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临礼器碑

 邓保子 2016-10-21
       《礼器碑》,全名《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名《韩敕碑》、《修孔子庙器碑》。东汉永寿二年(一五六)刻。隶书十六行,行书三十六字,碑阴碑侧均完好。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乙瑛》、《史晨》合称庙堂三巨制。《礼器碑》是汉碑隶属中最典型的代表。书风瘦劲端庄,结体宽博,笔画刚健,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郭宗昌《金石史》评此碑云:“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神助,弗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值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接也。”清王澍评此碑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有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盖此碑之妙不再整齐而在变化,不在气势充足而在笔力健举。汉碑佳者虽多,由此入手,流丽者可摹,方正者亦可摹,高古者可摹,纵横跌宕者亦无不可摹也。盖隶法之正变于此碑之正文与阴及两侧已尽,不必一一细指。”《礼器碑》存世最早拓本为明初拓本。
         先看几张图片。
       全碑,立者为刘平原师兄
       我临礼器碑 - 笃庵 - 笃庵姜志俭的书法历程
       局部(手指是为比照字的大小)       我临礼器碑 - 笃庵 - 笃庵姜志俭的书法历程
我临礼器碑 - 笃庵 - 笃庵姜志俭的书法历程

我临礼器碑 - 笃庵 - 笃庵姜志俭的书法历程
      碑侧
      我临礼器碑 - 笃庵 - 笃庵姜志俭的书法历程
        碑阴部分(光线较暗)
      我临礼器碑 - 笃庵 - 笃庵姜志俭的书法历程
        秋波师兄访碑后的结论是:拓本误人。  眼前这些粗犷石头上的刻字线条圆浑紧收,而笔势畅快,绝不是拓本所能体现(秋波兄语)。看来有必要去看一下原石的! 
         2007年春起在潘良桢老师指导下开始临习《礼器碑》。今年在学习课程的安排上仍以学习《礼器》为主。潘师对隶书的教学提出的要求,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但却又很难充分做到的有八个字: 起讫分明,笔道收紧。 “起讫分明”能训练笔笔不懈怠,笔笔完整到位。“笔道收紧”要求完成对线质的把握锤炼。笔毫在运行过程中要逆顶涩行,不可铺毫平拖。笔如锥,透纸推行。用笔如铁,线质如铸。
       在临习过程中慢慢体会礼器特有的气质,从细节特征着眼,把握节点。 
       1,《礼器》结字偏紧,临习时候注意结字中点画的位置关系,不可松散, 整体上字呈相背之型。当然也有部分字结字宽绰,呈现宽博之美。
        2,特征点画如横画的波发处,要用力徐涩,缓慢推动笔毫至点画末端,不可力懈甩出。书写波发时要注意何时开始按下,何时开始发力推运。这个发力点的位置尤为重要。
特征点画如“口”字之左竖呈S型,体现动静之合,同时体现字势相背的特点。 小型的“口”多呈不规则的四边形,体现“平中之奇”。
        3,点画的“横平竖直”是隶书的基本特征,但仔细观察《礼器》,除了真正“平”的横和“直”的竖之外,还有大量的点画富有动感,横画有俯仰,竖画有欹侧,在动感中最终实现平衡。整体平正的字寓含内在的律动。在临写时此点尤为重要,有些点画的动感不强,但须“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出之。这种烂漫的动感在《礼器》的碑阴部分表现尤为突出!
        4,注意点画间的搭接处的表现。 点画之搭接关乎性情表达,同样也关乎点画形质。有些搭接是完整的搭接,实而紧,密不透风。 有些点画的搭接是笔断意连,是势的搭接。有些点画的搭接是半搭,搭接不完全,但是要能表现出搭接处的融接感,犹如焊接起来一般才好。同时还有注意搭接后形成的小缺口的形状,开口向上还是向下,开口角度的大小。 有些搭接甚至只有丝毫的搭接,但是恰是这种虚处还实的处理使点画性情表达无疑。搭接完成后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同样是要注意的,形状关乎结字的整体特点。
        以上初步总结,再有新得再行添加。
我临礼器碑 - 笃庵 - 笃庵姜志俭的书法历程

我临礼器碑 - 笃庵 - 笃庵姜志俭的书法历程
我临礼器碑 - 笃庵 - 笃庵姜志俭的书法历程
我临礼器碑 - 笃庵 - 笃庵姜志俭的书法历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