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草舍庵

 马水焕 2017-07-13


 草舍庵是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一所佛教寺院,原址位于长河镇大牌头村的大牌头街南面。鼎盛时期的草舍庵是一所四合大院,建筑面积约为7百平方米,加上天井和寺院前的广场,实际占地面积足足有六七亩之多。

    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修筑晏海塘(五塘)后,经过了十余年的时间,五塘后边逐渐出现了大片滩涂。大约在清朝咸丰至道光年间,绍兴马家堰、丁家坝、潘家埭一带的贫苦农民和渔民为生计所迫,相继迁移到五塘后边的滩涂上谋生。定居初期,因为经济极端困难,移民一边用毛竹、茅草、稻草等物搭建简易住舍遮风挡雨。一边在海滩上刮泥淋卤,下海捕捞鱼虾泥螺等水产品糊口。

 可是闻名世界的杭州湾大潮不是徒有虚名,一到夏秋相交,遇到台风大潮汐,风潮说来就来,五塘后边平地会起三尺浪,无情的风潮不但会将乡民们的房屋财产毁于一旦,就连生命也随时都有被巨浪吞吃的危险。是留下来继续奋斗,还是离开这个荒凉的海涂另寻生计,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考验着我们祖先的意志。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乡民在海涂的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尊随着海浪漂移而来的木雕女菩萨,女菩萨的到来坚定了乡民们扎根海滩的决心。常言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母,乡民们就尊这位女菩萨为地母娘娘,在五塘后的海滩上架竹成梁,结庐为墙,覆茅代瓦,为这位飘洋而来的女菩萨建起了一座以草为屋顶的地母庵。沧海桑田星移斗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昔日荒凉的海滩被我们的祖先开垦成了肥沃的良田,草舍庵也从小到大,从茅草房变成黛瓦粉墙的四合大院,但是,因为始建时的历史原因,人们始终把它叫成草舍庵。

草舍庵是佛教文化的传播地。历史上,姚北有个传统习俗叫“二月十九观音庙会”,行观音庙会从农历二月十三开始到二月十九结束,前后时间共为一礼拜,依次集会参拜的寺院有庵东的包公殿、大云的草舍庵、镇海殿、长生殿,长河的保塘庵和天元的芦城庙等,所以草舍庵是旧时姚北的七处主要寺院之一。

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三大主流文化,一百多年来,草舍庵作为佛教文化的传播点,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净化乡民的心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草舍庵不但是佛教文化的传播点,也是大云人民缅怀革命先烈的场所。抗日战争时期,草舍庵是大云乡乡公所的所在地。时任庵东盐区“战时社会服务团”团长兼大云乡乡长的平凡就住在这里。平凡在庵东盐区政工队队长,共产党员马青的领导下,发动大云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支持盐民棉农开展减租减息和反对抓壮丁运动。1941年春,皖南事变后,在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纵容下,大云的地主恶霸和地痞流氓相互勾结,残忍地将平凡杀害在草舍庵内。平凡遇难后,大云人民常常以烧香为名,到草舍庵内祭奠平凡;近年来,后人还在草舍庵平凡牺牲处树立了烈士石像,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草舍庵刻录着我们祖先奋斗的足迹,是大牌头村宝贵的物资和文化遗产。草舍庵在解放后被改建为大云乡中心小学,可惜的是,后来在修建公路时被全部拆除。当我在键盘上敲下上面这段文字时,我的内心是沉重的,为草舍庵的消失感到深深的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