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安的新片砸了,我们还能期待些什么?

 开心华之里 2016-10-20

10月14日,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纽约电影节首映,砸了。

很快,烂番茄上也迅速反映了一手评价,目前新鲜度为44%,毁誉参半。

14日当天,烂番茄上外媒给出了4个评价,3烂1鲜。

其中,就数The Wrap批评得最狠:

“本片运用了120帧率,导致前景的人物鲜亮得如同杂志上的高清照片,而背景的人与事物模糊得一塌糊涂。更诡异的是,它的超清3D技术让画面看起来像上世纪80年代的录影带画质。这种新尝试是为了让电影更加真实,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

相对而言,华人观众们体现了更多的包容与期待。

最成功的华人导演 + 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这部承载着万千期待的电影,目前看来,并未掀起人们想象中的巨浪。

很明显,大多数人还无法接受:3D+4K+120帧。当然,差评主要还是集中在120帧上。

120帧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每秒收录120张连拍。

目前,我们的电影是24帧。

20世纪20年代以来,电影作品一直遵循这一金规玉律,因为它完全符合人类的视觉暂留。

更高的帧数,会让画面更清晰、更真实。

但同时,也更没有电影感。

据十点君了解,14日当天的首映影院在纽约林肯中心旁边的AMC Loews Lincoln Center13。

这家影院拥有纽约最大的IMAX屏幕,也是目前纽约放映水准最高的影院之一。

当晚,李安也有出现。

他就像个刚交了卷的考生,有些疲倦,有些拘谨,对于这次的考试成绩,他也没有把握。

「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主创在首映式上合影

当电影开始,第一个高清镜头露出,主角比利从床上翻身而起,接了个电话。

画面如同一掬清水泼入观众眼里,观众席上瞬间炸出一系列“Holy shit”、“OMG”的惊叹声。

太TM清晰了!演员仿佛就站在你面前,所有的细节都一览无余。

几年前,詹姆斯·卡梅隆开始推崇48、60帧的高帧数时,他说:

“如果说3D电影是隔窗而望,那么高帧数就是拿开玻璃,亲眼看见真实。”

看来,此话不假。

然而,接下来的感受,却很要命。

在120帧和4K的帮助下,3D效果明显,画面特别亮。

一般 3D 电影的放映亮度约为 2.5~4.5FL(FL即福特朗伯,亮度的测量单位),本片的亮度高达 28FL,是一般 3D 电影的 5 倍有余。

很难想象,如果用国内大多数影院那种垃圾3D放映,这亮度该会变成怎样一种灾难。

同时,影片并没有采用常规电影的1:2.35的纵横比,而是采用了高清电视的16:9的纵横比。

对于总体的观感,网友@好样的 是这么说的:

“像家里大人带着第一次去逛大中电器的液晶电视区。”

很真实,很鲜亮,很奇怪,很出戏。

3D+4K+120帧,它们结合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拥有“沉浸式”的体验。

但观众们似乎无法完全沉浸下去,因为它太震撼了。

片中,最让人期待的战争场面,以及中场秀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却带来了超乎想象的震撼感。

主角比利和敌人贴身肉搏时,那种共鸣感就仿佛一切发生在你面前,汩汩而出的鲜血淌到了你的身边。

本片监制之一的本·热尔维在接受采访时就说了:

“参加测试的观众看了一部分镜头,他们说,看过战争场面的40分钟之后,他们还在颤抖。”

再说演员的表演。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 3D 电影作品,大多都是选取奇幻或科幻等题材,进行大片制作。

但李安不同,他认为,3D 的强项在于表现真实,看清楚人的脸,也就是所谓的 intimacy(亲切感),你可以看到人的气色、感受到人的感觉。

“对我来讲,像是人脸的 close up(特写),是 3D 最大的一个前进。”

在如此高规的拍摄下,你会更清楚地看到演员的脸。导致的结果就是:

一,演员无法上妆,每一个毛孔都清晰可见。演员的形象受损很多,老演员就更吃亏了。

二,表演方式也不能和过去相同,过去的表演方式只会让演员在镜头下显得很 夸 张,演员的表演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他们需要用更多细微的、不被察觉的表情、动作去表演。比如说,如果剧情需要他冷,他就必须真的觉得冷。

在本片中,男主的表演就被媒体吐槽“过于流于表面”。

而出人意料的是,“无论演什么都一贯面瘫脸”的暮光女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在本片中的表演,却获得了好评。

片中,她饰演男主的姐姐。

再看剧情。在技术升级带来的诸多问题下,似乎很少人去关注剧情。

本片讲述的是一位少年士兵的成长。

青春年华,意气风发,本应该在东北玩泥巴。

男主比利却被派到伊拉克前线打战,鬼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而他的故事,终究成为国家的故事。

为了展示伊拉克战果,国家将他们召回一天,开了一场全国瞩目的大party,举国上下都在庆祝他最糟糕的一天。

之后,他们又被丢回了战场。

一天之间,男主从地狱到人间,经历了爱情和成长,再回到地狱。

军人,经历了战争,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们和普通人不同,对于周遭的环境体会不同。面对四周,他们会高度紧张,保持高度敏感。

很多军人打完战回来,好好的正常人,在别人看来都变得“不正常了”,他们便是“战后症候群”。

李安希望把这些平常不被注意的东西讲出来,讲清楚,然而前方带来的评价似乎不太好。

但毕竟本片的编剧是比尤弗依,曾经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十点君始终还是怀抱期待的。

李安说:

“我总是问我自己,‘你能做清晰的梦吗?’答案是不能。”

活跃于 1960 年代的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曾经把电影称为“每秒二十四格的真理”。

这一次,李安似乎不仅要实现技术的升级,让梦变得越发清晰;

同时还要修订建立在“每秒二十四格”基础之上的电影美学。

正如他在首映之后的发言——

他做过很多次电影首映,但这一次他不仅是发布一个新的电影,还是发布一个新的媒介。

当然,即使是新媒介,十点君相信这也只是李安对于电影先锋实验的一小部分。

曾经,「绿巨人」让鲜有失手的李安成为了“烈士”。以至于惨败之后,李安曾一度考虑过退休。

但新技术的产生运用,总是要有一些人打头阵。

如今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想必已经越过「绿巨人」,把李安推到了“革命烈士”的位置。

李安敢第一个吃螃蟹,或许于他而言,再做一次烈士也无妨了。 

只不过,想要让这样的技术,在电影中长久发展下去,势必需要更多的不同:

不同的表演方式、不同的现场打光、不同的运镜拍摄等等,所有的制作流程必然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目前,李安在新的技术上开了一个头。同时,他也表明了担忧:

“这样的技术尝试,业内的人并不会跟上。”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撞个头破血流。

这部片11月11日将在北美和国内同步上映,但是全球能支持这个技术的影院没几家。

在国内,只在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

由于技术限制,放映时,估计也没办法还原到120帧播放。

所以大伙儿真正观影时,剧情和技术结合得好不好?体验爽不爽?效果赞不赞?表演好不好?十点君始终坚持:看过再作论断。

单身狗如十点君,该不该打个飞的去上海度过这个光棍之夜呢?

最后,听说国内版将被某“译制片杀手”翻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