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技能会变成一门专业丨帮主飞书

 树悲风 2016-10-18



你有没有记录过花在拆书上的时间?有人每月花20个小时在拆书上吗?(很多人说不止)。那有人一天花10小时在拆书吗?(大家笑)若真这样,现在恐怕会被讥讽“玩物丧志”。


有人每天花10小时练球,人们赞他勤奋。“洛杉矶早上4点钟的太阳”,对吧。若是凌晨四点起床打游戏呢?这是网瘾,得治。


打球和打游戏都需要技能,区别只是,大部分人认为篮球是一门专业,而游戏只是一种兴趣。若打游戏也成为一门专业,人们就会说,“你看我孩子多么努力,每天打10小时游戏,让他休息会儿都不肯……在别的孩子打篮球的时候,他在刻苦练游戏。”


拥有技能不意味着成为专业,也不是所有技能都被承认为专业。是不是一门“专业(profession)”,自己说了不算,得到公认才算。


那么,具备哪些条件的技能就会被公认为一门专业呢?


第一、有明确的外部需求,而非自我提升或通用技能。


时间管理是一项技能,但有没有人以“时间管理”为业?没有。因为时间管理主要对自己有益,别人并不在乎你做这件事用了一小时还是一天,或者你做事的过程是从容不迫还是拖延癌发作。


沟通是一项技能,但有没有人以“沟通”为业?公司里有一个部门叫“沟通部”,有一个职位叫“沟通主管”?并没有。但“销售沟通”是一门专业,“谈判沟通”是一门专业,“管理沟通”是一门专业。这说明,只有当某项技能可以满足明确的外部需求,才可以成为专业。


我们说“拆为己用”、“便签读书法”、“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教会别人”,都是拆书技能对自我提升的作用。同时,拆书家作为学习促进者,本身具备对他人的价值。只是这个世界还不明确哪些需求可以由拆书家去满足。


我们这几年的努力,硬生生创造出了一些需求。现在,有十几家出版机构请三级拆书家带拆他们的新书,有领英中国(赤兔)和有道云笔记请三级拆书家去开在线拆书课,有BetterMe、北京阅读季这样的非营利性机构请拆书家去带活动,也有不少企业邀请三级拆书家去商业合作。


从 0 到 1 啊,我们干得不错。但这仅仅是开始。直到企业把拆书放到他们的常规学习计划,直到高校把拆书编入他们的日常教学形式,直到出版社编辑把请拆书家带拆当成他们的默认推广手段之一,直到所有想做线下活动的社群都派人来分舵学习怎么拆书……才算这个世界对拆书有了“明确的外部需求”。


第二,有积极的声誉传播,而非自作聪明或自说自话。


撩妹(或撩汉),是一项技能。有人深谙此术,据说成功率很高,人称搭讪专家。这里“专家”显然是戏称,因为他并不敢声明自己在使用相关技巧。类似的,有些机构专门教大学生面试技巧,而HR人士极其反感这些技巧。没有声誉的技能或技巧,只能称为伎俩,不可能成为一门专业。


抢包山,是一项技能。没听说过?《麦兜故事》里讲,那是香港一个小村传统的竞技项目,而麦兜妈妈给当局写信,希望能把抢包山列为奥运项目。这当然不可能。所以麦兜苦练多年的抢包山绝技,就只能是小村子里的自娱自乐。


而对一门新专业,积极和广泛的声誉从哪里来?必然是所有从业者一点一滴打造出来。比如你每次活动后发的那条朋友圈图文,就决定了一部分人听到“拆书”或“拆书家”这几个字的印象。


第三,有客观的行业标准,而非自圆其说或自行其是。


治病行医,是一项技能。中医被诟病最多的,就是有理论系统而无具体标准,导致同一个病人,看一千位中医就有一千个方子。每位医师,自行其是。有人评论,就这一点而言,中医确实和西方自然科学意义上的“专业”不完全兼容。


销售,是一项技能,自打人类有市场交易,就有销售高手各显神通。但直到 20 世纪初,约翰·帕特森开创性地将销售技能梳理出标准体系,销售才成为一门专业。同样,经泰勒和德鲁克等人的研究梳理,管理才演化成一门专业。


过去一年半,拆书帮强制推行拆书家认证机制和师徒制。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深圳分舵的三级拆书家和兰州分舵的三级拆书家,还有做过八年内训师的三级拆书家和刚毕业两年的三级拆书家,他们现场带拆的水平和效果,差别不会太大。


