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道淡 | 出入山水之间,笔墨写胸中丘壑

 昵称Z0u39 2016-10-19

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会营造出一种打动心灵的意境,让你随画家一起感悟天地之间的幻化,带你去聆听天籁之音;带你感受苍茫与浩瀚;带你去欣赏碧海连天的美景。这样的画境是无声的,却是万象的。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令观者回味无穷。国画家林道淡正是这样一位奇才,他以独有的笔墨引领观者进入传统与现代、平淡与奇特、具体与抽象的美妙境界。

 林道淡,书画家,作家,收藏鉴赏家。

1959年出生于中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海南文昌市,自小最为喜爱的两件事就是读书和绘画。学养丰富,尤其对史学、古典文学艺术、古典哲学等与美学相关的学科,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981开始任中学美术教师,1984年带职进入广州美院学习,随后又从事了多年的美术教育工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理论素养。2006年在北京画院著名山水画家王文芳工作室研修山水画。其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构图能力以及娴熟的笔墨技巧,深得王文芳先生的高度赞赏。

现为民革中央画院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王文芳工作室画家。海南省中山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艺术品鉴定师。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很有见地的表达了一个画家如果不“入”于传统,则文脉不接;如果不能“出”乎其外,则只能成为传统的奴隶。从“入”字出发,以元人的笔墨修正宋人的丘壑,讲究平面构成的张力平衡。以客为己用,画上的一石一树、一丘一岭已不具有现实图像的真正意义,只是“山川映我”的一种心画的符号。因为林道淡注重传统,所以讲究丘壑的安排。对丘壑的处理注重“平淡”与“奇特”的辨证关系。所谓“平淡”,就是画面各个物象都被安排地妥当而又合乎情理的位置;所谓“奇特”就是说把景物安排不但要合乎现实,更要超乎现实。因此,他的山水作品总是力求在平凡中造境以提高画趣,在不损害“妥当”的布置下,赋予丘壑以“奇特”的境界。



从“出”字出发,他的图式建构不在拘泥于传统图式上留天、下留地的构图。如此,画面语言力求体现出传统文脉的正典,而图式则呈现出一种多变的布局,或是山体向上下无限伸延,或山势向两边急剧扩展的视觉张力等,从而使作品产生出自我面貌和现代气息。






“入”和“出”不仅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还体现在画境的营造上。能“入”者必注重体察生活,如果没有对自然山川有深入的观察,就不能发现事物的美和特征,则见山只见山形,画面就只是物象的堆垒。如此,作品不可能具有画意,更不可能有画境。只有其心灵伴随着对山川“入”的观察、领会,才能有对山川神貌精确、细致传神的描写,笔下的丘壑才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画境。对林道淡而言,画境是通过远望取势而获得的。远望就是要以整体取势造境为根本,入之太深,无非树石,只有出而观之,才能从高低、远近、上下、错落、浓淡、曲折等变化中取其要者,写出山川烟霭变幻,难以名状的画意来。故而,他的作品多以远眺代近观,从大处着手,画面处理景实意虚。用笔多为中锋,皴法疏简,林树勾点注重笔致流动,着力于使画面呈现出苍郁葱笼的气氛。






除此之外,他喜墨色浓重,或以焦墨勾皴,敷以大片淡墨、淡彩,令墨彩千变万化,又善于调整其中意象,使形、物恍惚、生灭聚散、沛为雨露。他用墨微透亮,雄而醇厚,变化诡谲,秀而润滋。既增强了作品的抽象因素,又间离了物象的距离感,从而让寓于笔墨积染中的写意特征在净化了的视觉形式中显化出来,进而提升了作品的格调与品位,黑白之间的水墨世界确乎展现了他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这无疑是深深地打上了他性格的印记的,真所谓“风格即人”。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作品里充分表现林道淡的“雄”,它们给人以庄严、沉郁、伟健之感,虽明写暗藏,但画作中峰连峰、山环山、岭套岭、丘壑百转千回,深邃幽溟,则令“自然”形象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压迫感,虽令人惊叹、激赏却不使人生出畏惧之感。林道淡的“秀”又明白无误地通过另一类南国系列作品传达出来。这些画作色墨浑厚华滋,氤氲之气流转,大片晕化中不乏精雕细刻,做尽文章的“活眼”,但无柔媚甜俗之感。尺幅巨大则气势磅礴,方寸小则不失大作构架。沉稳而不逐险,变化多端而不造作,一如哲人所云:“艺术风格曲折地表现着艺术家对世界的态度和把握方式。” 







看林道淡的书画,可以一下子忘却各种各样的纷扰。你只需静静地看,慢慢地想,舒舒服服地享受,便能领略中国画令人神往的精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