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No,正是“检验+”时代

 广州平淡 2016-10-20


宁永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胡必杰教授提到“感染病科3.0”,和笔者不谋而合。笔者之前在一个单位报告时(20160830),提到“检验+”时代。笔者1992年开始在北医就读检验医学本科。那时候还叫“医学检验”呢。在亲身经历的24年中,笔者体会今天国内的检验医学已经与当年形态有所不同,变化较大。笔者称之为“检验+”时代。


        检验医学:


        ☆  就工作性质而言,包括常规、临床、教学、科研、管理5个方面。


        ☆  就专业分支而言,包括血液学、体液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输血医学、分子生物学、脱落细胞学(本质是病理学)、治疗药物监测9个分支。


        ☆  就专业层面而言,包括学科理论、技术实践2个层面。


        ☆  就检查位点而言,包括体内直接检测、床旁检测POCT、实验室检测。


        此为一般性认识。


        从常规检验工作来看,近年有7个变化非常明显:


        ☆  高通量:以前是单人单个时间段内,完成1个检查/1个试验。现在是同时完成多个检查。比如,生物化学仪器同时进行上百个试验;细菌鉴定卡,一张卡片几十个反应;质谱,一次测试百个菌株......效率大幅度提高。


        ☆  流水线:标本采集、送检、前处理、检测、标本归档、报告提呈,整体成为流水线。如果仪器流畅、质控在控,检验工作已经大为简化。血液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已经进化为一键模式——只按一下“审核”按钮。细菌学因为涉及形态学,所以还是二键模式——第一次按键,告诉系统操作哪个菌落,第二次则是按审核按钮。略有逻辑能力的人都会知道,如果系统特别稳定、质控十分良好,那一键模式的下一步就是真正的全自动化——完全不必人为干预了。目前的障碍在软件智能方面。


        ☆  智能化:就是对人的行为、分析、决策进行软件模拟。目前实验室已经实现了LIS联网,迈出了智能化的第一步。但目前的LIS比较笨拙、比较机械。未来人工智能会进一步发展,检验人将进一步解放。


        ☆  全流程全要素质控:很多观念把质控放在管理里。确实,质控有管理的性质。不过我更愿意把它放在常规工作里,因为这是常规工作的基础、前提和必须。我们从不做质控、偷工减料质控、正规质控、到全流程全要素质控,一步一步走来。最后一步非常难,目前的困境在几个方面:分析前、分析后质控如何落实;分析中失控如何有效调整;随机问题如何避免;POCT检查质控如何规范等。


        ☆  体内直接检测、床旁检测POCT对实验室检测的替代:这是无法避免的必然趋势。目前POCT已经逐渐成势。


        ☆  检验中心、独立检验机构检查,对医疗机构自身检验科检查的冲击越来越大。国家在扶持独立检验机构,中小型医院检验科未来堪忧。


        ☆  医院内实验室整合:这一条在国内多年来分合流变,始终没有结果。有的医院非检验科、非科研型中心实验室外的小实验室,多达数十个。其管理、质控、专业等方面问题不少,亟需改变。


        笔者觉得,逐渐实现流水线是检验+的最佳体现。如果1980s纯手工时代是检验1.0,1990s仪器自动化时代是2.0,那未来完全实现流水线建设(包括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科,是3.0检验平台。


        从参与临床来看,3个变化值得关注:


        ☆  多层次、立体化参与:电话咨询、定期临床咨询、床旁会诊、多学科会诊、大查房,各种形式都需要检验医学专业的存在。无论预防、诊断、治疗、控制,都需要检验医学的建议和决策。


        ☆  多学科会诊的深入要求:上述形式最难的是多学科联合会诊。病例往往急性、危险、重症、复杂、累及多器官系统、基础性疾病多种......检验医学如何起到应有的作用,恐怕国际上也在积累经验。


        ☆  互联网+:


            ◆  基于互联网可以远程会诊,检验科需要参与


            ◆  患者检查可以互联网呈现,需要具体实用。患者就诊时,很可能在其他医院、或检验中心完成了检查,会诊时我们面对的是互联网传递的结果,需要我们解释、实践。


        按:上述变化对人员管理、培训、评价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按:曾经争论了一段“医学检验”和“检验医学”的是否。笔者认同检验医学的名称,检验医学涵纳了医学检验。如果检验医学是学科实际,那参与临床则是必然。所以笔者的学科判断中,参与临床比教学、科研重要,它与常规检查是表里统一、枝叶紧连的。


