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2017-03-15阅读原文 中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按照考古发现历史来计算的话,已有近万年的辉煌历史。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在国人心目中,玉是石头中最精华的部分。佛教文化中,玉被誉为是“大地的舍利子”。王字旁、跟玉有关的汉字居然有300多个,而且多是形容宝贵、高尚,比如珍、琼、瑞、玳瑁等。带玉字的成语也有200多个,比如“金玉满堂”、“琼楼玉宇”、“化干戈为玉帛”等。在名著《红楼梦》中,那块通灵宝玉寄托了所有人最美好的幻想。可见,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今天本人整理了中国玉石的发展历史,为大家分享: 如果按照玉的发展历史,结合考古发现为时间主线,根据每个时代发展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史前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一)、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即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候石制的器物是人们主要的工具。人们在生产劳作中,逐渐从漫山遍野的石块中,发现了这些石头中的精华,并将他们处理成特定的形状作为装饰物或者具有某种神性的物品,这是玉文化的发源。 根据目前考古工作,在许多史前考古遗址都先后出土了大量玉器,主要整理如下: 1、公元前6000年前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出土了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 不过这些出土的玉器造型较为简单,多为磨制出来的工具。尚未出现独特的造型或纹饰。 2、公元前5500年前查海文化 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市西南约2.5公里处,约现存面积1万平方米。出土了玉斧等器物。 查海遗址博物馆 查海遗址出土玉器,已经具有特定的形态 (从迄今已掌握的发掘出土玉器的质量与水平及其玉文化面貌判断 , 我国玉器起源地之一 , 可能在兴隆洼文化 、 查海文化周边或其以北地区) 。 3、公元前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该时期出土玉器品种有璜、玦、管、珠、饼、丸、坠等,多系小件装饰品。由于当时人们制作玉器经验不足,琢玉工具尚不完备,再加之艺术欣赏能力较低,制作不规整。一般仅采用琢打磨光,器形较简单,器身多不饰纹饰。 河姆渡遗址出土玉器 4、公元前4000年的马家滨文化 马家滨文化因浙江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与相距不远的河姆渡文化为截然不同的两支文化。先民们已制造出玉,呈圆形,周边有一缺口,用以夹在耳边作为妇女的装饰,稍晚又出现了玉璜。玉磺呈半环形,两端各钻有小孔,可系绳挂于胸前作为饰品,可以推测,那个时候,先民们已有了一种朦胧的爱美的意识。 马家滨遗址玉器 5、公元前4000年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这个时候的墓葬均有各种玉器发现,多为生产工具和装饰品。 大汶口遗址代表性玉器 6、公元前3800年前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早期玉器基本延续了马家浜文化晚期玉器的风格,所见器型仍较单调,以玦、璜为主,但玉钺等突破装饰品范畴的新器形也偶有所见。 崧泽文化出土玉器 7、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良渚文化 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不仅造型非常独特,而且工艺非常精湛。 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而其深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良渚文化精美玉器代表作:玉琮 良渚玉文化代表作:山形器 8、公元前3000年前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热河省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红山文化出土了批量玉器,而且多以动物造型为主。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玉器,是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的“c”型玉龙,被喻为“中华第一龙”。 红山文化代表性的中华第一龙 9、公元前3000年前西坡遗址(仰韶文化晚期) 西坡遗址位于灵宝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这是黄河中游地区时代最早的成批出土玉器。 10、公元前2600年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石家河文化,以出土小型精致的玉件而倍受关注。玉人头、玉鹰、玉虎头和玉蝉属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华部分。这些玉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却很精细。 石家河文化玉人像 11、公元前2200年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于1924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 齐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这主要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其中也有少量的和田玉,还有的疑似青海玉。 (二)、先秦时代 1、夏代 许多古代文献反映,夏朝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比如夏王朝最后一个王桀,就将最宠爱的两个妃子琰和琬的名字刻在精美的玉石上。 河南偃师二里头是夏朝晚期的王都,目前所知的二里头文化玉器,就是夏代玉器的代表性形态。玉器主要种类有生产工具有玉斧、玉铲、玉城;装饰品有管、珠、锡形器、绿松石饰、嵌绿松石兽面纹钢饰牌;礼仪器有戈、铀、圭、刀、牙湾、柄形饰等。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龙牙璋” 夏代玉钺 2、商代 商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其宗法礼制十分完备,青铜器、玉器已成为帝王垄断的珍宝。这个时期出土的玉器品种繁多,除了具有宗教色彩器物外,也有工具、生活用品、佩饰及陈设用玉器。这些品种以礼器、圆雕人物最为珍贵,如玉璋、玉琮、玉璧等,而又尤以人物雕为最上。圆雕动物及容器,仅次于人物玉雕,也很有收藏价值。因为人物、动物圆雕工艺难度大,又具有写实的艺术特点,能反映当时的一些社会面貌。 