱,如何解决?(QT) 答:此问题提法不完全对,因为A级可以是FFU的形式,也可以是单独HVAC机组的送风。B级区不是单向流区,是乱流区。应注意回风尽可能在人员操作而的下游一侧;如A级取FFU的形式,应注意RABS的取风是在操作区的背面、侧面,最好是设单独的风管,取风口低于操作面,减少取风对产品暴露区的可能风险。 395. D级区的洁净车间,空间使用臭氧消毒。请问,臭氧消毒效果验证PQ确认中,是否一定要使用生物挑战性实验来确认?(QT) 答:D级是无菌药品生产的最低的法定级别,动态时,微粒不要求测试,其空气消毒的必要性可由企业根据风险来定。在PQ中,对高的级别区,如企业一定想用生物指示剂,通常是将生物指示剂挂在空间,消毒后能下降3个对数就足够了。许多企业在厂房确认计划中,不采用生物指示剂(因为生物指示剂的数量很高,实际生产区污染并不严重),其环境测试结果达到规范规定的级别的要求即可。在D级区,多数情况下臭氧消毒也是多余的。 396. 请问如何做“设备里所带PLC系统的验证”?能提供样例吗?(QT) 答:设备所带PLC系统关键要求是编程要做到防止作假,当你作假时,你的作假过程就自动记录下来了。此外,程序要证明它达到设定的功能要求。需要进行黑盒测试(Black box testing--按照系统需求说明书,设计功能示例,确定输入及输出数据并进行功能测试。白盒测试(White box testing)--根据系统内部结构,设计测试用例,并进行结构或逻辑驱动的测试。还应在正常生产环境下,确认系统运行有效性和稳定性的试验。测试项目应根据系统运行预期的效果来定,测试应重复三次以上。 397. D级洁净区:高效过滤器检漏的方法?所用到的检测仪器?(QT) 答:参照标准GB50591-2010《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T25915-3:2010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检测部分;GB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所用仪器:气溶胶光度计使用进口仪器TDA-2H,气溶胶发生器使用TDA-6C;粒子计数法使用SX-L310S高效风口计数检漏仪。 398. A级区在设计时是否应为下侧回风,冷却和消毒液接收以及设备上是否应下侧回风,洁净厂房的规范中有这样描述。(QT) 答:A级区在设计时应取下侧回风的提法是对的。如是B级区,采用管路传输或传递窗传输消毒液,通常也在工作面的高度。要尽可能避免消毒剂的容器直接接触地面,方便人员操作。这类文字的提法一定要与企业的实际操作联系起来,从工艺风险的角度去评估,只看文字是不够的。 399. 对于设备中关键的不可拆卸的探头等如何计量并符合GMP要求(拆卸后的损坏率很高)?(QT) 答:可采用比较法,例如,将已校准的探头放在相近的位置,运行、观察并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00. 抗肿瘤药物排风是否要装高效过滤,电动密闭阀门防止倒灌是否有效?(QT) 答:通常要装高效过滤器,相当于捕尘装置,防止活性物污染外部环境,通常设定压差控制,正常运行时,不会出现倒灌。电动密闭阀门防止倒灌是否有效,这要看它的设计形式,并用数据来说话。细胞毒性药物,应在负压区生产,但操作区对外界大气又是正压,设计细节,请与设计院讨论。 401. A、B级区,记录用批记录纸如何做能无菌,是否有必要?(QT) 答:通常不要求灭菌,因为记录纸不会太多,而且可放在气流的下侧方向,它的面积也不会太大,毕竟,它不可能比人有更大的污染风险,也不会超过无菌操作的风险,应抓主要矛盾;当然可采用紫外照射或用可灭菌的纸(类似呼吸袋的材料,这样成本会增加)。 402. 公司设大的计算机系统,它包括空调自控系统、物料管理系统、公司工作评估系统等是否必须验证?(QT) 答:大的计算机系统包括若干模块,均应验证,如HVAC、物料管理、实验室数据管理等,但公司市场销售及财务等不是GMP的范围,这里不加讨论。水系统、HVAC的通常均可设单独的系统,这样管理可能更加简单。 403. HVAC、水系统的验证,一般多长时间为一个周期,依据是什么?