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述】长江流域史前装饰用玉

 天宇楼33 2016-10-19

     

     中国的玉文化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开始,玉器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灵祥瑞之物,它作为人们与神灵沟通的神物,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史前时期,人们以美石为玉。古人对玉的认识有“ 十一德说” (孔子)、“ 九德说” (管子)、“七德说”(荀子)、“六德说”(刘向)和“五德说”(许慎)。其中以“五德说”最具代表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玉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光泽滋润而柔和)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表里一致,从外可知内部) 其声舒扬,傅以远闻,智之方也;(声音舒畅而清扬,远远可以听到)不挠而折,勇之方也;(质地坚硬,不能弯曲,只能折断)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断口有棱角,但不很锋利)


       从许慎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心目中的玉,即一切细腻温润和色泽艳丽的美石。人们在生活中发现这些美丽的石头,并将之进行切割、穿孔和打磨,制造出符合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物。

一、长江流域玉器的分布状况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史前玉器分布的主要区域。长江下游的江、浙、沪、皖一带,大致分为两大块: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地区。其中发现玉器的重要文化遗存有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距今五千多年的崧泽文化及距今四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 其中, 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琢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形制多样, 几乎每件玉器都蕴含着神秘的功能,如璧、琮、冠型器等,并采用了镂雕、线刻、深浅浮雕多种工艺。



河姆渡文化 玉管 玉环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


玉玦,玛瑙质,马家浜文化,嘉兴市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项饰,嵩泽文化,宽8厘米,江苏省吴县草鞋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 玉壁

良渚文化 玉琮

良渚文化 玉梳背


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区发现玉器的古文化遗存有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及其他类型。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造型奇特,引起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田明利通过研究认为,“凌家滩墓地玉器的用玉习俗、种类形制、组合功能、制作工艺等方面,继承了江淮区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的传统, 并受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以及长江下游同时期文化的影响渗透,在此基础上相互融合,取长补短,[2] 推陈出新”。


北阴阳营文化


薛家岗文化


凌家滩玉人像,高9.6、宽2.2、厚0.8厘米

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1号墓。


        长江中游的鄂、湘、赣、川等地,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发现玉器的古遗存只有距今六千五百至五千三百年的大溪文化、距今五千三百至四千六百年的屈家岭文化及距今四千六百至三千八百年的石家河文化和龙山文化。 湖北石家河文化玉器以各类人面和动物形象为主,尤以龙凤透雕玉佩最为精致,而且在玉佩上能见到琢玉前设计的样稿线,充分证明了石家河先民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琢玉工艺。


屈家岭文化,玉饰。长1.2厘米、宽1.4厘米、厚0.5厘米。土黄色。上方形,素面,侧面中部有一个对穿圆孔。


玉面人兽脸 石家河文化


二、长江流域的史前装饰玉器
       长江流域的史前玉器精巧秀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含义,其精良的制玉工艺、神秘奇异的纹饰、浓郁的宗教气息如同一个个灵动的音符点缀于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中。本文主要将长江流域的史前装饰玉器作分类叙述。

       在新石器时代,玉器除了用于祭祀活动中,更多的是用于美身。从古至今,人们就有佩玉的风尚,儒家提出玉有十一德,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远古时期,由于玉的稀少和珍贵,只有少数高级贵族拥有各种装饰玉器,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原始的美学观念。长江流域的装饰用玉种类丰富多彩,各种人兽合一的玉饰、玉人、玉龙、玉凤、玉虎等玉器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表现了古人原始的审美情趣和对神灵的崇拜。尤以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和湖北石家河出土的装饰玉器独具特色。



凤形玉环 石家河文化 湖北省天门市


1.玉璜与玉玦
       玉璜和玉玦在装饰用玉中数量较多,造型丰富多彩,表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尤其是在玉璜两端和玉镯上雕琢出龙、虎等动物形象,表现出人们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和喜爱之情。玉璜是一种扇形或半圆形的器物,两端或中间各有一孔。对于璜的渊源,《说文解字》释璜为“半璧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那志良先生则认为璜的形状是模仿彩虹而来。在新石器时期,玉璜通常是作为装饰品出现在墓葬中,形制有弧形、半环形和桥形。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出现了最早的玉璜,距今7000余年。玉玦是一种带缺口的环形器,产于新石器时代,常作耳饰,中国最早的玉玦出现于8000年前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玉玦2件,直径2~2.2厘米,呈环形,缺口面不平直,表面粗糙,有明显的手工琢磨痕迹。


河姆渡文化 玉玦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璜和玉玦多为素面,晚期的凌家滩文化出现了雕有纹饰的玉璜。这件凌家滩文化双虎首玉璜外径11.9厘米、内径7.1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眼孔径0.2厘米。玉质灰白色,有黄色浸斑。扁圆弧形,两面纹饰相同,表面琢磨光滑润亮。璜的两端各浮雕虎首,用阴线雕刻出鼻、嘴,眼为双面管对钻孔,面部浅浮雕耳、脑、吻部和皱皮纹。琢磨出向前奔的前爪,璜上阴线花纹表现虎身花纹。造型独特,生龙活虎的形态似猛虎上山。



