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经典片段

 qingwayuxia 2016-10-20
time.jpg1.    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一贯努力,并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来自与他们
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思考: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2.    相信我,通过一定的练习,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能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有一些控制他的能力。你知道你能通过什么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么?方法很简单,看看每天你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说,你已经完全摆脱了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你的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3.    在这一点上——其实这世间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一样的——你不见得一定要做到
极致才可以。有一个简单的算法:如果满分是 100 分,还是可以按照黄金分割定
律,61.8 分是恰好的。因为 61.8 分以上的成绩,意味着说你必须放弃很多才可以获的。

4.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了,而与此同时,又对达成那
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并无清楚地认识。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很多快乐建立在我
自己的自知之明之上。我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究竟是
什么,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不大可能做白日梦。比如我去当英语老师——我知
道我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老师,但我也知道我自己的某些局限使得我不会在这个领
域中成为俞敏洪或者之类的人物。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我一样过得很好。平庸
的人也有权利快乐。

5.    讲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以前你读过很多时间管理书籍,却最终竟然一无所
获的原因了吧?之所以你觉得那些书没什么作用,其实不见得是那些书上写的道
理不正确(当然,不排除那些书里面大多数确实是垃圾——精品永远是少数)。
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你竟然每一次都给自己定下 100 分的目标!就算书上的
方法是正确的,你实践的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当然,你读过很多时间管理之外
的其他原本应该特别有用的书,可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你的收获并不多……
点击查看原图

6.    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儿。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在未来的
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与这件事儿 2 个小时。当然,如果
你能做到专注 3 个小时更好。相信我,大多情况下,2 个小时就已经基本足够。
如果,需要你每天专注 4 个小时的事儿你竟然坚持做完了,那你肯定会被你身边
的人羡慕的。相信我,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赢得尊重——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自
己做不到,尽管你并没有、也没必要提醒他们。

7.    你可以参照所谓的时间分割法。比如,你需要在这件事儿上专注 2 个小时,即
120 分钟。那你应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 6 块,而每一块用 20 分钟完成。你把
20 分钟当作你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而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 5 分钟,想办
法犒劳一下自己——喝杯咖啡或者牛奶,不怕健康有问题那就抽一颗烟,或者给
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打个电话说点儿肉麻的话……在属于休息时间的 5 分钟之
内的最后一分钟,重新振作,尝试着恢复状态之后,进入下一个基本时间单位——
另一个 20 分钟。
于是,在你规划你的时间的时候,你应该明白为了能够完全专注 120 分钟,你最
终需要规划出差不多 150 分钟左右的时间开销。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
而因为它简单而有效,所以会很容易体会到效果。于是,你应该很容易坚持。当
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对你来说就没什么必要了。因为,
你终究可以比较自如地专注在你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事儿上——无论这事儿有
趣还是无趣。

8.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往往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不能坚持完成,是因
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之任务”。我经常看到学生的计划上写着“每天背两百个单词”、“每天写五篇英语作文”什么的。这样
的强度,对起步的人来讲,只不过是“貌似可行”而已。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
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应该记住的是:凡是
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9.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总是幻想有什么 “速成”的方法——因为,他们
前期松懈了太久,现在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最后期限马上就到了,所以,只有
能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的幻觉,别奇怪,大多数
人都是这样的。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本性。而这种本性使得人们不得不最终疲于奔命。

10.    所以,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会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
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之后,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
一点地执行该计划。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其实同样的
道理已经有很多人给你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或者
“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好了人”。而懂了这样的道理之后,你就会真正审视
生活,然后开始醒悟。其后,你再看看你身边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人,就知
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因为他们一生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只
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而后寄希望于来世。


11.    6.h  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
May 19th, 2008 | by 李笑来 | 
关于时间,我曾经读过一则令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比喻。我们描述一个事物的方式
往往会限制我们对那个事物的了解。所以,有的时候,精巧恰当的比喻往往会仅
仅因为不同的表述方法就会颠覆我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如果,这世界存在这么一个银行你一定会很开心的:你一出生,就自动享有这家
银行为你开设的一个 VIP 账号。每一天,这个 VIP 账号里面都会被自动存入不多
不少恰好 86400 元钱。而你的任务就是每天都要把这 86400 元花光,随便你买什
么。如果不够了,那就只能忍痛割爱——因为没办法,银行会告诉你,对不起,
您只能等明天再来取下一笔 86400 元钱了。如果竟然没花完剩下了,就只好作废
——因为没办法,银行会告诉你,对不起,我们这家银行不接受存款,并且还要
每日注销余额。反正,每天一共就有这 86400 元,不多不少。

