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庐书院第二届专题班第二次面授 本次面授邀请到董水荣老师前来讲学 给大家带来一场精彩讲座 (以下为节录) 《行草书的演化》 西晋的《平复帖》与同为西晋的《济白帖》相比,草书内部的出现了两种不同用笔方式。不同的用笔方式从现出土的资料看,早在三国时期这开始分化了。不同的用笔方式后来演变成章草与今草两种不同的书体。 (济白帖)
那么是哪两种不同的用笔方式呢?一是“实按”。“实按”:是指毛笔入纸后保持一定下按的力度行笔,行笔过程中没有突然轻重的变化,并且以圆转的线形出现。一是“提按”。“提按”:是指毛笔入纸后,行笔过程中通过向上提与向下按,有明显的轻重变化,并且以方折的线形实现线条方向的改变。《平复帖》还保留着由旧体章草书“曲化”的古拙体势,以及“实按”与“涩进”的用笔方式。长沙走马楼的三国时期出土的木简中一枚“然考人尚如官法不得妄加毒痛”一行草书,用的就是以“提按”为主的用笔,也有很明显的今草意味。当然这不是一个孤证,同时出土的还有像《草书佚名残书信简》更有今草的用形态。 到了《济白帖》已有了明显的尖锋书写与提按的用笔方式和更为连贯的体势,这一方式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以“提按”、“尖锋”、“转切”为用笔方式。以“提按”运笔方式、“尖锋”起笔方法作为用笔书写的特征,使得书写工整清丽而流畅。并且今草与行书作为新的书写主流,所以现在看晋代以后的章草,将旧体章草的沉实、静穆的书写气质变得荡然无存。尽管后来的章草书写中的收笔,有众多波磔的隶书形态的表现,这种表现只是证明章草的一种外形特征了。现在我们看《平复帖》却没有明显的波磔笔画形态,可见章草的艺术内质不是依赖收笔的波磔来表明章草的艺术特征。我也因此把《平复帖》视为旧体草书的审美绝响。
《平复帖》一直延续章草旧体用笔特征。大量汉简墨迹中可以发现,章草在简化隶书过程,对隶书起笔动作的逆势回锋使线条起笔处或圆或方。隶书的草化与简化中,从用笔视角中看,首先草化的就是严谨规范的起笔方式。与隶书相比章草书即使有起笔回锋的动作也是比较急迫而草率的。我们现在察看早期汉简的起笔,越往后,起笔动作越草化,甚至有许多墨迹没有起笔回锋的动作,笔毫入纸后直接推进行笔。甚至一些汉简中,有尖锋入纸起笔,看来推进书写的速度,在日常书写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快写的结果,使得起笔动作更为率意。旧体草书,虽然起笔草率,但个别点画形质,还是给人饱满,凝重而厚实的线质。这是为什么呢? (平复帖)
章草起笔入纸之后,多用“实按”形成稳健的铺毫状态。为了使铺开的毫端,能正常的书写,不得不在行笔和收笔过程带着涩劲推进行笔。特别是短笔画的收笔,多有波磔,而波磔的应用看似与隶书形态相近,实则是旧体草书调锋的方式,波磔以较为缓慢的运笔无意识地起到了调锋的作用。所以章草中,波磔的点画形质都特别的厚重,即使短促的笔画也有厚重之感。从这里我们看到旧体草书的用笔有“急入缓收”的用笔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点画形质表征。以敦煌木简为例,这种起笔动作和个别收笔动作带有隶书波磔,都是深受隶书书写习惯的表现,而不是刻意模仿隶书形态的后果。《平复帖》与汉简相比,在原有的旧体草书基础上,更弱化了起笔与波磔的隶书形态。但更强化了“实按”的用笔方式,使得旧体草书的线质更 为古拙而浑厚。
《平复帖》与早期章草相比,更为整体统一,没有那种还受到隶书波磔笔势,不成熟的连带所形成的零碎感。《平复帖》一方面更为饱满的起笔形态与“实按”用笔,线条粗细相当,给人更为统一笔画形态。零碎的点与短画被较多的长线所代替。长线的出现也是因为有了较多连带的后果,连带也使得结字更为紧密与整体。如果更多的连带必须改变原来带有波磔与独立笔画的用笔方式,书法的结字形态与运笔的方式有很多的关联。 (以上为节录)
![]() 董水荣 笔名潇遥,1974年9月出生于附件长汀县叶屋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水画家。现为吴江书画院执行院长、江苏青年书法家学会副秘书长、南吴门书社秘书长。书法理论文章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等专业报刊发表100余篇文章,70余万字。出版有《视野与对话 --- 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解密小草千字文》(合著)。 ![]() 董水荣老师新书《回望经典》 (了解更多 请点击底部阅读全文)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