所以,你若发现外面有任何人自称“拆书家”,一定要请他们停止侵权。


一方面,“拆书家”三个字是注册商标,另一方面,“拆书家”这个称号,一定意味着他是按照《拆书家成长手册》的标准流程在某个正式分舵里历练出来的。这就是标准的意义。


第四,有持续的供应量,而非某单打独斗或个人很牛。


武功是一项技能。东邪西毒都是这门技能的大师。但桃花岛这么多年也就出了一个黄药师,孤独地在海外听着碧海潮生。王重阳呢,创立全真教,每十几二十年培养一批全真七子级别的高手。可想而见,论江湖上的声望和影响力,全真教稳稳盖过黄药师。大师往往空前绝后,江湖迭代很快,过不了几十年,你的传说就湮没了。而强大的门派,靠的是武功中等偏上的一群高手,代代传承——全真七子、武当七侠、四大神僧、十八罗汉。大师速朽,而门派长存。门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在于相互促进和共同成长的氛围,也在于能持续培养高手的体制。


再比如,给人以有效的指导和点拨,是一项技能。有人如此擅长这项技能,以至于跟他吃一顿午餐要上百万美元。但只有巴菲特一个人提供服务,就不成为专业。而麦肯锡开发了培养优秀咨询顾问的方法和体系,稳定产出优秀咨询顾问,从而开宗立派,让“指导别人”这事升级为一门新的专业——企业咨询。


我们的三级拆书家们,从入帮到能被总舵认证为三级,平均而言,要在分舵社群文化、运营支持体系、《拆书家成长手册》流程、师徒制、观察家反馈制和总舵认证的诸多体制下,现场演练超过 20 次,历时近一年。我常说,在拆书帮,我们不把会员当客户,而是当成产品。那我们的产量如何呢?三年多来,得到认证的三级拆书家是56位。别说和互联网公司比较,就算和制造业比较,也没有一家工厂的产量这么低。但我们不是工厂,我们是门派,我们的高手生产量比少林武当大概不足,但比铁掌帮和逍遥派之类的应该有余了。而且我们的产能在稳定增加,目前正式分舵16个,还有二十来个在筹备中。


当江湖上有560位三级拆书家,会引发什么样的质变?大家在练级之余,不妨畅想一下。


总之,一项技能若满足四个条件——有明确的外部需求、有积极的声誉传播、有客观的行业标准、有持续的供应量,就升级为一门专业。


百年前,没有销售这个专业;八十年前,没有企业咨询这个专业;六十年前,没有管理这个专业;五十年前,没有理财顾问这个专业……十年前,还没有人听说过“引导师”和“高管教练”,也没人想到“电子竞技玩家”能成为一门专业。现在都有了。


你来预测一下,拆书成为一门公认的专业,需要多少年?


再预测一下,当拆书成为一门公认的专业,会有哪些好处?


首先,会有价格,而不仅仅是价值。


所有人在了解后都认可拆书家的价值。有人公允地评论说,一位拆书家带来的价值不比同主题培训师带来的少。可是,培训师在市场上是有价格的,而拆书家没有。这不是因为你带现场的效果较差,或创造的价值较少,只是因为“培训”已经是一门专业,而“拆书”还不是。


其次,会成为正餐,而不仅仅是甜点。


这几年不少企业请我、请拆书家去讲拆书法,帮企业带拆书。但是,相比其他培训安排,引入拆书学习对企业只是锦上添花。如果不搞,领导和需求部门也不会说什么。我们的地位就是甜点,有了也挺好,没有也无所谓。


第三,会得到尊重,而不仅仅是感谢。


学霸帮你解释了一道难题,朋友帮你分析了职业选择,朋友为你烧了好吃的新菜,你都会感谢他。


你请律师帮你打赢了官司,你请牧师帮你解开了困惑,你请心理咨询师帮你理顺了认知,你不仅感谢他,还会尊重他。


最后,会引发变革,而不仅仅是影响。


拆书帮的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很多小伙伴都分享过自己的见证,加入拆书帮后是怎么影响了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但我们也看到,高校们和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们(尤其是针对个人学习市场的机构),仍然以开大课、看视频和在线打卡为主流学习方式。只要这些营养热量比极低的学习模式仍然是教育界的正餐,人们“知识消化不良”导致的虚胖就无法治愈。


拆书家要释放的能量,不止要影响身边的人。我们要引发教育的变革。让学习者和教育从业者知道把知识拆为己用的理念和方法,提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能力,是拆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你每天指导徒弟,你每周跑去分舵,你每月在线带拆书课,你上半年参加拆书家大会、下半年参加拆书帮年会……我们不只是在一起玩,我们在一起把“拆书”两个字送到词典中。


我们在一起“创业”——对拆书家们来说,“创业”不是创办一家挣钱的公司,而是创造一门新的专业。


本文整理自帮主2016年7月9日在长三角拆书家大会上的演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