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究竟为何晏子要抨击孔子?

 大虫文踪 2016-10-18

究竟为何晏子要抨击孔子?

孔子《论语》传(版权所有)

第十章 孔子适齐

王封臣 著

十、究竟为何晏子要抨击孔子?

晏婴的一番话导致齐景公放弃使用孔子,而孔子只能离开齐国。所以,一些人就说是晏婴把孔子挤兑走的。那么晏婴为什么挤兑孔子呢?是晏婴跟孔子有什么个人恩怨么?起码在这个时候,两个人应该没有什么个人恩怨。那为什么晏婴要反对孔子呢?说到底,还是两个人的世界观不通,理念和文化有着比较大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是齐鲁两国的文化冲突。这两个国家的文化截然不同,从两国立国之初的领导人奉行的立国之本就注定着两国走的是两条文化道路。

周初大分封之后,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太公姜尚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周公姬旦俩人聊天。姜子牙就问周公:“您打算怎样治理鲁国呢?”周公直接说了一句话“尊尊亲亲”。

“尊尊亲亲”这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亲亲”主要指血缘关系的伦理尊则,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就是上面孔子说的“父父子子”。“尊尊”主要是身份等级上的尊卑准则,要求“君事臣礼,臣事君忠”,这就是上面孔子说的“君君臣臣”。

周公说我就按照“尊尊亲亲”这样的伦理纲常、阶级秩序为本来治理鲁国。

姜太公一听乐了,说了一句:“鲁此弱矣!”要是你按照这样的原则来治理鲁国,从现在开始,鲁国就走向衰弱了。怎么?治者太过“伦理”,老百姓逐渐就会被这些规矩套子给束缚住,全都讲究形而上的东西,时间长了,脑袋僵化,全是华而不实的理论,估计谁还都看不起,而自己的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因此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发展不起来,逐渐国家就会衰落。姜太公说的很对啊,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尤其到了南宋以后,儒家思想发展到程朱理学那一块的时候,三纲五常的吃人礼教达到了顶峰,要“灭人欲存天理”,极力维护封建宗法秩序。可结果如何呢?借用姜太公的话:“中国此弱矣!”中国从那之后逐渐的就封闭起来了,科技、经济、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一直到外国列强打来。所以,这种君君臣臣思想太顽固了,肯定会限制国家发展。

周公听姜太公这么说,他有点不高兴,“您先别说我,我也问问您,您打算怎么治理齐国呢?”

太公说:“也很简单。也是四个字‘举贤尚功’。”我齐国是唯才是举,只要你有才能我就任用你,不管你出身。只要你有了功劳,我就奖励你,不管你的地位。尊卑贵贱在我们齐国以后放在其次,我们不指着这个秩序活,而是指着真正推动社会向前的技术活,而这种技术肯定掌握在贤士手里,我们重视人才!

“呵呵!”周公听了冷笑数声,说了一句:“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那意思,你姜太公的任人唯贤是不错,国家是逐渐会强大起来。但是有才能的人太多了,你要是没有个秩序控制,总有一天,你的统治者的才能不如人家,人家的才能高过你,如果这些人的品德再不好的话,他能服你管么?他必定会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最终跟你统治者分庭抗礼,你们齐国必定会出现臣子弑君的事情!

这俩圣人的话果然应验了,其后,齐国奉行“举贤尚功”,国力日盛,以至于齐桓公称霸,但是,到了二十四世被田氏取代。鲁国,奉行“尊尊亲亲”,国家虽然挺太平,我们说了,鲁国国内很少出现内乱,秩序挺好。但是,国力日衰,一直处在大国的夹缝里生存,至三十二世而亡。

从这个故事里,似乎我们看出,“尊尊亲亲”和“举贤尚功”两者半斤八两、不分上下,哪个到最后都没落好。但真的是这样么?不是的。鲁国最后是被灭了,而齐国是被代了。也就是说鲁国作为一个国家不存在了,齐国仍然存在,只不过不是姓姜的当家了,换成姓田的了。你从尊尊角度上看,好像鲁国齐国一样,但你从发展角度来看,人家齐国依旧壮大。而且这种强大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今天去看山东,齐鲁大地,过去鲁国统治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如过去齐国统治地区。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地方受到齐鲁不同文化的影响。