        笔者觉得,参与多学科会诊是检验+的最佳体现。如果说1980s-1990s以电话解释、沟通为主的临床参与方式是1.0的话,那么,检验科有了自己的检验医学主任医师,且其实际水平到位,正常参加多学科会诊,则意味着参与临床2.0版本升级完毕。


        从教学来看,6个变化纷至沓来:


        ☆  医学院的学生状态:90后和00后学生的物质基础、思想面貌、价值观念、视野眼界与60后、70后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面对的世界、外部环境、国内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学如果不随之而动,则会陷入僵化和低效。笔者已经看到,原有的一些教学问题在越演越烈,而新的教学问题开始作俑。


        ☆  学习目的:60后70后更加安于专业,视野相对平和有限。而90后眼里,专业已经弱化,可入可出,远非必然。这给教学带来的难题是,如何把学生吸引在检验医学专业之内。笔者看到,特别优秀的学生会远走英美,酷爱赚钱的学生会创业炒股,不耐寂寞的学生会转向其他......如此种种,导致不太赚钱、地位最低、标本肮脏、压力巨大、升职有天花板的检验医学专业,不太容易吸引年轻学子投入其中。


        ☆  教学手段和方式:


            ◆  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的大量应用,互联网资源的广泛多样,导致教学手段变化很大。老师刚刚说到一个新名词,学生已经goooogle出来。手机呈现的信息远比讲台讲解丰富细致。教学面临的竞争已经不是同事竞争,而是与互联网竞争、与百度数据库竞争。


            ◆  基于病例的模式、基于讨论的模式、基于自学的模式,目前都有实践,但仅仅是花边点缀。


        ☆  职工继续教育:目前已经具备了形式,但实质、效果非常不好。如何完成制度化、定期化、深入化、实用化,还有待发展。


        ☆  检验医师的培训:目前已经启动。但长期经验显然是空白。检验医师梯队建设,在国内尚且新鲜。


        ☆  大环境:医患紧张、工作环境恶化,开始影响整个临床医学各个专业的教学。检验医学自然不能逃脱。局面不改,长远不利。


        笔者觉得,教学对象的变化是检验+的最佳体现。60后、70后视专业为自己的必然未来,愿教愿学教学和谐,可以称之为1.0时代;而面对90后,教学需要因应新变化,真正以受者为中心、有明确实际效果、能够吸引学生一生从事的教学,则是2.0教学方式。


        科研呈现5个变化:


        ☆  制度建设有了开始,科研人员的时间安排、任务分配、奖金数额,与常规工作、非科研同事的关系在逐渐理顺。科研成果也逐步展现,高水平论文日益增加。


        ☆  泛化:科研行政化已经遍地开花,全民皆科研已经逐步实现,科研功利化已经逐渐明晰——短期有利的效果比较明显,长期负面影响尚待观察。


        ☆  SCI压力巨大:正面引导固然必须,负面影响也已经开始作祟!


        ☆  全面基金化:科研=抢钱(基金)+SCI+学位/职称(→名誉→位置→权力→金钱......)。可以说,不会抢钱,裹足不前;没有基金,没有科研。


        ☆  纯粹兴趣驱动的科研已经消失;实际问题驱动的科研逐渐式微。而真正的科研应该源自实践、乐在过程、解决问题。


        笔者觉得,面向国际紧盯SCI是检验+的最佳体现。1980s-1990s自发科研、兴趣科研为主,视野有限,可以视为科研1.0时代。科研逐渐行政化,甚至功利化为2.0时代。而紧盯SCI、视野全面国际化,则是科研3.0状态。


        管理涉及4个层面:


        ☆  医院管理合作:医院的专家委员会、设备试剂审批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等管理运作,需要检验科全面参与。如何在其中发挥有效作用,如何与兄弟科室平等深入合作,尚不明晰。


        ☆  科室综合管理:


            ◆  1980s到1990s仅仅是面向常规工作安排人力、物力,较为简单。目前则常规工作量激增、需要参加临床会诊、必须完成科研任务、人员层次由大专到博士等等,管理局面复杂化。而管理往往是国内检验科最薄弱环节。此消彼长,局面吃紧。


            ◆  同事:已经不仅仅是养家糊口,工作要有乐趣、情调、成就感、上升空间、价值体现......。


            ◆  手段:团队合作、互利共赢是最佳选择。暴力和独断,已经没有市场。


            ◆  分工定位:管理层、组长/技术负责人、一线职工3层的分工、定位、消长、合作等,都需要现代管理理念、长期实践博弈。


            ◆  晋升:相马不如赛马,个人发展会赢得认同与合作。


            ◆  自律:偶有院长、检验科负责人贪腐落马,行业风险逐渐明晰。在位自律不是高尚模范,而是底线和必须。


            ◆  专业管理——目前是15189,远期是CAP认证。目前各种专业管理,大多套用15189理念乃至条文。申请与否只是形式了。


        ☆  患者综合管理:


            ◆  这涉及到患者教育、检验信息的管理、标本资源管理等问题。国内应该说刚刚起步,还没有热起。


            ◆  患者教育是永恒的主题!患者信任才是真正的服务!


