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守珪打败契丹可突干,战争背后的故事

 石 林 2016-10-18

张守珪打败契丹可突干,战争背后的故事

文/历史崔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一个宰相,萧嵩,来自大家族兰陵萧氏,因为娶了何氏姐妹花,和陆象先成了亲戚,靠着陆宰相的提拔,萧嵩告别了整天吃沙的军旅生活,来到中央。

先天政变后,朝廷的上层领导,进行了大范围的更换,陆象先去做刺史了,萧嵩却得到了姚崇的推荐,慢慢爬上了兵部侍郎的位置,花了十三年。

从侍郎到宰相,乃至中书令,萧嵩靠的是一场战争,和吐蕃的战争,利用计谋,除掉吐蕃国内,最具军事天赋的统帅,然后选拔人才,将张守珪放到了第一线。

张守珪是山西人,从小跟着父亲,漂泊到了边境,成年后,加入军队,依靠努力学习和天赋过人,一步步从小兵,上升到军区司令,是李隆基时代,最神秘的将领,不仅战绩漂亮,而且是他提拔了安禄山。

今天历史崔要讲的,是张守珪众多对手中的一个,契丹部落首领可突干。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萧嵩:李隆基身边会打仗的宰相

2、契丹首领李尽忠为什么反抗武则天

3、阿史那默啜,后突厥的沙漠之王

可突干是契丹的贵族,大贺氏联盟的二把手。

公元696年,李尽忠斩杀赵文翙,反出大唐之后,契丹和大唐,就站在了对立面,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战争,后来孙万荣被伏击,契丹打了败仗,家回不去,大唐也不收留,只能投靠默啜。

默啜的野心很大,将版图扩张到,东突厥的全盛时期,但是在默啜死后,曾经被收编的部落,没有了高压领导的束缚,想法就开始多了起来,向突厥新可汗表达敬意后,纷纷回家。

张守珪打败契丹可突干,战争背后的故事

契丹的大贺氏联盟也想回家,但是土地已经被大唐占领了,经过全盟投票后决定,由盟主李失活率领一支代表团,进入长安,宣布对大唐皇帝的效忠。

这一年,是公元716年,李隆基成为皇帝的第四个年头。

唐玄宗接受了李失活,把他安置在原先的松漠都督府,李失活当都督,下面的八个酋长,成为刺史,再派一支唐朝的部队,驻守都督府,作为监军,部队的领导,叫薛泰。

为了联络感情,也为了方便对契丹的控制,李隆基决定,把永乐公主,嫁给李失活。

李失活成为唐朝第一个,契丹驸马。

不知道是年纪太大,还是并入唐朝后,心理负担太重,或者别的原因,总之,永乐公主新婚一年后,就成了寡妇。

契丹长期附属于突厥,在习俗上也差不多,老大死了,新皇帝将继承,所有的土地财富,包括女人。

但是新首领的产生,却并不容易,他们也要所有的契丹人,站队,哪一位拥有皇族血脉的贵族,背后站的人多,哪一位,就是新可汗,很荣幸,李娑固赢了,而支持他的可突干,是最有实力的一个。

事后,可突干被任命为大贺氏的二把手。

可突干有野心,有实力,能看中李娑固,最重要的,是李娑固为人厚道,容易控制。

李娑固是李失活的堂弟,大贺窟哥的孙子,按照血统,也很纯正,当傀儡这种事,是不愿意干的。

公元719年,也就是李娑固当上契丹首领的第一时间,带着媳妇永乐公主,去往长安,一方面,按照习俗,让永乐公主回家省亲,另一方面,希望得到大唐皇帝的支持。

一个月后,李娑固带着使团,回到了部落,从事后来看,大贺氏的首领,显然没有争取到足够的支持,因为大唐皇帝没有派兵支援他的行动。

第二年,李娑固说服酋长失败后,率领亲信部队,直接进攻可突干,结果,可突干准备充分,反而把李娑固给灭了,不仅杀了首领,还闯进都督府,将薛泰带回了牙帐。

张守珪打败契丹可突干,战争背后的故事

薛泰没有死,几年后,换了地方继续做都督府的监军,只是这一次,可突干希望用这个俘虏,和大唐皇帝,谈谈条件。

从公元720年,到公元730年,可突干换过五任契丹首领:

第一任,李娑固,被可突干杀了;

第二任,李郁干,在可突干向大唐皇帝请罪后,李郁干被封为新首领,公元723年病逝;

第三任,李吐干,公元725年,带着公主,跑进内陆,契丹不回去了,首领虽好,小命更重要;

第四任,李邵固,李尽忠的弟弟,可突干当了十年幕后老大,发现大唐的高层,还是瞧不起他,自尊心受伤的可突干,回家后,就把李邵固给杀了,重新投靠突厥。

第五任,遥辇屈列,前面四位都是大贺窟哥的孙子,但是这一位,出现的有点突然,大贺氏联盟有八个部落,从遥辇屈列开始,部落盟主,改从遥辇氏了,直到公元906年,另一位部落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的出现。

