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的故乡在消散

 王浩然 2016-10-18

父亲进城之后,似乎失去了一种鲜亮。好似离开土地之后,就有一种精气神慢慢地从身上流失。

看完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那种在田间地头的适意和明亮在父亲身上瞬间复原。所谓的“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都在电影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铺排中带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是熟悉的农人世界,也是认同的生计乡俗。想起冯骥才有言: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摄影师杨麾从小听着嘉陵江的水声长大,几十年的照片拍下来,故乡的风物不断嬗变,他说,别人的故乡在记忆里,我的故乡在照片上。而画家王世会在孔孟之乡梁山脚下长大,他的故乡和所有的故乡一样,在现代化的格式化陷阱里进退失据、面目全非。他和摄影师杨麾一样,几十年穿梭在乡间地头,把耕种嫁娶的细节一笔一笔写实,把口耳相传的民谣一句一句记录,三十年的虔诚集纳成册《孔孟乡俗志》。翻开这本书,犁地、扬场、晒地瓜干、榨油、脱土坯、烧陶瓷、造船、罩鱼、猎雁、切牛蹄、斗羊、祈雨、修家谱……共200项,包罗农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以写实画作、说明文字、民谣儿歌的组合打捞了一个逐渐逝去的农耕文明的文化记忆。

像推崇《乡村里的中国》一样,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父亲,希望他靠着城市的暖气片,能够穿越回胶东小村,找到在南墙根儿晒太阳的惬意。也希望借由这本图册,能够让孩子们知道曾经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是一句诗,是家堂上的祖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真实生活。

我们的故乡也只能在书上了。老房小院被上楼了,耕牛木犁被联合收割机取代,一碗粥也不再是谷物精微,不是米粒在阳光下、在田埂上摇曳着自在着转化日月精华。山泉水里漂着柴油花儿,土地里藏着农药地膜,所谓的“天人合一、地生万物”失去了根基和说服力。

在王世会的《耙地》一节中,三头健牛拉着耙子,“第一遍直行,第二遍斜行,第三遍横行,第四遍又直行,然后再围着地边绕行一周,谓之收边。四边耙完,地便被整得土细松软,条文优美好看”。在耥地一节中,王世会写到,“耥的深浅,直接影响苗的密度和出苗率,关系到来年的收成。因此,年轻人都不大敢担当扶耧手……牲口走的快与慢,耥子走的是否直,全在帮耧人的掌握之中。”有儿歌为证:“摇耧慢慢走,种子撒一斗,摇耧慌张张,明年喝白汤……帮耧走的快,种子省一半,帮耧光撒欢,麦穗都长弯。”王世会记录的把式和他们的手艺面临失传,这些传承千年的农耕经验与匠心技能如同屠龙之技一样被束之高阁。在我的家乡,没有50岁以下的成人以农耕为业,自然也不会再有人懂得如何套牛车、如何做一个犁把式。在《放鱼鹰》一节中,微山湖上“小舟一叶,鱼鹰数只,飘悠于碧波之上”,“一船鱼也扑通扑通跳回湖里了”的悠然与欢喜也呈现出一种惨淡。在摄影师陈文进的记录中,微山湖鱼鹰几年前还有2000余只,现在少了一半,六代相传的老放鹰人朱广力,其子是年轻人中为数不多的放鹰传承人,却总在淡季去打工。可以想见,下一代不会有人再养鱼鹰了,这个老行当日趋消亡。

一个传统行业的消失背后是一种生计的式微、相关尊严的落地,也是一种与天地自然对话渠道的隔断。当洋人的枪炮屠杀了弓马娴熟的蒙古式勇士,游牧民族的文化和图腾渐渐成了传说、大片和畅销书。当农耕文明的民生起居已经定格为典藏出版物,维系于这片土地上的伦理与秩序亦同步退场。在这个意义上,王世会的《孔孟乡俗志》,于最后的农耕传人而言,是信史,亦是挽歌。

我们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总编辑给你的2016阅读书单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会更新一个人,甚至塑造一个人。

2016年伊始,出版人李北山发起,联合多家媒体和出版机构推出《10位总编辑给你的2016阅读书单》,为您勾勒出一张2016年私人的阅读与学习地图,本刊择要刊登。

刘明清(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推荐

《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

作者:【美】雷切尔·博茨曼 路·罗杰斯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被称为“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是指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简单地说,消费者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和他人共同享用产品和服务,而无需持有产品与服务的所有权。使用但不拥有,分享替代私有,即“我的就是你的”。本书全面介绍了在全球经济领域正在兴起的这一股共享经济浪潮。

钟伟志(《投资时报》总编辑)推荐

《巴黎烧了吗?》

作者:【美】科林斯 【法】拉皮埃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记述巴黎解放经过的纪实文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两位作家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800多人,采用了其中536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数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在中国,由于种种环境限制,纪实文学正在全面凋敝,那么,让我们看看外国人是如何写作“报告文学”的。

李晋(山东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推荐

《我还是想你妈妈》

作者:【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推荐理由:卫国战争(1941—1945)期间,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本书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只是2—12岁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孩子们眼中战争的真实再现。他们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以最痛的视角,还原历史真相。

庞道锋(《山东商报》总编辑)推荐

《造物有灵且美》

作者:【日】赤木明登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由日本工艺大师赤木明登走访了20位手艺人,并将他们的故事连同自己对“造物”的感悟记录下来,从而完成了一次对何为“美”的叩问与思考。这些手艺人遍布各个领域,又独具个性。万物欢喜,是最真实的人性。灵且美,是最温润的用户体验。此书不是必需品,但一定要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以备随时温暖心灵。

李北山(泰山出版社 副总编辑、“推书”项目发起人)推荐

《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

作者:【尼日利亚】钦努阿·阿契贝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奥贡喀沃是这九个村庄远近闻名的大人物,他是最伟大的摔跤手,有三个妻子,两个装满木薯的仓房,即将成为氏族的领袖。然而,一场意外使奥贡喀沃遭到流放。七年后,返回家乡时,他面临的是一个被新世界所冲击的村庄,这里的世界已经再也回不到从前……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所讲述的这个非洲部落的故事没有异域感,也不会让人觉得陌生,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事实上,这样的事确实正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我们的世界正在土崩瓦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