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回到原点:让教为学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hankagou 2016-10-19

回到原点:让教为学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关于转变教与学方式的思考

                                          牛献礼

                                             

1、学科教育的重心在哪里?

       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学习与评价成为最主要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以学科为手段,通过学科专业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可见,二者的价值取向迥异。

   教育是关于完整的人的事业,是关于人的终身发展的事业。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育要立足“学科育人”,培养公民素质,“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从大的方向看,以下几点应该在学科教育中受到足够的关注:

      ☆尊重每一位儿童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密切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与学科内容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或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适当联接。

   ☆强调学科核心思想和学科本质特征;

   ☆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

   ☆处理好自主学习与讲授教学的关系,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

   

2、教与学的方式应该向何处转变?

       传统的学习追求的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标准答案。至于当前流行的以所谓“高效教学”为标签的“学案导学”,实质上仍然是以知识学习为唯一目标,以“做题”为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过程性目标主要体现在从课本或其它资料上寻找标准答案;看上去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学什么和怎么学”都出现了严重偏差。

   面向未来的学习找到答案固然重要,但是探寻各种可能答案的过程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为此,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感悟与建构,“知识是学生想清楚的,而不是教师讲清楚的。”教师要根据学科的核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重要课题——

·    让课堂有机会进入一种“胶着的”对话状态;

·  让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速度”来得慢一些;

·  让课堂能够提供学生更多“讨价还价”的机会;

·  让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产生观念、问题、猜想和假设;

·  ……

   从而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慢慢地,“听课加做题”的单一化学习生活会逐步退出舞台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学习”——

    ☆听讲做题是学习

    ☆自主探究是学习

    ☆课外实践是学习

    ☆展示、交流、对话也是学习

     ……

   教学改革不是以某种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什么时候进行合作、什么时候进行探究、什么时候需要讲授,应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知识的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低来进行。而且,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讲授教学原本就是相辅相成或相互转化的关系,考虑到当前班额较大的现实环境,教师不可能用自主学习完全取代讲授教学。可以说,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实现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丰富性。

3、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高质量的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引导。要“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语),教师以课堂学习的设计师或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的姿态展开活动。在课堂上,儿童以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和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有意义的活动追求着高品质的学习。

   课堂教学要由“主观地教”转变成“有根据地教”,更有针对性地“教”。教师要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尽可能提高学习的质量——

   教师的课前准备要集中指向于准备好材料(或活动)、设计(或引出)好问题。注重发挥知识或课程本身的魅力,让学生因知识或课程自身的魅力而自愿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之中。

   有效的讲授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提问”的时机并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和“对话”,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出”而不是“堵塞”学生的真实想法,给各种基于思考的观点与想法提供碰撞的机会。

   应常常以“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想”等类似启发性话语与学生对话,并注意延迟判断学生的反馈。

   在学生没有理解教师的指令或回答错误或不能回答的时候,采用重述问题、解释问题、转化等策略;在学生讨论时,引导思考的方向;在学生做练习时,提供必要的指导线索。在关键的学习点处,提供有助于深层思考的问题(质疑、追问),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处理好“教与学”问题的一大关键在于加强学生研究,教师每读懂一名学生,就意味着在专业发展上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