可突干权力很大,首领都可以随便换,与其说,他喜欢战争,更深次的原因,是对大唐政权的不信任,可突干只是这些部落,选出来的代表。

公元730年到公元734年,可突干率领的契丹,与大唐军队,进行过很多次战争,他们主要的目的,在于抢劫生活必需品,打完就跑。

公元733年,契丹联合突厥,到幽州抢劫,幽州副总管郭英杰带着上万唐朝精锐骑兵,以投降的奚族部落为主力,对抗可突干,结果大败,郭英杰被杀;

郭英杰死了,幽州节度使负有组织领导责任,被免职,这个节度使,名字叫薛楚玉,是薛仁贵的儿子,薛家的故事很多,不过今天的主角,是张守珪。

薛楚玉走后,接手幽州的,就是张守珪。

公元734年,张守珪到达幽州后,没几天,就组织军队,远赴草原,找到契丹主力后,实实在在的打了一场,仗赢了,战报分成几份,送往长安,算是为郭英杰报了仇,提振了士气。

张守珪在幽州,站住了脚。

张守珪打败契丹可突干,战争背后的故事

这一仗发生在734年的6月,到了11月,契丹的信使到了,传达契丹王的意思,投降。

张守珪从小在兵营里混,也算老江湖了,契丹使者到后,张守珪也派了一个代表,去契丹军营,传达大唐的态度,商量请降的具体细节。

这个代表,史书上只计了一笔,叫王悔,职位是管记,也就是秘书,官很小,却是张守珪的亲信,跟在身边好多年了。

可突干是真投降吗?不是,他把投降的地方,选择的尽量靠近草原,然后通知突厥,准备搞一次偷袭,所以在突厥还没抵达伏击地点前,可突干对王悔的态度,是热情的。

谈判的功夫,是在场外,拿到台面上说的,都是官方语录,没什么营养。

王悔和可突干的第一次见面,在契丹王牙帐前面的草地上,准备了烤全羊,和草原马奶酒,来招待唐朝使臣,他们摸不透王悔的身份,按照高级官员的规格,隆重招待了他。

既然是为了和谈来的,王悔和契丹高层的聊天内容,当然离不开这个话题,然而在聊天时,王悔却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有些契丹高层,对于这次和谈,没什么兴趣,对王悔的态度,相当傲慢。

在敌营的日子,不好过。

幸运的是,大家都没撕破脸破,王悔平时的日常,变成看看书,找契丹士兵聊聊天,关心一下他们的家庭亲人。

老王虽然不是军人,但是喜欢读书,了解过很多关于草原民族的习俗,慢慢的,和这些士兵就成了朋友。

年轻的士兵,聊天没有太多的心眼,几次谈话后,就被王悔发现了问题,可突干控制契丹十年了,由于连年打仗,部落勇士伤亡太多,在联盟内部,对他的意见,就多了起来。

尤其是可突干控制了他们的王。

在反对可突干的人中,以李过折的实力,最为雄厚,他有统兵权。

这条情报,对于王悔太重要了,在出发前,张守珪就有过指示,契丹投降,他们的功劳不会太大,但是如果能趁机消灭契丹主力,并入大唐版图,这是很多大将,都无法办到的。

张守珪打败契丹可突干,战争背后的故事

王悔拜访了李过折,一番寒暄后,开始夸奖可突干,因为可突干的存在,契丹的部落勇士,变得更有血性,也表达了对可突干统帅军队能力的赞赏。

说了这些,李过折的反应,倒是很平淡,问王悔,特意过来找他,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夸一下可突干?

能开门见山,王悔当然更高兴。

扔出诱饵:许诺李过折,让他当上契丹军队统帅。

凭什么相信?

有张守珪的亲笔信,授权王悔为代言人。

条件是,杀掉可突干。

大唐对于可突干,连年骚扰边境,已经厌烦了,他需要解决掉这个麻烦。

同时,王悔抛出了一个让李过折震惊的情报,主将张守珪已经知道,这次投降,是假的。

李过折经过短暂的考虑后,答应了王悔的条件。

坐上了一条船,就是自己人,两人商量了具体细节,由李过折率领亲信,偷袭可突干,王悔联络大唐主力,镇压可能引起的骚乱。

两人约定了起事的时间后,夜幕降临时,王悔就悄悄离开了契丹部落,连夜骑马回到了前线,向张守珪禀报。

大唐军队和契丹部落之间,有两天的路程,张守珪见到王悔之后,点起所有人马,立即宣布出征。

另一方面,李过折等到第二天的晚上,契丹部落因为王悔失踪,引起骚扰后,率领亲信,突袭可突干的帐篷,把可突干和一干亲信,全部斩杀,却没能控制可突干的嫡系部队。

两支强大的骑兵,开始正面交锋。

战斗持续了一整个晚上,第二天凌晨,张守珪的部队赶到,契丹骚扰被摆平,人死的差不多了,还有一部分可突干的亲信,逃往沙漠,其余全部被抓。

张守珪打败契丹可突干,战争背后的故事

张守珪将战报和可突干的人头,送往长安,同时命令李过折,继续镇压契丹内部的骚扰。

李过折如愿以偿,成了领导契丹勇士的统帅,但是好日子并没有太久,被可突干逃往的亲信刺杀,老婆孩子,除了一个儿子逃掉之外,其余全部被杀。

从李尽忠开始的契丹骚扰,直到这一刻,才算是彻底平息,参与事件的人,都死了,胜利者,只有张守珪。

-------------完---------------

谢谢转载、分享

【中国历史名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