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书法之十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书法

 白罂粟 2014-01-0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书法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长达三百多年,华夏大地经历黄巾起义与董卓之乱,天下三分,先是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洛阳,国号魏;接着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立晋(西晋),一度短时间统一了全国。司马炎死后,宗室爆发“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乘机分立政权,先后分化出十六国,政治格局错综复杂。晋朝宗室司马睿于318年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南朝伊始,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公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自此进入南北对峙时期。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北朝历经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两魏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直到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一统北方。四年后,隋朝取代北周;公元589年,隋南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汉末,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往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南北朝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教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战乱频仍,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钳制相对宽松。因而此一时期文学艺术得到自由发展,文人书法步入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繁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朝的书法是各种书法交相发展的时期,隶书继续走汉末程式化的末路,楷书逐渐发展成熟,草书经章草时期发展为今草,行书在楷隶的递变中由发展到成熟。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大略可分为两个时期:魏、西晋为前期,东晋、南北朝为后期。

三国时期的隶书为通行书体,当时碑碣都用隶书,《上等尊号碑》、《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吴皇象《天发神谶碑》等都是典型的官隶书,书体方正,气势庄严。这时民间流行的楷书逐渐发展完备,开始取代隶书。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楷书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由于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减省隶书波磔、笔划的楷书,更便于消息的传递和军令的发布,而书法本身发展的规律是由繁到简的过程,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楷书的形成,是和隶书的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楷隶的递变,我们可从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泰始五年简、晋人写《三国志》残卷等书迹中了解其全过程。

历代文人书法之十四 <wbr> <wbr>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书法
                             吴  皇象  天发神谶碑(局部)

草书是这一时期的另一成就。草书到汉末流行愈来愈广,面貌也日益增多,这时就需要有一个标准的写法,这样,笔划带波磔的“章草”就应时而生。章草到了西晋时逐渐起了变化,开始向“今草”转化,即不带波磔的草书。由于隶书的衰颓、楷书的兴起,章草向今草转化成了必然的趋势。魏晋是章草和今草的交替时期,到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逐渐定型,今草删除章草的波磔,加强了用笔的使转变化,既有转折而笔势又连绵不断。由于结构、体势的变化,又富于流动而有韵致,使草书发展到更高更美的艺术水平。

行书产生于汉代,发展成熟于魏晋,行书成为一种书体,与楷书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钟繇善楷书,楷书“务从简易”即成行书,随着楷书架势、笔划顿挫的定型,行书也渐趋定型,时间大约是在东晋。行书经王羲之的创新,成为士大夫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王羲之脱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写法,创造出俊逸、雄健、流畅的书风,从此,行书成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书体之一,流传至今。

两晋时期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卫铄、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历代文人书法之十四 <wbr> <wbr>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书法
                    东晋  卫铄  楷书(局部)

书法发展到东晋和南北朝,与绘画并列为艺术珍品,搜集珍藏法书成为时尚。当时书家对墨迹珍重备至,经常把玩。晋人书法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俗好清淡,风流相扇,志轻轩冕,情鹜皋壤,机务不以经心,翰墨可是假手,或品极于峰杪,或赏析于毫芒,至乃父子争胜,兄弟竞爽,殚精以赴,疲神靡辞,以此为书,宜其冠绝后古”(见《书林藻鉴》)。

历代文人书法之十四 <wbr> <wbr>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平安贴

南北朝是楷书百花齐放的时期,楷书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到了东晋已逐渐成为通行的书体,南朝宋刻石大都运用楷书,北朝碑刻比南朝更为丰富,尤其墓志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其书法也极为精彩。正是由于楷法尚未定型成矩,其体势以至笔法可任书法家自由发挥,不受成法所限,所以南北朝书法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并不是偶然的。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史称北魏书法为民间书法,若以名而论,当推郑道昭父子为一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

魏晋南北朝书论盛行,也促使了文人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流行至今的论著有:西晋卫恒《四体书势》、索靖《草书势》;北魏江式的《论书表》;南齐王僧虔的《笔意赞》、《论书》;梁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陶弘景《论书法笺启》;袁昂《古今书评》;庾肩吾《书品》等。在书法用具上,这一时期,造纸材料和技术发展,使纸得到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已取代竹木简和帛书。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有韦仲将的制笔方法,他选用兔毫和羊青毛,使其软硬相辅,用起来更得心应手。东晋时笔有“鼠须”、“鸡距”等种类,《笔经》传钟繇、王羲之皆用鼠须笔。

魏晋南北朝朝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期,在复杂的历史时代中,发展完成了楷、草、行等书体,产生了像钟繇,王羲之那样伟大的书法家,创作出了光彩夺目、五色缤纷的书法作品,从而开拓了唐代书法的鼎盛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