孔子诞生于鲁国,晏婴诞生于齐国。孔子遵循的是周公封鲁时“尊尊亲亲”的治国原则,而晏婴承继的是姜太公封齐时“尊贤尚功”的治国方针。鲁行王道,齐尚霸道,两种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治国思想与政治理念也就自然不同。再加上孔子的一些政治主张确实在当时不合时宜,孔子的一套有人说是“盛世治国哲学”,大家都吃饱喝足了,都起来排排队,按照秩序,听听音乐,讲讲礼仪。他不是“乱世治国哲学”。这边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大家互相防备,各怀鬼胎。这时候,你来了,告诉大家:“大家不要打了,要有秩序。尤其是你,你是个小辈,你怎么可以打大辈?快!赶紧跪下磕头认罪!还有你,你是个小老百姓,你怎么可以造村长的反?快!趴下认罚。”谁听你的?再加上孔子的那套思想确实会带来比较大的资源浪费,这和晏子节俭的思想相悖。晏子看不惯孔子那一套,也绝对不允许孔子那一套在齐国实施。为什么?孔子是个“愣头青”,他的政治智慧没办法跟晏子相比。晏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更适合当时的社会需要。他凭着机智灵活的策略在齐国的政坛站稳了脚跟,他的行政原则是在不触怒像田氏的那些权力贵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护公室的利益。而孔子呢?太刚强,在私室与公室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强公室、抑三桓、贬家臣,他要让鲁国按照周礼、按照贵族等级制的政治秩序运作,因而坚决实施“堕三都”的计划。孔子是个决不以妥协来保全“乌纱帽”的人,也是个不以原则作交换条件的人。这些咱们马上就讲到。结果呢?孔子在鲁国改革失败了,一气之下,离开鲁国,人家周游列国去了,不管了。自己国家,他都敢这么“祸祸”,何况齐国啊?晏子敢留孔子在这里么?

另外,还很可能有这样的一个因素,这只是猜测,但不是不可能。那就是,晏子要赶孔子走是为了保护孔子。

当时齐国政坛比较复杂,陈氏(田氏)这样的新兴大族已经蠢蠢欲动了。而孔子这时候却在齐景公面前提出了“君君臣臣”,这很对齐景公的口味,他当时为姜齐政权担忧,正需要一个能强公室、抑私门的干才,孔子也恰恰是鼓吹周礼的,两人一拍即合。所以,齐景公才想着给孔子一块封地,让孔子正式成为齐国的大夫,帮着自己集中君权。这样一来,孔子在齐国就触及到陈氏等大族集团的利益了,他们能让孔子搞“君君臣臣”么?再说了,孔子在齐国高氏门下做家臣,高氏已经衰败,陈氏正强,陈氏能容许在没落的高氏家臣中再出现一个新的牛人而直接对陈氏不利么?所以,他们是很嫉恨孔子的,于是就想暗害孔子。

政坛上滚打多年的晏婴能看不出这一层么?晏婴这些年为了齐国政治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他的明哲保身思想使他在不过多地伤害大族利益的前提下得以长期持政,独木支撑着姜齐政权的大厦。但孔子这小年轻的政治思想是极端强硬的强公室、抑私门,在春秋末期,这种思想已经是行不通了,都礼崩乐坏了,你那太理想化了,太极端化了,现在任何企图削弱私门的政治举措都是以流血失败而告终。可惜,你孔夫子还没发觉危险呢。怎么能保全孔子、保全齐国呢?晏子多聪明啊,向来就会说反正话,于是就在齐景公面对孔子好一顿损,致使齐景公放弃了启用孔子,直到孔子被迫避祸离开齐国。孔子在家淘米呢,人家要杀他,谁给他报的信?很有可能就是晏子。幸亏晏子这么做,从孔子后来在鲁国实行他的一套抑三桓政策失败的行为来看,孔子一旦在齐国从政,后果将不堪设想。晏子死后,陈氏的屠杀政策比鲁国三桓要残酷得多。

所以,我认为晏子为了保护孔子,才故意在齐景公面前说了那么多对儒家的贬损的语言,是很有可能的。

但,孔子不能理解啊。这次孔子在齐国大约待了两年时间,本来想一展抱负,没想到最终落了个狼狈逃窜。尤其后来听说是晏子在齐景公面前说的坏话。这下给孔子打击挺大,夫子很受伤。其实孔子这个人的心眼也不能算太大,他总是会把伤害自己太深的人放在心里,比如阳虎,孔子可以说终其一生对阳虎都一直耿耿于怀。另一个就是晏子。本来孔子对晏子的印象挺好的,就是因为出了这个事情,从此孔子对晏子的看法就改变了,经常说一些非议晏子的话,这在以后我们会专门讲到。

总之,孔子在齐国待了一年多,又返回了鲁国,这年孔子三十七岁。

========

孔子《论语》传

根据王封臣先生的国学课程讲座整理而成。是将《论语》各条恰当的放入孔子生活的时代中,通过《论语》展示孔子的一生,通过孔子的一生诠释《论语》的意义。

阅读之前的篇章:

第一章 夫子家世

第二章 草根孔小二

第三章 三桓的前世今生

3-2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怎么回事儿?

第四章 “奋”青孔子

第五章三十而立

第六章 齐国内乱

第七章 初会齐景公

第八章 孔子适周

第九章 斗鸡之变

第十章 孔子适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