凌家滩文化 双虎首玉璜


2.人形玉佩
      在原始宗教信仰活动中,主要以祭“天”或“天帝”为重点。古人相信与天上神灵的沟通必须经由使者来传达神意,史前玉器中的人形饰和玉人就是人与神之间沟通的媒介。他们既是原始生活的写照,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及风俗在艺术领域的折射,同时也反映了史前人浓厚的宗教意识。大溪文化的人形玉佩、石家河文化的玉人头像和凌家滩文化的玉人造型写实,比例匀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大溪文化出土玉器主要有玉璜、玉玦、玉镯、玉人面等装饰品,其中有2件玉人饰尤其引人关注。大溪文化人形玉佩长6.8厘米,最宽3.5厘米,最厚3厘米,玉质黑色。立体圆雕大小两人,作背负状。前面大人双手叉于腿上,作半蹲状,后面小人贴于大人后背。器表磨制光滑,造型简练,展现出大溪先民的原始风貌。

大溪文化 玉人


      大溪文化玉人面形佩高6厘米,器呈扁平,正反两面各雕一个人面,脸面轮廓、鼻、口及眼珠均为凸起之浮雕,眼眶阴刻,人头轮廓近似于猴脸,双眼为圆圈形,直鼻梁,无耳,顶端有两个椭圆形穿孔,其中一孔残缺。两个浮雕人面,一略瘦削,另一稍浑圆,似分别为男性及 女性面庞之造型。这件器物尺寸小,顶端有钻孔,应为配饰。至于它的具体功能,最初的报告因为其来自儿童墓葬,故认为是儿童玩具,但李水城先生则认为:“原始社会人们的行动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耗费大量劳动,如果仅仅为的是制作一件玩具,似乎是很难理解的。它实际上担负着穰灾辟邪的护身符的职能”。


大溪文化 玉人面形佩高6厘米,四川省巫山大溪遗址。      


 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出土的玉人头像独具特色。荆州博物馆藏的玉神人头像长3.7厘米,额顶最宽3.6厘米,额部最厚1.4厘米。神像头戴浅冠,耳垂大环,菱形眼,宽鼻凸出,嘴角两边各有上下獠牙一对,颈部有一道细凹槽。此神像采用了平面线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技法,从头顶到颈底有一纵向的孔,可以佩戴,也可以固定在某件器物的弧形面上,其造型神秘,似为巫师。



人面形玉牌饰 石家河文化


凌家滩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出土的玉人共有6件,有坐姿和站姿两种造型,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和最完整的人形玉雕。


直立玉人高9.8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玉人长方脸,浓眉大眼,蒜头鼻,鼻两侧各饰一道横线,大耳,两耳坠部各饰一管钻孔眼。头戴圆冠,冠饰方格纹,冠顶饰三角形尖顶,冠后上部饰三条圆弧线,两耳孔处饰一道横线。颈部较高,饰数道竖线纹,两臂弯曲,双手置于胸前,腕臂上各饰五道横线,表示5件玉镯。腰略显瘦长,饰3毫米宽腰带,上饰5条斜纹。双腿站立,细长,两足并拢,各雕五趾。



       坐姿玉人长8.1厘米、肩宽2.3厘米、厚0.5厘米。玉人头戴圆冠,长方脸,浓眉大眼,宽鼻,大嘴微闭,上唇饰八字胡须,两耳均有钻孔。双臂弯曲,五指张开置于胸前,臂上有八道横条纹,似为佩戴的玉环,腰部装饰有条纹腰带,腿显短,呈蹲踞状。
      

 这两类玉人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戴有圆冠,且双臂置于胸前,这种类型在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非常少见,可能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从玉人的圆冠和手势,我们推测这是凌家滩人的王族首领正在进行某种祭祀仪式。凌家滩玉人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全身形玉人的罕见标本,标志着新石 器时代王族首领是把握族权和神权的人物。

3.动物形玉佩饰
       在中国玉文化中,动物形玉佩饰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题材。龙、凤、虎、鹰、蝉等吉祥动物在古人心中是吉兆、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降临祥瑞等神奇功能。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和凌家滩文化中的各种玉兽器型小巧精致,雕刻技法流畅自然,体现出南方玉器的秀丽。

        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十二生肖之一,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龙“是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临渊”,字里行间透露出龙的神秘。由于龙在人们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成为了玉器上的主要创作题材。龙的形象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采集的红山文化玉龙, 高26厘米, 圆雕, 体呈C形,梭形眼睛,吻部前伸,嘴紧闭,额头至颈后披长鬚,体中部穿一孔,可供穿绳悬挂。这件玉龙神态生动,气势雄伟,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以凌家滩文化的玉龙为代表, 它长径4.4厘米、短径3.9厘米、厚0.2厘米。器表琢磨光滑,温润,呈扁椭圆形。龙首尾相连,龙吻部突出,头顶雕刻两角,阴线刻出嘴、鼻、阴刻圆点为眼,脸部阴刻线条表现折皱和龙须。龙身脊背阴刻规整的圆弧线,连着弧线阴刻17条斜线并两侧面对称,似龙身鳞片,靠近尾部实心对钻一圆孔。玉龙两面雕刻基本相同。较之红山文化玉龙,凌家滩文化玉龙在细部的雕琢上更为精细,摆脱了最初龙的原始造型,使龙的形象更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吉祥动物。


