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淮散人——王宝君

 lj0279 2016-10-20



王宝君195912月生于安徽蚌埠。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会员。其书法作品多次刊登在各大报刊发表并获多次国内书法大奖,作品被众多文化机构及各界人士收藏。



与恩师宋久峰老师合影


江淮福地多人杰,散人挥毫书古今


人常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江淮之间,犹如一位安坐徽派古建筑之中,颔首欣赏花鼓灯艺术的文人雅士,在盛产徽墨、宣纸、歙砚的同时,自然也孕育了很多书法名家。

在淮河之滨,南北分界的珠城蚌埠,有一位大隐隐于市的书法艺术家王宝君先生,初听其名号-江淮散人,便不难想象其书法性格之飘逸洒脱。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会员的他,自幼与书法结缘,在6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艰苦岁月,未曾废书具,求知尤若渴,受赖少奇先生启蒙,初临欧、颜,兼习米、蔡,虽仅是初窥门径,便已在校、市各级书法大赛青少年组中崭露头角。后随阎梓昭、郑正先生点拨,书艺渐进。所谓艺多不压身,王宝君先生同时在戏曲歌唱等领域有所见长,70年代入萧县文工团工作学习,蝉联文艺标兵。谈及这段岁月,也是最令先生怀念的自由艺术探索时期,青春的汗水在时代的熔炉中挥洒,在歌舞声乐曲艺书画等艺术形式中徜徉,而最后沉淀下来的,是清澈通透的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热爱。而这份热爱尚需前辈指路,天道酬勤,先生后有缘得拜书法名家宋久锋为师,临帖观碑,颇得真传,常随师在皖豫浙闽各地书法论坛、展览中挥毫献艺,以笔会友,反响强烈。80年代考入嘉兴铁路学校,期间继续潜心钻研书法。




改革开放的到来影响了一代人的命运,生活的现实往往用面包的问题,拷问着沉浸在创作中的艺术家们,然而,先生的血液中似乎处处流淌着审美的需要,无怪忽其选择玉雕作为其经济基础,而将书法上升到更高的上层精神建筑领域。触类旁通,书刻同源,先生大胆将积累十余载之后的玉石雕刻技法、形态融合入笔,多体通晓,尤擅行书,体势气运贯畅,洒脱凌厉,骄而不俗,逸而不散,颇具秦汉魏晋之古风雅韵。多年来其作品先后入选安徽国际书法展览皖北优秀书画展,更多次收入《书画报》《中国书法报》等发表,其网络主页在中国书法网访问量可观,各地商界政界名流求字不断,佛山、西安等地寺庙道观均收藏有其作品,更有潮汕富商不惜重金以黄花梨木刻字求作,名噪一时传为佳话。



对于接踵而来的追捧,先生常说,挥毫落纸虽入世,无关名利逸出尘,真正的书法是瞬间与永恒的结合,创作过程即兴为最佳,如惊鸿一瞥,就算有意为之,也是三分钟艺术,此为瞬间,而佳作保存得当,可千百年光照临川,此为永恒,真正的作品,必须亲眼见证大师从蘸墨起笔,到收笔落印,方得圆满,所以遇到值得创作的场合,年逾半百的江淮散人依然如少年时临碑拓印一般,不惜笔力,但求不愧为人从艺之宗旨。由此观之,散人之散,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亦非孤芳自赏,而是起于草根,达于殿堂,上究书艺之遥,下察点墨之体,为成一派之势。




最后说一个小细节,据先生家人讲述,但凡先生对体势笔画有所感悟,哪怕深夜,也会披上大衣,端立于书案前,提笔而忘时,乐此不疲……世间无随随便便成功,大概先生亦合此理吧。
























萧县画廊协会 

    《萧县画廊协会 》订阅号——传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打造网络书画交流平台,书画名家推荐,展览策划、宣传,公益活动等!(欢迎广大书画爱好者关注本平台,宣传推广书画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