如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时一个周期定为7天,那么所有监控项目检测是否应在一天内完成?还是可以在一个周期内完成即可?(QT) 答:水系统的初始验证,通常是3周,以后持续一年,考察季节变化对系统的影响。HVAC没有时间的规定,也不要求所有监测项目在一天内完成。季节的影响(冷量的计算、湿度条件),应在设计中考虑,并在年度回顾总结中进行评估及讨论。 404. 水系统验证采用回顾性验证方式,按2010版GMP是否可行?(QT) 答:水系统投入正常运行以后,如无重大变更,可采用回顾性验证方式进行再验证。 405. 已存的厂房、设备、仪器是否仍然需做URS?如需要该如何做?(QT) 答:只有新项目或改造项目,才需要编写URS,早已投入正常运行的厂房、设备、仪器没有必要再做URS了,需要做的是必要的趋势分析。 406. 中间产品储存周期中,储存条件是否要同生产时一致,即温湿度压差等条件是否应一致保持?空调系统是否需要一直开启?(QT) 答:这种提法不太明确,因为许多注射剂,有“中间产品”,那是药液,无意储存,而是要尽快制成成品,外部条件一样,但加工的温度可能完全与外部的HVAC温度无关。又如冻干产品,冷冻时达到负50℃,与生产环境的温度完全不一致。 如是非无菌产品,大多是同生产条件一致,请根据产品实际情况作风险分析。 407. 我公司原有非无菌产品烧伤软膏,现改为无菌产品,请问用何种工艺进行无菌生产?(QT) 答:工艺条件应是在注册文件中列出的,因如何实现无菌的手段没有介绍,不好评估,建议咨询主管部门。 408. 滴眼剂作为无菌制剂的新成员,臭氧无菌方法是否可以运用于滴眼剂瓶、瓶塞和瓶盖的灭菌生产。2010版GMP对此是否有新的要求?(QT) 答:国内汽化过氧化氢及臭氧的方法正在取得进展。法规不规定技术手段。目前国家局倡导BFS+汽化过氧化氢的方式,然而,投资与药价不相平衡,也不是GMP能解决的问题。 409. 98版GMP认证的滴眼剂,其配料系统,洗、灌等设备是否符合2010版滴眼剂GMP认证的要求?(QT) 答:98的要求与现行要求不同。配制系统基本可用,平面布局需作适当调整,这里不便详细阐述。 410. 产品的追溯性问题。每个产品是否要追溯得到产品的无菌柜次,如果最小市售包装是箱而非单个产品,是否追溯到箱即可?(QT) 答:题目不是很具体、明确。如环氧乙烷灭菌,可能以箱为装载单元。如是SVP或LVP,产品销售以箱为单位,但箱上是有批号的,此批号应能追溯到灭菌柜次,这应在质量系统的设计中考虑。 411. 如果使用的物料均为晶体无机盐或液体物料,日常操作时无肉眼可见粉尘扬起,称量间是否一定要有捕尘装置?(QT) 答:这种提法属特殊情况,可在称量操作时测试,看是否有液珠,结晶细分,凭测试数据作出决定。现称量间通常均设工艺除尘装置,以降低交叉的风险。 412. 对洁净间的湿度、温度有无要求连续监控?每日记录一次是否可行?(QT) 答:质量是设计出来的,HVAC的设计,考虑了地区及季节的影响,因此,对洁净区环境而言,没有湿度、温度连续监控的要求。如你的工艺很特殊需要时,可在URS中列出。 413. 是否有必要对经审核批准和定期再审核的供应商(尤其是统一集团内部供应商)提供的物料每批全检?是否可以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不定期的全检来替代每批的全检?(QT) 答:首先要区分物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估。有些物料,如包装材料、试剂、某些辅料,企业不可能,也不必要全检。一般说来,如是主药,同一集团公司的供货商,可不作全检,但要做鉴别试验。对外部的供货商,可以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不定期的全检来替代每批的全检。 414. 对于250ml玻璃输液瓶使用水溶式灭菌柜时,由于玻璃瓶具良好的密封性,且胶塞密封性通过挑战性验证,此时关注灭菌喷淋水质的重要性,如何解释?(QT) 答:在实际生产中,总会出现破损,玻瓶也可能有小的裂纹,验证试验不能保证每批产品的情况都处于完全相同的条件。