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犀角(现用水牛角代)、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方歌】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可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证治特点】犀角地黄汤所治方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致躁扰昏狂;二则热邪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三则血分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因津少而浓稠,运行涩滞,渐聚成瘀,故舌紫绛而干。此际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息,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邪热与瘀血互结,可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与凉血散瘀同用。 【使用注意】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 【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方歌】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功用】 解表清里。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证治特点】 葛根芩连汤方证是因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所致本方功能解表清里,然从药物配伍作用来看,显然以清里热为主,正如尤怡所云:“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由于葛根能清热升阳止利,汪昂赞其“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故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使用注意】原方用法,葛根先煎,而后纳诸药,因其“气轻质重”,先煎则“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方歌】白虎知膏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生气津。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证治特点】 白虎汤原为治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温病学家又以此为治气分热盛的代表方剂。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由卫及气,皆能出现本证。以清热生津法最宜。方中君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臣药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或脉见浮细或沉者,或血虚发热而脉洪不胜重按者,或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组成】酸枣仁、川芎、知母、甘草、茯苓。 【方歌】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香甜。 【功用】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证治特点】本方为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失眠之常用方。心肝同治,重在养肝之血;补中兼行,以适肝性。 【使用注意】本方重用酸枣仁,且需先煎,方能取效。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 【方歌】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功用】 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证治特点】 防风通圣散所致病证由于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所致。治宜疏风解表,通里清热。方中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感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汗下清利四法俱备,上中下三焦并治。正如《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所说:“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使用注意】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 据说学中医的人颜值高?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在这个“拼颜值”的时代,中医人本来就有儒雅高贵温润如玉的气质,再加上一张颜值爆表的脸,真真是极好不过的啦! 编辑:邹汶珊 本文由全国中医考研整理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