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脓毒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治疗

 急诊医学资讯 2020-10-21

危重症患者人数每年不断增多,花费巨大,死亡率高,多部位、多脏器功能衰竭已越来越多。初看此标题分为三部分,脓毒症、休克、血流动力学治疗,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根据sepsis3.0、2016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2016年血流动力学北京共识,本人近一年所参加北医、首医、中国危重症等会议内容,简要分析三者之间关系。

一‍.感染8版内科学已明确将感染分为三大类:

1.解剖分类:大叶性(肺泡性)肺炎、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2.病因分类: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真菌病、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理化因素所致肺炎;

3.患病环境分类: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

然而危重症患者感染面临许多的问题,感染部位确定及培养,各个专科病人感染情况不同,细菌、真菌变异程度及适应性导致抗感染药物难以覆盖,临床上痰培养、尿培养、血培养等的留取,炎性标记物的特异性、灵敏性的分析,过程中的人为的操作影响等等。

二.感染性休克众所周知,感染性休克是指严重感染导致的低血压持续存在,经充分的液体复苏难以纠正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可迅速导致严重组织器官功能损伤,主要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无论SIRS还是sepsis3.0提出,均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讨脓毒性休克,然而脓毒性休克的病因始终占首要地位,国内外已提出损伤分子模式和分子恢复模式,炎症反应机制,体液和细胞免疫激活机制,微血管血流机制和氧化应激生物能量学改变机制,细胞循环机制等等,感染是感染性休克的使动因子,感染性休克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导致自身损害的结果,SIRS与CARS的动态平衡决定了患者预后,然而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角度来说,

1.体循环阻力下降;

2.心输出量正常或增高;

3.肺动脉压力升高;

因此病原学明确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占有极大的决定性因素,重症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实验室检查及三大导管的留取等显现非常重要。

三.血流动力学治疗其治疗方式经过一般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到血流动力学治疗,无论何种情况,首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准确的寻找感染部位及精确的抗生素使用是无用质疑的。而心、肾、脑等多脏器的合并症影响患者预后及死亡率,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治疗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除了传统的查体及治疗之外,参数的显现已越来越多。

1.压力参数:MAP、RAP、RVP、PAP、RCVP、BP、PCWP等;

2.流量参数:CO、CI、PPV、SVV、SVR等;

3.容积参数:LVEDV、LVSDV、SV、EF、E/A比值;

4.氧输送、代谢相关参数:LAC、SVO2、SCVO2、DO2、VO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