因此,喷淋水不宜无限长期使用。具体时限,可由企业自己通过风险管理确定。 415. 玻瓶安瓿(2ml)注射剂,水浴灭菌时,如何做热穿透(穿刺)监控?(QT) 答:玻瓶小容量(2ml)的热穿透试验,可采用同一规格的西林瓶替代,解决穿刺问题。由于腔室的温度条件是稳定的,西林瓶的升温及降温曲线可能有些滞后,但曲线是总体向后移动,对Fo的影响不大(见题125)。 416. 在不需要纯化水时,制备系统要求自循环吗?进入RO膜的水,需要恒温吗?药典或法规有无要求?(QT) 答:优良的设计确实是采用了这种自循环的方式。药典或法规不可能对进RO膜的水做出规定,但要注意,当温度过低时,产水率下降。这类技术性问题应与设计单位讨论,列入企业的URS。 417. 冻干粉针车间改造时遇到问题:冻干机为老式冻干机,没有大小门设计,无法改造成自动进出料,计划采用半身服+隔离系统+手套箱的方法生产。请问半身服在使用时要注意什么?有哪些风险? 答:半身服+隔离系统+手套箱系统比较复杂,操作不太方便,产量低,可能不太适合你的大开门老式冻干机,建议你采用单向流车;如采用半身服+隔离系统+手套箱系统,与重新购买新的冻干机的方案相比,可能购新冻干机更好些,总的建议:要作可行性调查,按质量风险管理的要求,调查后再做决定。(QT) 418. 针对冻干车间无菌转移有什么好的建议?(QT) 答:请见我国规范附录第七十一条,WHO第89条。要特别注意灭菌后卸载时的温度,不要因已灭菌品与B级环境温差大而导致污染. 419. 高效过滤器检漏的问题:5B气溶胶发生器在单向流HGPA(如:超净工作台)检漏时,上游浓度不易建基准,请问:原因是什么?应选用4B的气溶胶发生器?4B与5B的气溶胶发生器用途有何不同?(QT) 答:所述的问题实际是仪器的适用范围。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只适用于产品出厂检漏(完整性,小风量);有的适用于安装后的大面积测试(风量要大得多)。从问题看,是采购仪器时,不了解要求和适用范围,也没有适当的URS。建议与将自己的测试条件和要求明确告诉供货商,商量后再采购。 420. 灭菌柜中冷凝水和不凝气体如何排除?(QT) 答:冷凝水是通过疏水器排放的,在排放过程中,不凝气体会随着部分蒸汽一同排出。要注意的是有适当的管路及适当规格的疏水器,管路有一定的倾斜度,且走蒸汽的管径要大,而走冷凝水的管径可小一些。参见PDA 技术报告4801。 421、沉降菌检测用培养基的预培养温度、时间是否需与采样后的培养温度、时间一致,如也要求细菌用30-35℃培养3天,灭菌用23-28℃培养5天。(QT) 答:目前,我国对于预培养没有统一的规定。用于环境监控的培养基一般采用终端灭菌的培养基,建议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微生物限度检查”要求处理,即细菌及控制菌用30-35℃培养3天,霉菌、酵母菌用23-28℃培养5天。预培养的目的是降低洁净环境中受污染的风险,理论上预培养时间越长越好,但不能由于预培养时间过长而影响到培养基支持微生物生长的能力。实际使用中还需对预培养后支持微生物生长能力进行测试。 422、纯蒸汽验证时的取样频次是多少?可否每天取样一次,连续取1周?或者每周仅对纯蒸汽总出口取样两次,其他点为每周取样一次,连续取3周?(QT) 答:提这一问题的企业比较多,这里说得较细一点。纯蒸汽系统与注射用水系统及纯化水系统完全不同,不需要用纯化水及注射用水初始验证的思维方法来考虑纯蒸汽的取样问题。纯蒸汽在每个主要使用点均安装疏水器,不存在循环回路,也不需要考虑连续3周的问题。在初始验证时,可在产汽口及各使用点取样,如果检查的结果均符合标准,第2-3次可只在产汽口及离纯蒸汽发生器最远端取样,检验合格即可。 检测的项目分为二类,一是物理项目,包括a)不冷凝气体;b)过热度;c)干燥度。现对物理项目作如下说明: 不冷凝气体--不冷凝气体(如空气、氮气)可以在蒸汽发生器出口夹在蒸汽中,将原本纯净的蒸汽、气相的水变成了蒸汽和气体的混合物。根据HTM 2010第3部的规定,每100毫升置换水中非冷凝气体体积不超过3.5毫升; 过热--根据HTM 2010第3部分给出的方法,过热值不超过25°C; 干燥值--干燥度是检测蒸汽中携带液相水的总量。