如果这世界真的存在这么一家银行,谁都会非常开心的。可事实上,这家银行确
实存在,但很多人却并不因此开心。这家银行的名字叫“时间”。时间是这世界
唯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只有 24 小时,每个人的每个小时都
只有 60 分钟,每个人的每分钟都只有 60 秒,每人每天一共 86400 秒——大家都
一样,不管你是谁。
很多人都爱钱,却不爱惜时间。也许是因为人们更难认知抽象的事物。钱相对于
时间,要具体多了。不像时间,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们常常说,时间就是
金钱。因为我们赚钱总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换成
一元钱,那他就会非常开心——尽管有些人换回来的可能是美元,有些人可能是
人民币。比尔盖茨很开心,因为他从 1986 年到 2005 年期间,相当于能把自己的
每一秒换成 36.74 美元。国内“起点中文网”的金牌写手据说可以一年赚到 120
万人民币,换算一下,等于说他可以把他的每一秒换成 0.038 元人民币,尽管与
比尔盖茨相比少了太多太多,但我想他还是会很开心。因为更多的人在中国要用
60 年才能赚到这位写手一年赚到的钱。
看看你去年赚了多少钱,根据下表就大概可以知道你的每一秒种值多少钱了。
年收入  每秒钟的价值
100 万元  0.03170979 元
60 万元  0.01902587 元
20 万元  0.00634195 元
10 万元  0.00317097 元
8 万元  0.00253678 元
5 万元  0.00158549 元
3 万元  0.00095129 元
2 万元  0.00063419 元
这是一个必然产生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不爱惜时间——因为他
的时间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每一秒钟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越是收入高的人越
是吝惜自己的时间,因为他的每一秒都有着确定的价值,而他正忙着使他的每一
秒钟变得更具价值呢,所以,每一秒钟都值得格外珍惜。马太福音里说,“他有
的,就再给他,让他多余;他没有的,就连同他所有的,一并夺走。”这句话用
在时间银行里貌似并不适用,因为时间银行不会多给一分钟也不会夺走一分钟,
但是,考虑到每一分钟的价值对每个人不同的话,马太福音理的这句话就感觉充
满了透着睿智而又不可回避的光芒了。

12.    每个人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有的时候是天地之差。比如,你的同学仅仅用两个
小时就把实验做完并且把报告写得书写工整、干干净净;而你已经奋战好几天,
却还是有些地方毫无头绪。牛顿用一生打造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有人却终其一
生也没有造出他想要的永动机;亚当斯密用一生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蓬勃发展,
而另外一个哲学家终其一生写了无数著作,引发的却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最
失败的社会实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正在看到的或者将要看到的一样,总是
有些人一生中有无数作为,而更多的人耗费一生的时间最终换来的其实可能只不
过是四个字——“死因不详”。
所以,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时间转换成金钱,也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时间转换成同等高额的金钱。拿出纸笔、列一列,然后问问
自己,“我的时间究竟可以标价多少?”——这就是一个人决心不再浪费时间的
最有效的起点和动力。只有爱惜才可能产生节约的动力。
另外,我们刚刚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式是:要想办法从理解上把抽象事物
转变为具体事物——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抽象事物。因为你把时间具体化为金
钱,使得你开始格外爱惜时间,并且开始动脑思考“我应该如何运用我的时间
呢?”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你常听到的那句“陈词滥调”——“时间就是金钱”
事实上并没有改变你对时间的态度。因为,仅仅这样一句话依然是很抽象的,是
非常不具体的。而以上篇幅中的比喻把很多细节具体化了,才让你有了具体的感
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对逻辑、数学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无法感知这
些无形的、抽象的理论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有形的、具体的好处——事实上,这
些好处本身也同样或者可能是更加无形的和抽象的。

13.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发出的慨叹——肯定在时日
无多的时候才能有这样的体会。发出这个慨叹之的十年前,此人会与大多数人一
样,觉得,“早着呢,时间没那么紧张。”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事拖拉。他们并不是没有勤奋的意愿,只不过是被
自己的大脑所限制,以为他们在将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再一次,这是一个运用心智改变命运的机会。你知道了你的大脑有怎样的局限,
你就会想办法挣扎着反过来控制你的大脑,做你的大脑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所左
右。不要觉得这事儿太难——尽管真的没那么容易,但最终你会发现这是个有趣
的事情。我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我因为想明白自己要控制自己的大脑,突然
发现自己比身边的人多了一个玩具,而且是玩不腻的玩具——我的大脑。

14.    所以说,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
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15.    兴趣真的那么重要么?
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她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她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
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这些人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
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真的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么?不客气地说,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首先,
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唱歌
跑调的人通常不太喜欢与朋友一块儿去 KTV;牌技差的人被朋友叫去补缺的时候
往往非常不情愿;不善与人交往的人通常开会的时候会坐在会场角落……当然,
有些人是不自知的:唱歌跑调却居然是麦霸、牌技很差却总是组织牌局又无牌品、
非常招人厌烦却又爱出风头。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
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
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
什么具体的意义呢?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反过来,自己做的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事儿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具
体的意义——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就完了。事实
上,谁有能力逼你去做一件你确实不喜欢做的事情呢?如果真的被逼去做了,去
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能有多讨厌呢?
现在去说另外一个方面。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
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挫折而已。
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与他
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自己做的事情,然
后去做新的、所谓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最终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
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有多久,这些人就会因为做不好而失去兴趣,然后
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之后的说法是:
“我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这个……”
所以,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
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没办法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说来说去,又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 而是做好了才有
兴趣。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
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
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
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
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再次,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
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
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16.    所以,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
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17.    记得过去老师曾讲解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
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
而根据上下文,貌似第二种解释更加合理。但是,在我那次被自己突然弄清楚的
意识吓坏了之后的顿悟是,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
反省”,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
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18.    我们用我们的大脑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

果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


19.   
· 快乐是一种本事。 
· 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 正常人都是有私心的,高尚一点的人只是能够控制它,不把它转换成行动而已。 
· 生气是浪费时间的。 
· 任何时候都要鼓励他人。 
· …… 
比如,每个人都喜欢做有趣的事情,往往并不关心这事儿到底有用还是没用。可
问题在于,有趣的事不见得有用呢! 
点击查看原图

20.
如果,你甩甩头,强迫自己理智一些,就会知道,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
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你都应该做。但是,请你认真面对

你自己,过去你一直是这样用理智指导你的行为的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