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前期名臣录

 老刘tdrhg 2016-10-17

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其文武制度在仿照明朝体制的基础上,也保留了自身的鲜明特点。清朝前期,在文臣武将的任用方面实行满汉并行的方针,而且满人在国家政权中保持绝对控制力,汉臣大多只有虚衔,并无实权。

清朝前期名臣录范文程(1597-1666)

清朝初期汉臣之首。其出身名门官宦家庭,本是宋朝名臣范仲淹之后。明朝末年,范文程为后金军所掳,沦落为奴,之后受到太宗皇太极赏识,效命清廷(后金)。太宗时期,上至军国大政,下至具体的战役战斗,范文程几乎都参与其中。清朝入主中原后,范文程提出了一些列措施,以安定民心,尤其重视开科取士,争取汉族知识分子对清廷的支持。总之,作为清朝开国宰辅,范文程为清朝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前期名臣录索尼(1601-1667)

清朝开国功臣,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之首。其姓赫舍里氏,早年即追随太宗皇太极征战,因精通满、汉、蒙多种文字,在建立满蒙联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后,索尼因与多尔衮不合而遭到削职;顺治帝亲政后将其召回,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成为顺治朝首席满洲大臣。顺治帝驾崩后,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共同辅政,索尼居首。四辅臣主国期间,国家形势日趋稳定,但是面对鳌拜弄权,晚年的索尼所有不满,却也有心无力了。

清朝前期名臣录鳌拜(不详-1669)

清朝初期重臣,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之一。其姓瓜尔佳氏,早年追随太宗征战,因作战勇猛,被授予“巴图鲁”称号。清军入关后,其因与多尔衮结怨,未受重用;顺治帝亲政后被委以重任。顺治帝驾崩后,鳌拜作为四大辅臣之一,处理国家大政,基本上稳定了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然而,鳌拜日益专横,结党营私,在康熙帝亲政后依然不肯交出权力,甚至胁迫康熙帝诛杀另一辅臣苏克萨哈,从而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不久,年轻的康熙帝果断采取措施,智擒鳌拜,将其终身监禁。鳌拜被擒后,康熙帝真正掌握了国家权力。

清朝前期名臣录施琅(1621-1696)

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将领,清廷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施琅本是郑成功的得力干将,因与郑成功不合,家人为郑成功所杀,于是愤而降清,受封福建水师提督,并在肃清东南沿海郑军的过程中立有战功,之后其因受到清廷猜忌留京宿卫,不受重用。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后,在姚启圣和李光地的力荐之下,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并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实现中国疆土的统一。台湾收复后,面对清廷内部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力主留台保台,巩固边防,维护统一。总之,施琅为清朝统一台湾、治理台湾以及防止外来侵略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前期名臣录索额图(1636-1703)

清朝康熙年间重臣。其姓赫舍里氏,本是辅政大臣索尼之子。索额图因辅佐康熙帝擒拿鳌拜而受到重用,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重大政治活动中参与决策。雅克萨之战后,其受命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遏制了沙俄的侵略,东北部的边疆安全。晚年的索额图因极力维护允礽的皇太子地位,引起康熙帝不满,最后落得个幽禁而死的下场。

清朝前期名臣录靳辅(1633-1692)

清朝康熙年间的治河名臣。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事务。其在任期间亲自调查黄河故道,曾一日之内连上八疏,主张治河应当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采取措施,把河道、运道综合起来治理。在治河的过程中,靳辅主要沿用了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思想,利用出洪泽湖的淮水冲刷黄河淤泥;同时,他还采用了以驴运土之法,减少夫役数量,既节省了治河费用,又缓和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靳辅治河十余年,保证了黄河大坝的安全,对于保护农田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起到了有效作用。

清朝前期名臣录年羹尧(1679-1726)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名将。康熙后期,年羹尧受命巡抚四川,在任期间提出了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并在清军“驱准保藏”的战争中保障粮草供应,显示出了卓越才干。雍正帝继位后,年羹尧备受倚重,受命抚远大将军,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收复青海,震慑西陲,享誉朝野。然而年羹尧日益骄横,擅作威福,且结党营私,培植个人势力,引起了雍正帝不满,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