例如,一个干燥值为95%的蒸汽,其释放的潜热量约为饱和蒸汽的95%。换言之,除了引起装载物过湿现象之外,蒸汽干燥度小于1时,其潜热也明显小于饱和蒸汽。干燥度值可以通过检测加以确定,所得的数值多为近似值。根据HTM 2010第3部分规定的方法,干燥值不低于0.9 (或,装载物为金属时,不低于0.95)。 化学项目则按美国药典要求测试,2008年的第31版美国药典在《纯蒸汽》中,要求对纯蒸汽的冷凝水检测以下项目: -微生物限度,同制药用水限度; -电导率,参考制药用水限度; -TOC:参考制药用水限度; -细菌内毒素:0.25 EU/ml (适用于注射制剂) 许多企业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取样点,也没有购买测试仪,他们往往以贮罐或管路中收集冷凝水来替代对对纯蒸汽的取样,因为在线灭菌总是在清洗后才做,如果此时冷凝水达到了WFI的质量指标,那就OK了,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如出现不合格时,就难以判别纯蒸汽发生器性能是否达标了(实际可能是清洗不当所致),因此,建议,用适当的纯化水取样器取样,以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 纯蒸汽发生器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设备,只要系统没有变更,通常结果的重现性很好,因此,纯蒸汽的常规监控可在灭菌器灭菌或在线灭菌时取样检验,常规监控的频率可根据风险及监测的结果来确定,例如,一般在开始时是一月一次,结果稳定时可适当延长,如一年一次。 参考文献:英国的HTM (Health Technical Memorandom)及USP。 423、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的菌液制备需采用新鲜培养物,新鲜培养物是指每次传代后立即使用的菌液,还是菌种在其保存的有效期内均称为新鲜培养物?(QT) 答: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的菌液制备采用的新鲜培养物,是指按照药典要求进行传代后一定时限内的菌液。具体可参看二部附录无菌检查法(附录104页)菌液制备要求。不是指传代后要立即使用的菌液。 424、问:生物制品原液生产过程中涉及多步过滤,是否需要做滤器的相容性试验?原液过滤和制剂过滤可否只选制剂过滤来做滤器的相容性?(QT) 答:按ICH(Q8、Q9、Q10)的要求,生物制品原液及制剂的相容性试验应是产品及工艺研发应完成的项目,不应拖到GMP中去考虑。如果在仿制产品过程中,不清楚采用什么样的过滤器会带来杂质的风险,那显然是一个不成熟的产品及工艺。应当补做这样的试验。具体方法要看产品及工艺情况,例如,在制剂生产中,采用冗余过滤,因同一种过滤器不会有差异,没有必要在一次试验中,做每只过滤器的重复性试验。其它情况中,要按风险作具体分析。 425、企业校准人员资质的具体要求?(TZ-第五节) 答:对于执行国家地方及部门校准规范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的人员,可参加计量仪器校准人员考核,取得校验校准资格证书。对系统的管理要求及人员的技术性要求可参考:GAMP Good Practice Guide: Calibration Management 2002-01 426.分装中装量检测是否需要在专门的中控室进行,可否在分装间设专门的检测区?(QT) 答:粉针分装中装量检测操作有二种方法,绝大多数是手工法;另一种是自动在线测试法。采用手工法时,一般又按照称重法进行,可在分装间的B区设专门的检测区,将已称量好的瓶放置到生产线上分装后,再称量总重并计算其装量。 427.细胞培养过程中,中控取样可否由生产操作人员进行?(TZ-222) 答:取样操作是质量控制的活动之一,应是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有权进入生产区和仓储区取样。