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和国农民的历史(二)粮食统购统销

 马水焕 2016-10-18

共和国农民记事(二)粮食统购统销

土地改革后,中国的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可是这样的好日子没有过上几年,中国的形势就发生了变化,为了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

首先遇到麻烦的是我家的四叔。有一天夜里,四叔愁眉苦脸的来到了我家,向我的父亲诉说自己家遇到的困境。原来,我家分家的时候,按照农村的传统习惯,家中的生产资料基本上是按照四个兄弟四份分割的。当时的四叔刚结婚,虽然家中只有两口人,但是还是分到了近十亩的农田。按照1953年12月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命令,农民种的粮食按照农田数量实行定产,再按照家庭人口定口粮。定产数减去自家的口粮数,差额部分就是余粮数。按照统购统销的规定,农民生产的余粮的百分之80到90,有国家实行统一征购。因为国家征购余粮的价格大大低于市场的粮食价格,而生产粮食时肥料种子农具等成本的价格却是有市场决定的。因此四叔种了粮食,却挣不来钱。如果遇到歉收年成,四叔家的吃饭都成了问题。就这样,四叔来找父亲商量,把他名下的田,划出几亩来,登记在父亲的名下。因为我家人口多,家中只有两亩多蔬菜地,我们家又在盐区,没有粮食征购任务。这件事后来究竟有没有办,我当时年纪小,没有留下记忆。只记得当时父亲叹了一口气说:“这是什么皇法,自己种的粮食自己不能卖,弄不好还要饿杀,看来,好日子要过到头了。”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家中的粮食越来越紧张,从一天吃三顿饭,改成一天吃两顿饭,后来改成一天中午吃饭,早上和晚上吃粥,不但吃粥,粥里还要掺上其它的东西。就是菜粥,番茹粥,南瓜粥。

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父亲的眉头也越皱越紧。有一天,吃饭的时候,父亲跟母亲说:“现在我家的后面筑了七塘,海水进不来了,晒盐的白地越来越淡。晒盐的收入越来越少,只有把白地改成种水稻的田了,这样也许有出路。”母亲说:“可是,种水稻说说容易,做做却是很难,。第一,白地场上有十几个漏碗基,一个盐仓基,一块盐板基,都是一两米高的土堆,要把这样七高八低的白地弄成水稻田,一担一担的把它们挑平,就靠你一个人来挑,需要几年的功夫啊。第二,即使你把它开出来了,但现在的白地晒盐虽然嫌咸,但种种稻却嫌淡,头几年种种稻肯定没有收成的。”

父亲说:“这些难处我都想过了,但是晒盐肯定晒不长了,开荒是迟早总要开的,现在高头规定新开的荒地三年内不搞征购,我看迟开不如早开。”母亲叹了一口气说:“看来也只有开荒了。”

父亲当时三十几岁,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家中的力气活都是他干的。他在国民党时期被抓过壮丁,在东洋人清乡时,在黑夜中冒着生命危险钻过枪笆洞(枪笆就是用毛竹围起来的竹篱笆,因为上头削尖像尖刀,方言叫做枪笆)挑着一百多斤重的盐到一百多里外去卖。是个啥苦都吃过的人。

就这样,父亲在夏天时晒盐,在冬天时,利用晒盐的淡季,开始开荒。父亲一铁耙一铁耙的挖,一担一担的挑,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终于把七高八低的白地开成了可以种水稻的农田。

水田开出来以后,一家人有省吃俭用,东借西接地凑钱购置了水车稻桶等必须的农具,从晒盐人变为种田人。开荒的日子是艰难的,没有耕田的黄牛,父亲就用铁耙挖,没有肥料父亲就下河捞河泥肥田,让我们兄弟姐妹割草沤肥。

新开的水田由于水源紧张,早稻收割后常常断水,父亲就在水稻田里种上秋玉米。就这样一季水稻加上一季玉米,父亲一连种了两年。皇天不负苦心人,父亲看着家中金黄稻谷和玉米,他的脸上又有了笑容。

可是,父亲没有想到,农业合作化运动就要开始了,他的致富梦又要落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