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检验亲,你/妳“参与临床”吗?

 渐近故乡时 2016-08-14


宁永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临床微生物学参与临床有很多种,包括电话交流、电子邮件交流、临床咨询、参与大查房、参与会诊等。会诊包括远程会诊、床旁会诊、多学科会诊等。不一而足!


一、参与临床的形式


电话交流大家都进行过,基本是问题回答、结果解释。这里提醒大家一点,口头表达容易误解,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笔者自己遇到的例子。实验室报告“沃氏葡萄球菌”,经过几番上报,最后与实验室核实时,二线医生说“卧室出了葡萄球菌”。简直哭笑不得!


国际上有电子邮件交流的方式。国内不知道是否有开展。笔者感觉要繁琐、滞后一些,电话和对面交流更为合适。


临床咨询是ISO 15189认证所必须。通过认证的实验室,一定已经做过!如果您认证过了,却没有做......ok,国情,O(∩_∩)O哈哈~。具体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请大夫、护士、感控人员、药师等座谈、对话、交流——给检验医学建言献策,可以宏观、可以具体;可以专业、可以管理;可以对人、可以对事;可以正规、可以“吐槽”......


大查房是规范病房专业工作的必然节目。一般是由高年资医生带队,到床旁(有些不在床旁)进行视触扣听检查、分析影像学和检验医学等结果、分析治疗效果等,对下一步诊疗提供指导意见,也间插着对低年资医生的提问和答疑。这样鲜活、具体、实时动态的方式,可以对患者的诊治给出建议、达成共识,也能提高整体团队的医疗水平,并授业解惑!


会诊尤其是多学科会诊:笔者理解是针对具体患者进行临床判断的最高医学会议形式。一般是发起科室或医政部门主持,低年资管床医生汇报病例;高年资二线医生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各学科依次发言,分析问题,给出结论和/或提出建议;进一步就细节问题进行反复交流;得出结论,闭会。


二、临床微生物学有必要参与临床吗?意义何在?


其实,如果我们承认自己是临床微生物学专业,是检验医学的特征性分支,那参与临床是必须的。参与的意义在于:解决临床疑难,给出具体诊治建议,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同时,也传播微生物学知识——即使所有人都不再感染,微生物也是客观存在。现实中,当然也有很多不参与的理由,不讨论也罢。^_^


三、实际工作中,我们参与临床——尤其是大查房和会诊,面临如下一些问题,亟需改变。


☆  制度保障缺乏:既缺乏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也缺乏具体医疗机构的制度安排。在二者缺如的前提下,如果临床科室没有意识,医政部门没有要求,那实验室参与临床基本只能停留在电话层面了。


☆  实验室内保障参差不齐:这取决于实验室管理层。做的好的,自然全力支持、得心应手。反之,笔者知道的最艰苦情况是:没有HIS,要自行去找电脑终端;打印血常规报告都没有支持,仿佛这是私活;微生物学常规工作堆积如山,分身乏术,时间上没有调配;基本的专业培训也没有,自己利用周末去参与学习,还风言风语“爱出风头”......可谓花样翻新!


☆  无法风险规避:比如会诊时发言的病历体现、会诊单填写、判断后后续责任的认定等,没有相应规则和范式。业界几乎没有经验可循,制度也基本空白一片。


☆  参与者的资质和能力不足:业界屡有讨论,迄今没有定论。就目前国情实际,笔者支持资深的微生物学检验技师参与,不惟检验医师。


☆  专业解释不一、结论歧见。同一个检查结果、问题,解释千差万别,结论多种多样,甚至不能自圆其说。这里有3方面。一是专业本身的复杂性;二是人员能力的差异;三是制度管理问题。前2点越复杂,越要求管理要跟得上。统一口径,管理上不是太大的难题。


四、参与路径


☆  电话交流是随机的,工作时间待命即可。


☆  临床咨询:最好定期进行,检验科主动发起。受邀科室建议全年轮换,争取年内都有参与机会。笔者知道,一些机构是检查前临时抱佛脚。甚至编一些内容充数。其实,不如做到实处。并不费太多的精力、时间。可以每季度进行一次。可以综合性,也可以针对特定科室、专业进行特定题目讨论。这样临床科室、其他辅助科室的专业建议有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渠道。如果都等出了问题再解决,就被动了。如果都通过医务管理部门,也给医务处/科增加工作量。不如主动实践,直接沟通,这样防患于未然,皆大欢喜!


☆  大查房:全院各个病房都去参与显然不现实,也不必要。可以选择重点科室,以点带面。就临床微生物学而言,感染科自不待言。其他如ICU、呼吸科、血液科等感染高发或感染危重的科室,可以选择参与。


☆  多学科会诊:因为是发起科室或医务处主导,所以实验室工作者有心理准备、随时参与即可。这是无法预期的,有时候非常急。该形式是最能体现检验医学专业能力的地方。遗憾地是现实中罕有检验科重视,甚至躲避不及。亟需改变!


五、参与内容


有几个层面:1. 结果解释;2. 对感染的判断和建议;3. 基于患者整体的综合性评估和建议。就临床会诊而言,笔者撰写了《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参与感染性疾病临床会诊的建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2):982-986.),恭请各位阅读、批评。笔者的体会,全日制微生物学工作三年左右,1应该不在话下。十年左右,经过系统性培训和实践,2基本可以到位。3很难,笔者自己不能做到,没有真切的感受。期待您的反馈!


笔者印象,北杨振华教授倡导“检验医学”这个理念,将近20年了。不过真正落实到临床的“医学”这两个字,国内的路还很长。报告仅供临床参考,不敢给出结论性/诊断性判断;大查房不参与;会诊不发言......那永远是“医学检验”,不是“检验医学”。如果我们继续扛着“检验医学”这面大旗前行,那诊断性报告、查房、会诊都是绕不开的,这是必然趋势。笔者实际参与的感受是:临床有需要、患者有裨益、对改变检验医学的印象和地位有帮助、这个工作本身就是检验医学的实践和发展。如果您有想法,鼓励您去实践,鼓励您交流、总结!


Ok,检验亲,去参与临床吧!


话题大一点,名公巨卿多多包涵。大家一笑!O(∩_∩)O哈哈~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