经授权的取样人员应当是质量部门人员,可以是QA人员,也可以是QC人员,为了降低污染的风险,也可授权给经专门培训的生产人员,这应该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 取样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取样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交叉污染,以及使样品具有代表性,这需要对取样操作人员进行较为完整的培训及考核,并应遵循详细的经QA/QC批准的取样SOP。 428.小容量非最终灭菌产品,安瓶干热灭菌Fh值大于1365的验证如何作?(按药典要求,干热灭菌温度250℃,时间要大于45分钟,目前干热灭菌柜中的过滤器无法承受300℃的高温,要Fh大于1365,就得降低温度,干燥箱中运行速度控制慢,效率太低,如何验证现行设备、工艺仍符合GMP要求)(QT) 答:首先,要将干热灭菌与去热原区分开来。其次,要搞清楚干热灭菌的基准温度是多少?按PDA技术报告的标准是170℃。国际技术参考资料上,干热灭菌的合格标准没有FH大于1365的提法,合格标准是经灭菌后,产品的微生物污染概率低于一百万分之一。由于安瓿空瓶是耐热的,可采用过度杀灭法,它能使对干热灭菌有很强耐热性的生物指示剂下降12个对数单位。举例来说,一个D170℃为2.5分钟的生物指示剂,要下降12个对数单位时,最低的FH值是30分钟。由于绝大多数的嗜热芽孢杆菌的D170℃值小于0.5 分钟,能使D170℃为2.5 分钟的生物指示剂下降12个对数单位的FH值,将获得足够的安全余量,根本不需要达到1365。 去热原将使微生物的对数下降值大大超过10E100(100个对数单位),因此如去热原达到了要求(细菌内毒素下降3个对数单位),则生物指示剂试验就不需要做了。 参见:PDA技术报告No.3灭菌及去热原干热工艺的验证。 429.工艺用压缩空气管道系统定期消毒的可操作性?能否理解:选用的无油空压--经过干燥--三级过滤--确认后在和物料接触前端再加0.2um过滤后,管道系统定期消毒,只要对压缩空气品质监测评估即可。(QT) 答:所提到的处理方法基本都是这样,但要根据风险来讨论要求。经处理的压缩空气进生产区时,可能有二种情况,一种是用作动力源(平时不列入监控范围);另一种是工艺或动力二者的结合(因简化管路而不将管路分得过细)。只有无菌药品的生产中,在分管路上才安装除菌过滤器,保证直接与药品或内包材接触的气体符合工艺要求,需要做的是定期检查除菌过滤器的完好性。工艺用压缩空气要检查含油量和微生物项目。 用于无菌生产(全无菌操作)的压缩空气,如冻干机平衡压力用的压缩空气,或用于压无菌药液的压缩空气等,过滤器与容器往往是做在线灭菌的,或部分软管与过滤器一起灭菌。 430.地埋酒精储罐及管道定期清洗的安全和可操作性?能否理解“收集乙醇的贮罐,应根据生产周期、对乙醇监测的偏差统计,制定定期清洗程序”。(QT) 答:地埋酒精储罐应避免将管路埋在土中,难以清洁;管路至少应保证一定的倾斜度,以致能将罐中液体抽干或压出。在储罐和管道中,酒精里会有一定量的沉淀物,需要进行定期清理,可根据所述的生产经验,制订清洁程序,定期清洁,同时应保证该操作的安全性。 431、无菌原料药生产中培养基灌装试验如何做?手工灌装每桶10kg规格需灌多少桶? 答:2010版GMP中附录一第47条规定,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应当包括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无菌原料药的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必须模拟药品生产工艺路线进行。无菌原料药的工艺模拟只局限于无菌操作部分。FDA没有专门的原料药进行模拟的法规,但原则要求是与制剂相一致。无菌原料药生产的培养基模拟比较复杂,因为整个工艺过程不是单相的,要选的操作和材料有多种,这里难以详细介绍。请参见PDA技术报告 TR28。 (待续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