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诊疗模式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研究

 渐近故乡时 2016-10-19

应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诊疗模式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研究

周炜1,骆路2,曹丽娟1,赵济平3, 刘倩1,谭双1,刘海璇1,张蓓1李源1,李萌1,李然1,孟笑男1,何玉伟1,谷深1,张树源1,刘珊珊1

 (1.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王居易经络调整法确定异常经络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并与传统内科辨证+经验穴疗法进行比较,观察两者疗效的差异,并分析王居易经络调整法在中风病的相关辨证和治疗中有无优势。指标采用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法和证候分布。方法用随机法将138例中风后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0次后观察疗效,并比较3个月后疗效。结果:证型分布以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痰证、痰火互结、阴虚风动证型为主;通过Fugl-Meyer评分法观察均有较好的针灸疗效;三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虽然治疗组有较大幅度的分值提高,但治疗后当下与三个月后均未见统计学意义。通过NIHSS评分法观察均有较好的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针灸疗效;三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在治疗后当下未见两组疗效的差异,但在三个月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优势。结论王居易经络调整法在中风病的相关辨证和治疗中对于3个月后的疗效有一定优势

主题词中风;王居易;经络诊察;针刺;

     中风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疾病,其患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1,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生活水平。中风病是我科的优势病种,既往针对中风病的难治点上肢功能障碍做了针法的研究2, 但是何时选用何种针法仍旧是一个令我们困惑的问题。在2008年2月随王居易老师学习,将他的以经络诊察方法为主的诊疗模式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疗效3我们课题组在2012-2014年进行了随机对照观察应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诊疗模式治疗中风的影响的研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138例患者均为20143-20146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中风病房的患者。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情况的均数比较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剔除、脱落标准

1.2.1纳入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2)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3)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4)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或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5)自愿参与本课题者。

1.2.2病例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标准。

2)脑出血所致中风急性期患者。

3)有严重精神障碍者。

1.3试验设计

1.3.1试验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评价者盲的方法,以来我院诊治的所有对象共138人作为研究对象,由spss17.0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字,1为治疗组,2为对照组

1.3.2分配隐藏:由课题负责人按就诊顺序打开密闭、不透光信封,按信封内的组别编号分组。

1.3.3盲法

针刺治疗操作者均知道患者所处的组别;患者不能分辨出自己属于治疗组或是对照组;疗效评价采用盲法评价,不参加治疗,所有患者均按照方案固定一人进行经络诊察,诊察者不知道患者所处组别。

1.3.4数据管理

用软件EXCEL7.0建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双份录入,检错后进行及时更正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数据检查完成后,在SPSS19.0软件包下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有方差分析, 比较用χ 2检验,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α= 0.05 , P 值取双侧值。

2治疗方法

2.1干预方法

2.1.1治疗组:即经络诊察组。利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进行察经,之后根据症候、症候结构、辨经、选经、取穴、确定治疗经络和穴位并据此进行相应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方法:首先通过问诊将患者的主诉与现病史过去史进行详细记录,之后应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方法3,即在头部以及任督脉及肘膝以下手足十二经上医者用拇指在每条经络循行部位进行循摸切按审察每条经脉的状态。正常:经络缝隙清晰滑利。异常:经络缝隙不清晰,有异常反应如痛点、结节、空涩感等。然后结合症状判断病变经络,再结合患者主诉及病史通过辨证辨别经络确定需要调整治疗的经络,选取相应的穴位,最后通过针刺等进行治疗。如患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月余,伴烦躁、口苦、腹胀、乏力,余无异常。舌暗红苔白略腻,脉弦滑数。察经为手足少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异常,结合症状判断为风痰阻络兼瘀热内阻致少阳热盛,阳明、少阴、厥阴、太阴虚衰,选取调整少阳、阳明、太阴、少阴经脉,穴位取外关、临泣;手足三里、合谷、太冲、三阴交、复溜,手法少阳穴位用泻法,其余穴位用补法。留针30分钟。而手足太阳的经脉异常与主诉关系不大,可以不考虑选取。  

2.1.2对照组: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第二版)《针灸治疗学》取穴:水沟、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涡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阴陵泉、风市。

所有受试者选取0.25mm,长度为25-40mm的不锈钢针,头部穴位为斜刺,体针为直刺,针刺后进入皮下以患者得气为度。每星期接受5次针灸治疗,20次为一疗程,每次针灸时间为30分钟。