商代玉人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在商代,玉器已经形成了非常严格的使用制度。 按用途可分为 7类: 礼器。祭祀天地神祗祖宗用玉、巫术用玉,如璧、环、瑗、玦、璜、圭、琮、簋、盘等。 商代玉簋 仪仗器。王、妃举行仪式时的仪仗用玉,如刀戈、矛、戚、钺等。它们形制虽类似兵器,但不能用于作战,仅有等级标志作用。此外,有槽榫的动物玉中有一部分也可能是仪仗玉。 工具。手工业和农业工具用玉,包括斧、凿、、锯、刀、铲、镰、纺轮等,因其中大部无使用痕迹,故也可能用于随身装饰。 用具。日用器具用玉,包括臼、杵、盘、梳、耳勺、匕、觿等。臼、杵系磨珠砂等颜料所用之器,盘可供调色之用,梳、耳勺、匕、觿等都是起居贴身器具,是挽弓拉弦用具。 佩饰品。佩带用玉有笄、钏、串珠、管、坠饰与动物形象玉器。 陈设器。动物玉雕中无孔、无槽、无榫卯的应是陈设用玉。 殉葬器。此时仅见置于死者口中的块状或蝉形的玉含,这是后世殉葬玉的萌芽。 另有功能不明者如器座形器、拐尺形器、匕首形器、柱状或长条柄形器。 殷墟出土之玉凤 殷墟妇好墓出土人像玉器 殷墟出土玉龙 3、周代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西周玉兔 西周玉饰品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为适应统治者喜爱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玉石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春秋时期玉器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 需要指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由此可见,那个时期,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已经存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战国时期玉饰品 (三)、秦汉时期 秦代出土秦玉寥寥可数。秦玉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 秦代甘露杯 汉代 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玉器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 西汉玉奔马,陕西咸阳出土 汉代葬玉很多,但工艺不平不高。反映汉代玉器工艺水平的是陈设玉。这些写实主义的陈设玉有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多为圆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汉皇室装饰玉有衰落的趋势,多见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刚卯、等。近年,偏居岭南的汉代南越王国出土大批装饰玉,以龙虎并体玉带钩、镂空龙凤纹玉套环最为精美,堪称稀世珍宝。东汉时,阴线刻纹又复苏盛行,绘画趣味有所加强。 汉代玉璧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环和玉盏。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的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 魏晋时期玉辟邪 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 唐代花瓣形玉碗 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唐代玉匠从绘画、雕塑及西域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琢磨出具有盛唐风格的玉器。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唐代玉环 (五)、宋元时代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 这个时期,是玉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礼'性大减, 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南宋的玉荷叶杯,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女真、契丹的 春水玉 、 秋山玉 ,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 宋代玉器 宋代玉荷叶杯 反映契丹王室贵族娱乐生活的春水秋山玉 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艺,海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雄健豪迈之气魄。 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制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其制作意图是为了反映元代国势的强盛。它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其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俏色处,也颇具匠心。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国家人文历史》将渎山大玉海评为镇国玉器之首。 (六)、明清时代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也是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乾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玺、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明清玉器千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 明代透雕三螭杯 明代玉杯盘 明代玉笔筒 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清代出土菊瓣形玉盘 清朝时期玉雕:桐荫仕女图 清代白玉透雕壶 中国玉器经过上万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万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而这也正是玉文化所独有的魅力。玉文化的兴盛不衰,是中国古代匠人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的见证,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当今天的人们目睹历史长河中那精美的玉器,最应该为这些优秀匠人们点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