 
玉龙 凌家滩文化

 

       凤和龙都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装饰题材之一,史前时期的凤是神鸟,在良渚文化玉璧上,就有鸟的图案,被认为是与上天沟通的使者。湖南省澧县孙家岗14号墓出土了一对石家河文化的龙凤玉佩,龙形玉佩长9.1厘米、宽5.1厘米,厚0.2厘米,龙体蜷曲,头顶有高高耸起的角饰,长吻鼻,小圆眼,脑后突起,尾端一分为二呈鱼尾形,龙体上有数个长方形和圆形镂空。凤形玉佩长11.6厘米、宽6.2厘米、厚0.2厘米,凤头饰羽冠,长喙曲颈,喙下刻一小兽,凤作展翅欲飞状,身上有很多阴线刻。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透雕佩饰极少,这对龙凤玉佩就采用了透雕技法,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龙凤刻纹有力,形神兼备,细部装饰更增添了华丽美妙之感,说明其琢玉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龙形玉佩 石家河文化 湖南省灃县孙家岗遗址14号墓出土

凤形玉佩  石家河文化 湖南省灃县孙家岗遗址14号墓出土


       除了龙凤题材以外,其他动物形象的玉佩饰在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中也有发现,尤其以石家河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玉佩饰最引人注目。

       玉蝉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最多的一种器型,石家河文化玉蝉长2.5厘米、宽2厘米、厚0.9厘米,采用浅浮雕的技法琢制出蝉的双翼、带节的背和尾,刻画精细,造型写实,形象生动。

       石家河文化玉虎头像长3.5厘米、宽2.2厘米、厚0.4厘米,器呈倒梯字形,双耳直立,额头有三个尖状凸起,鼻梁宽大,圆眼。

       《玄中记》说:“千岁之龟,能与人语。”龟在中国古代是有着特殊内涵的动物,是长寿和财富的象征,其质朴的外表下充满了灵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从史前时期开始,人们就用龟甲进行占卜,并将占卜的结果写在上面。凌家滩文化的玉龟长9.4厘米、高4.6厘米、宽7.5厘米、厚0.3~0.6厘米,分为背甲和腹甲两部分。背甲呈圆弧形,两边各对钻有圆孔,两圆孔之间凿刻凹槽,后部对钻四个圆孔;腹甲两边与背甲钻孔相对应处对钻两圆孔。玉龟出土时,腹甲在上, 背甲在下, 奇特之处在于中间夹有一件玉牌,呈长方形,长11厘米、宽8.2厘米、厚0.2~0.4厘米,玉牌四边均有圆形钻孔,中部偏右下琢一个小圆圈,在小圆圈上琢方形八角星纹,小圆圈外琢大椭圆形圈。两圆圈之间用直线平分八等份,每份琢磨圭形纹饰一个。在大椭圆形外沿圆边对着长方形玉片的四角各琢磨一圭形纹饰。根据古籍中八卦源于河图洛书的记载,玉牌图形的内容应为原始的八卦图,它与玉龟叠压在一起,说明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玉龟甲 凌家滩4号墓地


      八角星纹在凌家滩文化其他玉器上也有体现。这件玉鹰通高3.6厘米、宽6.35厘米、厚0.5厘米。器呈宽扁形。鹰作展翅飞翔状,头和嘴琢磨而成,眼睛用一对钻的圆孔表示,两翅各雕一猪头似飞翔状。腹部规整刻画一圆圈,直径1.8厘米,内刻八角星纹。八角星内又刻一圆,直径0.8厘米,圆内偏左上又对钻一圆孔。大圆的下部雕刻扇形齿纹作鹰的尾部,鹰两面雕刻相同,表面抛光润亮。



凌家滩文化 玉鸟(鹰)


        在中国8000余年的玉文化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古代先民们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玉器文化。这些造型秀丽、雕工精细、纹饰神秘莫测的玉器既有原始的朴拙美,又初显文明的典雅,显示出长江地区制玉工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巨大成就使之成为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为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不同文化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注释:
[1]张明华.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古代玉器[M].第16页.
[2]田明利.凌家滩墓地玉器渊源探寻.东南文化[M].1999-5.
[3]张明华.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古代玉器[M].第23页.
[4]金维诺,李松.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原始社会至战国雕塑[M],图一五,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5]李水城.从大溪出土石雕人面谈几个问题[J].文物,1986-3.
[6] 杨建芳.长江流域玉文化[M].第74页.
[7]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M].第40页.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