            ◆  检验信息比如标准化的问题,如果连名词都没有统一,则无法标准化,更不必谈大数据。


            ◆  标本作为资源的价值还远没有获得重视。一批一批标本随后高压,保存仅仅为了应付检查而已。


        ☆  管理评价:传统方式是领导评价,迎合领导是第一选择。现在还增加了临床医生评价、外部专家评价、患者评价、互联网评价等等。互联网+,多了互联网水军——婆婆多了!^_^


        笔者觉得,团队管理(而非依靠个人力量)是检验+的最佳体现。1990s及之前的比较单纯的单向管理模式,可谓1.0管理模式。而今天平等互助,形成良好合作的管理团队;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真正落实CAP或15189管理要求,则是管理2.0阶段。


        从学科建设看,2个角度


        ☆  学科理论:


            ◆  应该说学科理论建设已经起步,目前正在由量变到质变。


            ◆  这一方面国内一直不重视,甚至不懂,学科严重工具化,沦为实用的奴隶。这从学科名称一度为医学检验;专业书籍都离不开检验二字,就可见一二。另外,专业书籍、会议都漏了“学”字,比如《临床血液》(应该叫临床血液学)、“某地区临床微生物大会”(应该是临床微生物学)等,也可见一二。其实,这首先是一个学科,其次才是应用。应用如何,是以学科理论、学术研究为基础和前提的。学科理论不到位、有漏洞,实际应用必然受限、发展不力。


            ◆  学科理论的根基在学术研究和专业综述。科研在行政化、功利化作用下,发展整体尚且正性、乐观。不过综述文体在国内陆位过低,导致学科总结严重滞后,学科理论建设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状态,也算是拍案惊奇了。亟需改变。


            ◆  之所以上面说到在质变,是国内已经有专家认识到这个问题。抛开功利、抛开压力,能够真正以学科的角度写出高水平综述、高水平专业书籍,推动学科有很大的进步。


            ◆  相对国外而言,我们终于迈出了学科独立的第一步。对境外的学科依赖性,在逐渐减弱。


            ◆  说一个插曲。笔者之前帖子提到过国内过于强调工具性、学科理论建设不足的问题。竟然有留言认为“(笔者)不是国内检验专业毕业”、“医学微生物学才是临床微生物的基础理论,临床微生物检验是进阶的书”。笔者哑然一笑。这个留言恰恰反映了专业认识的深度误区。泛泛而言,可以认为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进阶。不过细看,二者也有明显的差别,目的不同就是其一。临床微生物学服务临床,其学科重点是一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防控的理论和实务,与基础微生物学明显不同。留言者不明就里,乱点鸳鸯谱,列位看官,是否会拍案惊奇呢?!(*^__^*) 嘻嘻…… PS:留言把临床微生物后面的学字也漏掉了,可谓逗露无遗!


        ☆  技术实践


            ◆  一方面是盲目跟着国际市场走,山寨克隆遍地开花。而自身研发严重不足。


            ◆  同时对国内的低端拷贝产品,国内市场准入把关作用也有不足。该严的不严。这进一步导致后续应用环节,问题奇多。


            ◆  另一方面对欧美市场成熟的产品,市场准入环节设置障碍过多,导致迟迟不能合法入市使用。该快的不快。


        笔者觉得,学科逐渐独立是检验+的最佳体现。之前是学科萌芽阶段——全面模仿理念、拷贝信息为主——是为1.0。而近年来学科逐步实现独立并发展壮大、技术创新而且实现了市场良性驱动,是2.0学科模式。


        上面234567这6方面27个字句是笔者的真实感受。对也好、错也好,诚心表达。笔者不学,仅仅一线干活而已,无由得见大德堂皇。此处空谈专业发展——检验+时代,畅想学科未来——检验2.0-3.0时代,会心者自然会心一笑!如果觉得闹心,大家尽可以统统忘掉。O(∩_∩)O哈哈~


        正是:


狗屁文章,诚心一吐。

过眼烟云,无由歧路。

荒江野老,自有心素。

检验红尘,大悲普度!


一稿完成于2016年普天同庆之日

二稿完成于2016.10.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