2.2疗效评价

2.2.1评价内容:采用评价者盲法,由专门的医师在治疗前后进行评价。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1年编订的《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

2.2.2评价标准

2.2.2.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观察证候分布特点。

依据《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该评分表规定每一证候的得分是将诊断这一证候的各项所得最高分相加而成,满分均为30分。证候诊断得分:≥ 7分为证候诊断成立;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等六类证型。

2.2.2.2  Fugl-Meyer评分法:由评价医师分别于治疗前后利用Fugl-Myer评分法对受试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Ⅰ级<50分,有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有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100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2.2.2.3 疾病病情缺损评价: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3研究结果

3.1证候分布特点


由上表可见,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痰证、痰火互结、阴虚风动证型为主。

3.2  Fugl-Meyer评分法


两组自身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评分法观察均有较好的针灸疗效;三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两组比较虽然治疗组有较大幅度的分值提高,但治疗后当下与三个月后均未见统计学意义。

3.3 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两组自身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NIHSS评分法观察均有较好的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针灸疗效;三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两组比较在治疗后当下未见两组疗效的差异,但在三个月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优势。

3.4脱落病例及原因

脱落病例10例,均为治疗组患者。2例被诊断癌症;3例患者转到外院治疗;1例乙肝,1例丙肝患者停止针灸治疗脱落;1例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停止针灸治疗脱落;1例患者突发下肢静脉血栓停止治疗。

3.5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均未出现晕针、滞针、断针、血肿等不良反应,有13例患者在针刺部位出现少面积淤青表现,约7-10天吸收,未见不适反应。

讨论

对于中风的针灸的研究现代研究多是针法或取穴方法的研究。如元锋国4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腹针及康复训练疗法;薛翠丽等5采用阴阳平衡针法,谢芹等6采用靳三针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曹氏等7取眼针上焦区、下焦区治疗脑梗塞后手指握力恢复;钱仁义8用开窍利咽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等研究者均是通过不同的针法、刺法治疗中风的各类症候,均取得一定效果。所有方法经研究证明有效,但我们认为针灸治疗模式应该是辨证辨经取穴的个体化治疗9,每一个个体虽然都是中风但是病变经络具有多样性。

王居易教授的调整经络法,是通过对全身经络的寻摸切按找到失常的经络,针对失常经络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经络的正常。《灵枢经水》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因此通过经络诊察发现异常经络之后进行辨经、选经、取穴、手法等3的治疗与经典所述相符。

我们的研究显示了中风患者的证型具有多样性,从表2可以看出,风、火、痰、瘀、阴虚、气虚六要素均有涉及,其中以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痰火互结为主。

从表3Fugl-Myer评分法对受试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可以看出,虽然两组自身前后对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三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没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可以理解通过经络诊察法关注的患者病变经络的调整,患者的疗效可以持续增长,而固定取穴方法对患者的疗效稳定性差。

从表4的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同表3的结论相符,依旧是治疗组的疗效稳定持久,而且在3个月后随访观察两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

早在《内经》时代就强调针灸医师的切循扪按方法,而现在临床医师大多通过内科的脏腑辨证理论指导针灸临床,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按照教科书上的固定穴组也有一定效果,但是经络诊察指导下的针刺疗效稳定持久。从研究结果看,教科书上的治疗中风的穴位也是根据中风病的发病特点总结出的取穴方法,因此在治疗疗程当下比较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自身对比都有疗效。开始的治疗过程没有体现经络诊察后的针灸治疗的优势,但随着疗程结束,三个月后两组的疗效体现差异。由此我们体会针灸对患者的获益应该体现在真正的改变他病变的经络,这样随着症状的减轻患者最终获益。

王居易教授通过他的研究观察到经络的病变异常是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更早于临床化验指标异常的出现,因此提出了“认识经络,呵护经络”的治未病观点10。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发现,患者的病变经络的被调整,患者的偏瘫等症状随着病变经络的恢复,肢体功能也随着增强,残疾危害减少。

4      结论

王居易经络调整法在中风病的相关辨证和治疗中与教科书上穴组比较在治疗疗程结束当下未见优势,但在3个月后有明显优势。说明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肯定,但王居易经络调整法对于3个月后疗效更有优势值得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