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青沟梁剑客 药铺,是一个地名。位于四家子镇林家地村的东面,这是一个有居民70多户,不到两百口人的小山村。清乾隆年间,山东人宫家移民至此,开了一家药铺,疗民疾,解病厄,悬壶济世。宫家药铺成了当时小村子的名称。称此村为药铺,乃是后来之事。说起宫家药铺,上点年纪的人都能说上一些传下来的故事。 乾隆九年时,黄河之水漫过两岸的防洪堤坝,冲毁村庄,淹没良田,许多贫苦的人家无家可归,流民遍野,灾难深重。朝廷为了缓解关内黄泛区的灾情,放宽了移民管束政策,大量的灾民携家带口,出了山海关,走出古北口,迈过柳条边,在风雪中跌跌撞撞的向东北走来。逃荒的人流中,有一位眉清目秀,穿戴还算齐整的中年人,他的一家有一辆小毛驴车,车上坐着一位中年妇女和两个十来岁的孩子,以及一些日用家具,在车的后面装着几个大箱子,上着锁。跟车走着的男人,肩上斜挎着一个白布包袱,里面包的好像是书籍,他不时地扶一下颠簸的箱子,生怕掉下来。赶车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后生,他也不坐车,一手牵着毛驴,边走边说:“哥,你说咱们到哪算是一站呀。闯关东的人这么多,都往哪去呢?” 看来车后面的中年男子就是他的哥哥了,只见哥哥用手在额头上抹了一把汗,向前方瞅了瞅,“唉!我心里也没有谱,向北走吧。海民,你要是累了,咱就找个宽绰地方歇歇。”说完后,他又自言自语地说:“真的,到哪是一站呢?”中年男子姓宫,叫宫海山,在老家是一位行医的郎中,人们都叫他宫大先生。赶车的是他的弟弟,叫宫海民,也是他的徒弟,车上坐的是他的媳妇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家乡闹水灾,人们都纷纷向北逃荒谋求生路,他的行医行当也开不下去了。临行时,师傅对他说:“海山呀,你举家向北我不反对,但是我只嘱咐你一句话,不管走到哪,为民行医祛病的本业不能丢。关外富庶,流民也多,他们都需要咱们医家呀!”宫海山脑子里不时的浮现出师傅送别时的目光,也常记起师傅给他的全部《医宗金鉴》,更记得师傅在书的扉页题写的一幅联语:“良药良医世沾幸福,利人利己天赐吉祥”。想到这些,宫海山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就在他陷入沉思的时候,忽然一阵嘈杂打断了他的思绪。他抬起头,向前望了望,看见前面不远处聚集一帮人,嘈杂之声就从那里传出。“海民,咋回事?”弟弟海民告诉哥哥:“哥,八成是有人晕倒了。”宫海山说:“海民,你在这守着,我去看看。”“哎!”宫海山紧走几步,来到人群外,他用手分开众人说:“来让一让,我是郎中,我看看咋回事。”听说来了郎中,刚才还手忙脚乱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赶紧让出地方。他弯下腰,蹲在躺在地上的病人旁,这是一位中年妇女,双眼紧闭,身上抽搐着,嘴角有些白沫。抓过病人的手腕,把了脉,宫海山对蹲在跟前的男人说:“这是你家的吧?”那人点头说是。“病人是急火攻心,我给她行几针就好了。”说着他从贴身的衣兜里摸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拿出几根长短不一的银针,在病人的头上找准穴位,扎上几根针,又在十个指尖扎针放出点黑血,一会儿的功夫,地上的病人“哼”了一声,接着就睁开了眼睛,挣扎着要坐起来。宫海山对病人的丈夫说:“天热,走的又急,加上她的身子骨比较虚,就晕倒了。我带着药呢,一回服五粒,你给她挨着服几次就好了。”说着从身上摘下包袱,摸出一个药瓶,倒出十几粒中药水丸递给对面的中年人。这时病人也坐了起来,两口子千恩万谢,感谢宫海山的救命之恩,围在一旁的众人也纷纷称赞宫大先生。宫海山连连说:“这没啥,咱们都是一路的,谁有难处帮一把,应该的,不值当谢。”一行人又继续赶路。 日行夜宿,走了几十天了,宫海山一家人出了古北口,向北走,翻过了青沟梁,就入了敖汉地界。又向北走了一天多,来到一个地方。这里人烟不多,山上长满树木柴草,大量的土地还没有开垦,虽然已经有一些人居村庄形成,但是人口并不密集。宫海山和弟弟四处走走看看,在一块背风向阳又平坦的地方停住了脚步,他们看中了这里,决定就在此安家落脚。全家人一起动手,很快就建起了一个简易的窝铺房。生活有了着落后,宫海山又在主房旁边搭建一个小房子,把带来的几个箱子打开,挂出了“宫家药铺”的招牌。因为刚来此处,人地两生,药铺里的药材只有靠自己上山采,回来加工炮制。就这样,在敖汉地界的南部山区,一个治病救人的药铺开张营业了。 宫家药铺的门口贴着一幅大红对联,上联是:良药良医世沾幸福;下联是:利人利己天赐吉祥。这是宫海山的师傅临别时写在《医宗金鉴》扉页上赠给他的,他一直当做座右铭,写出来贴在门口,以时时警示自己要做良医。那个时候这一带的居民,大都是从关内移民过来的,生活条件都比较简陋,一年四季头疼脑热的病人经常有。宫海山在治病过程中始终坚守一个原则,能用针灸的,尽量不用药,给病人抓中药,一般不开大方,质量不好的草药全部扔掉。并且还立了两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是给上年纪的老人治病不要钱,二是给小孩治病不要钱。那一年的端午节前后,刚刚吃过早饭的宫海民正在收拾药房,突然房门被“咣”的一下推开了,一个人上气不接下气的跑了进来,急促的说道:“小兄弟,我找宫大先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宫海民急忙大声喊:“哥!有病人!”正在翻看医书的宫海山闻声跑了过来,问道:“怎么回事,你慢慢说。”来人告诉他,孩子早晨吃饭时,突然肚子疼痛难忍,现在正在家里折个的打滚呢。宫海山凭着丰富的行医经验,心里就有数了,他拿过银针包,又从一个瓶子里倒出来十几粒药丸,便跟着来人急匆匆的走了。到了病人家里,全家人都围着孩子着急呢,一看先生来了,人们赶忙给先生让地方。宫海山坐在孩子的身旁,看着被折磨的满头汗珠的孩子,摸了摸脉搏,看了看舌苔,他说:“你们都别着急,孩子这病来得急,咱让它去得也快。”只见他拿出几根银针,在孩子的手腕和肚子上,找几个穴位,扎上了银针,说来也怪,刚才还疼的来回打滚的孩子,一下子安静下来,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看看孩子渐渐地睡着了,宫海山把带来的药丸教给孩子的妈妈,说:“一次五丸,连吃三回就好了。你们不用找钱,我给孩子治病从不要钱。”一家人千恩万谢的,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 时间长了,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知道,在这个山沟里有个宫家药铺,宫大先生治病救人医德好、医术高。陆续的有一些外地移民来到宫家药铺前后居住生活,慢慢的这里就成了一个小村子,人们就以宫家药铺做为村子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习惯的称为药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