清朝前期名臣录李卫(1687-1738)

清朝雍正年间名臣。康熙晚年,李卫捐资员外郎,入朝为官;雍正年间,受到重用,历任户部郎中、浙江巡抚、浙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曾长期主管或监管一方的盐政之务,擅于治盗,有效打击了私盐猖獗的问题。李卫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所到之处注意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

清朝前期名臣录张廷玉(1672-1755)

清朝康雍乾时期重臣。康熙后期,张廷玉入值南书房,多次随康熙帝南巡及巡行蒙古诸部。雍正帝继位后,张廷玉获得重用,长期担任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参与国家机密的商讨,并完善了军机处廷寄制度和密折专奏制度,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乾隆帝继位后,张廷玉被列为五阁臣之一,以两朝元老为朝廷倚重。其晚年虽然遭受一定打击,但死后仍配享太庙,成为整个清朝唯一的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

清朝前期名臣录鄂尔泰(1677-1745)

清朝康雍乾时期重臣。其姓西林觉罗氏,康熙中期进入仕途,后出任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年间,其受命云贵总督,主持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结束了土司制度,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策的统一;同时在改流地区兴修水利,改善交通,革除陋习,发展贸易,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乾隆年间,鄂尔泰与张廷玉同为顾命大臣,权势日重,有结党之嫌,引起乾隆帝不满,其死后牌位被撤出贤良祠。

清朝前期名臣录岳钟琪(1686-1754)

清朝康雍乾时期名将,也是清朝前期为数不多的拥有实权的汉族大将军。其本是南宋名将岳飞之后,出身武将世家。康熙晚年,岳钟琪从军出征,在“驱准保藏”的过程中崭露头角;雍正初年,受封征西副将,追随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年羹尧去位后,岳钟琪接任川陕总督,手握川陕甘三省兵权,期间推行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措施。雍正晚年,其因吕留良案遭到猜忌被贬;乾隆初年被再度起用,平定大小金川,乾隆帝赞其为“三朝武臣巨擘”。

清朝前期名臣录阿桂(1717-1797)

清朝乾隆年间重臣,也是清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出将入相的典型。其姓章佳氏,本是朝廷重臣阿克敦之子,自幼聪慧过人,乾隆初年中举,成为清王朝极少数通过科举入仕的满洲亲贵。在军事方面,阿桂先后参加了平定大小金川战役、平定大小和卓战役以及清缅之战,屡获捷报,并参与制定了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和抗击廓尔喀入侵的进兵方略,对于乾隆帝的“十全武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阿桂历任内大臣、军机大臣等要职,经常参与国家重大政务的决策,勤慎善断,处理问题细致周到,颇受乾隆帝器重,堪称文武全才。

清朝前期名臣录刘墉(1719-1804)

清朝乾隆年间名臣,书法家。其本是朝廷重臣刘统勋之子,乾隆前期中进士,后任职地方二十余年,期间对科场舞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改,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乾隆后期,刘墉被授予内阁学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嘉庆帝亲政后,刘墉奉旨办理和珅贪污案,展现了其不畏强权的一面。此外,刘墉书法造诣深厚,师古而不泥古,名盛一时,世人称之“浓墨宰相”。

清朝前期名臣录纪昀(1724-1805)

清朝乾隆年间名臣,文学家。其字晓岚,乾隆前期中进士,进入仕途,后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对传统古籍进行了系统地收录与整理;乾隆后期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参与机要,并多次陪同乾隆帝南巡,成为乾隆年间与刘墉、和珅并称的三大中堂。此外,纪昀在文学、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对后世影响较大。

清朝前期名臣录和珅(1750-1799)

清朝乾隆年间的权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其姓钮钴禄氏,乾隆中后期受到乾隆帝赏识,逐渐被委以重任,后期身兼众多关键职务,可谓权倾天下,有“二皇帝”之称。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颇有官声;然而随着权力的增加,其私欲也日渐膨胀,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培植私人势力。此外,和珅利用手中权力经营工商业,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都有商业往来,其家产超过了清王朝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可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和珅在乾隆年间的受宠,反映了清王朝依然走向腐败。乾隆帝死后,嘉庆帝随即查办和珅,赐自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