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技击探秘——【阴阳断环掌】

 太极通臂 2016-10-18

近二十年来,太极拳运动成为风靡世界各地的健身运动之一,习练人数达到了数亿之众。然而在武术界往往也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一年形意打死人”的说法,一般人的印象里,太极拳都是公园里慢腾腾的老人操,遇到散打或搏击选手还不是两下就被干趴下?其效果,还不如练形意拳的来得直捷了当!

究其原因,乃是当今世上练太极拳的大部分只强调“松”,要松,要松,要全身松开,却没强调松、紧的阴阳关系,导致练起来松松垮垮,一出去就是挨打的架子。

前期我们已经有专文论述过“松从紧中求”的心法,通过部分的“紧”来拉长大筋、改造骨架、贯通气血、充实内气,使全身筋络松开,从而达到不动之动、不空之空、刚柔相继的境界。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阴阳的辩证关系。

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原因是为了要使全身协调,“合”成一个整体。作为入门的第一步,“整”最难练,某种意义上讲,“整劲”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完整的太极,其核心是两肩、两胯这四大部位要时时相照,上下相随,肩胯不随意妄动,不任意凹凸,孙氏太极拳拳架中使用了大量的跟步就是最好的写照。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可以在双人对练中,一人喂劲,另一人使太极拳的“手挥琵琶”式(或形意拳三体式)一毫米一毫米的往前穿透出去,意在指梢往前领劲,小臂放松,脊柱后靠。这样,在缓慢的喂劲、掤劲过程中,体验身体整体缓慢运动的轨迹和劲路,等前后直向力找到了,再找左右横向力和斜向力,然后再进行单推手和双推手的圆圈训练。

一旦有了上述初步的“整劲”之后,就要明白阴阳和虚实的运用心法了。整劲是从阴阳的动态协调中产生的,也就是要注意虚实的调换,武禹襄《太极拳论》有说: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以杨氏太极拳“揽雀尾”为例,当右手在前作掤势时,是(左手)阴推(右手)阳,继而腰胯稍右转,是(右手)阳带(左手)阴。

作“挤势”时,前胯意向后敛为阴,前肩松沉前掤其意为阳,前手松静舒展为阴,后手掌根劲接脚底实际上为刚为阳,如此阴阳相济,才能一搭手冷快绝伦,无坚不摧。而如果两手、两脚都使相同大小的刚劲,则为双重,劲力容易被滞留在肩、肘、腕部,无法形成穿透劲。

 


两胯是内家拳发力的总发动机,也是最难练的虚实所在,通常情况下,一旦受到对方的来力,两胯必然后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一里一外地虚实旋转,以带动身体各部位化解来力,而全身虚实的总枢机则在两肾上。而手脚则有交叉相贯的一线之劲,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之亦然。

右手实劲要交与左手时,其枢机在夹脊穴。左脚的实劲要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故而尾闾与夹脊需要中正对直,才能不失中定。

又如作杨氏太极拳的“单鞭掌”,盘拳走架过程中接近定式时,前掌松肩坠肘、为阴为虚(连同前胸、前腹亦为虚空),而劲向后敛;后钩手、后腿意向后方放松为阳为实。如此在推手、散手的打手过程中,心中一紧,劲从脚发,前半身才能在瞬间由虚变实,产生冷脆如电的整体打击力,这种打击力恰恰是来源于身体前后的阴阳转换和虚实变化。俗话说“单鞭掌”要能够八面支撑,明白前后的阴阳自然就能调动左右、内外刚柔形成支撑力。

又例如,作杨氏太极拳的“白鹤亮翅”,此势接近定式时,不但腰胯以下要有松沉之意,上半身还要有“顶头悬”的意思,将玉枕骨竖起。说得夸张一点,仿佛头顶要整个挂到天上,身体随时可以悬空离地,这就是要虚灵顶劲,分出上下的阴阳。为何要这么做?因为这样在技击中才能实现步法的快速移动,且身体虚领顶劲能进一步使胸腹松开,气贴后背,产生较强的抗击打能力。大家看看杨氏太极拳大师董英杰的拳照,其在做“白鹤亮翅”、“左右分脚”、“双峰贯耳”等动作时,步法小巧,背后脊柱、玉枕穴皆向身体前方竖起,前额印堂稍稍略有向前,整个脊椎的“弓”劲非常饱满。这和薛颠的形意拳拳架结构也是殊途同归的。

由此再把阴阳的运用更进一步,把胸腹和丹田都忘掉,身体无非就是前后(或上下)两点,就像橡皮筋的两端,这两端通过阴阳变化来实现松紧,中间部分在早期阶段应统统忘掉。每见不少人云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绝大部分越练肚子越大,最后气停留在肚子下不去了。所以《庄子》讲:“真人之息至踵”,就是沉到脚底。

笔者在近年拜会上海叶大密先生之高徒金仁霖老师时,老先生多次拿出陈鑫的《太极拳图说》,指出书上写的,丹田之气亦应沉于脚底,并告诉笔者,当年在从丹田沉到脚底的过程,金老自己用了十年时间,方才参透。

橡皮筋的两端也可以比喻为一个弹簧,弹簧在受到拉伸和挤压的过程都有节节贯串的“掤劲”,而最终作用的是在梢节和根节两端。

上盘守的是肘而不是肩,肩、肘、腕务不能三者同时用力,要肘不要手、要手不要肘,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下盘守的是胯,而胯劲要直通脚跟。早期的训练中需要有专门的方法来推腰、胯,胯推开了,腰才能真正松活,劲才能真正收到脚跟,其后腰圈干脆就忘掉了,心意一动,劲就出了。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这就是阴阳产生的劲力!

阴阳的运用还体现在推手、散手的步法上,传统武术的训练中有“太极步”、“正三脚步”、“反三角步”、“蛇形步”、“八卦步”等等,其核心目的之一是保护自己的中轴线不受攻击,且以最快的速度抢占有利的角度和位置,破坏对方的中轴线、迫使对方重心失衡,实现后发先至,以柔打刚。

这跟古代的枪法是一致的,越是高手,两枪相交,越只需错开一点点角度,螺旋着就捅进去了。而问题在于:如果两个人都会正、反三脚步,都同时以接近的速度抢对方的中轴线该如何处理?如此一来,就接近了两个人在八卦圈上抢位,未能分出阴阳。故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步法、身法和手法给出一个劲路引出对方的阳劲(应当特别注意对方出前脚或前手,此时相当于对方露出了阳面),阳劲一出,我方即有机会调动对方的中轴线而占据斜角线,打动不打静,力小打力大,四两拨千斤。

一言以蔽之,明阴阳、懂虚实是太极拳乃至内家拳的重中之重,《王宗岳太极拳论》提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由此才能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进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而一般武术人身上的前后、左右、上下六合劲组成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圆(劲),破环即可破对方的掤劲,而明阴阳为断环的关键!这就是[太极阴阳断环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